浅谈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2月第6期   作者:沈淑娥
[导读] 在新课程的教学要求中,教师要能够在课上主动向同学们渗透核心素养这一基本的教学观念
        沈淑娥
        黑龙江省鸡西市第六中学, 黑龙江 鸡西 158160
        摘要:在新课程的教学要求中,教师要能够在课上主动向同学们渗透核心素养这一基本的教学观念,并让同学们意识到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于他们综合能力的提升有着哪些积极的作用。化学这门学科需要同学们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通过实验的相关操作感受理论知识和实践的相呼应,最终在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中提高化学技能,并为今后的深入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这篇文章将从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出发,深入的分析如何将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与实际教学进行紧密结合,由此落实新课改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教学策略
1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内涵
        在渗透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过程中,老师要能够和同学们共同理解核心素养对现阶段高中生的具体要求,从而根据发展的要求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核心素养主要是要求学生能够形成适合个人终身发展的能力,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化学这门学科来讲,首先需要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能力,主要是指能够通过个人的观察,辨识一定条件下物质的形态变化,同时能够从微观的角度去分析宏观变化的本质。其次是要求学生能够形成变化观念与平衡的基本思想,这主要体现在化学学科的不同反应中,反应通常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能够从任意时刻分析化学反应过程中物质的状态和变化的方式,在理解本质的基础上分析更加复杂的化学反应。随后是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推理能力和对相关模型的构建能力,在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中运用专业模型解决复杂的化学问题。最后则是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主动关注与化学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用自身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化学问题。面对核心素养提出的具体要求,教师要能够及时的调整授课的模式,最终落实核心素养在高中化学课堂中的渗透。
2 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策略
2.1 结合信息技术,提高抽象思维
        在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完成相关的教学,在资料的补充中调动出同学们的抽象思维,并鼓励同学们用抽象思维解决实际的问题。例如在介绍《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这一章节的内容时,需要高中生形成宏观观察和微观辨识的能力,由于原子的结构是我们肉眼不能够直接观察到的,同学们在理解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问题。为此,老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展示,在详细的了解基本的结构后,根据结构推测元素所具备的化学性质。原子主要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所构成,其中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在之前介绍的内容中,我们知道不同的元素显示的化合价与核外的电子有着密切的关系,外层电子通常以八电子作为稳定的结构,以非金属元素氯为例,核外存在有七个电子,还差一个电子就能够达到稳定的结构,因此常常吸收一个电子达到稳定的结构,吸收一个电子意味着将带有一个负电荷,所以通常氯显示的价态为负一价。在这样的介绍中,同学们既能够对原子的结构有着详细的认识,同时能够根据结构分析不同的元素所具备的化学性质。在多媒体的展示中,同学们对于原子是如何获取或者失去电子有着动态的认识,化学的学科特点也显得更加清楚,从而有利于学生微观抽象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最终能够感受到核心素养对于他们学习化学这门学科的重要性,由此提高个人的化学技能。
2.2 构建学习情境,理解平衡内涵
        学习情境的构建有利于帮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抽象的内容。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老师要能够在课上积极引导同学们思考,并运用个人的思维解决问题。化学平衡是高中化学教学中最为重要也是学生在理解过程中最容易出现问题的部分。很多学生认为这部分的内容难以理解,这是因为他们并没有掌握与化学平衡相关的重要思想。化学平衡主要是存在于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中,其中需要同学们重点理解可逆反应中各反应物或者各生成物之间的关系,以及溶液中不同离子的含量。

化学反应的动态平衡以及相关的平衡常数都是需要高中生掌握的重要内容。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可以采用专题教学的方式营造相关的学习氛围,在氛围中带领着同学们深入的思考。例如,在《沉淀溶解平衡》的课时教学中,为帮助学生认识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沉淀溶解平衡,并用化学用语对沉淀溶解平衡及溶度积进行表达。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课件或微视频,为学生提供相关实验演示情境,例如通过动画演示将AgCl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展示给学生,帮助其通过直观观察动画模拟的实际溶解过程,主动思考掌握沉淀溶解平衡的化学概念,并通过练习书写相应表达式,自主归纳整理沉淀溶解平衡的特征,完成课堂知识内容的自主转化。将在专题教学中,教师要详细的介绍这一类型反应的本质,从而渗透与平衡相关的思想,在以理解为前提的教学中融入丰富的习题,并请高中生在习题中总结这部分内容的解题技巧,最终能够独立的处理这部分问题,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落实核心素养在化学课堂的培养。
2.3 体会化学反应,推理反应特点
        在高中阶段,同学们会接触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每一种化学反应都有着反应的不同特点。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这些背景的特点,从而总结出化学反应的特征。例如在介绍《氧化还原反应》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尝试介绍一个典型的特征反应,让同学们自己回顾之前学习过哪些类似的反应,并总结出这一反应的特征。以制备氯气为例,在氯气的制备中,我们需要利用到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在反应的过程中,同学们需要明确哪些元素得电子,哪些元素失电子,它们分别作为氧化剂还是还原剂,发生的反应是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通过一个详细的例子引出氧化还原反应中这些专有名词,能够将相对抽象的概念以一种更为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既方便同学们记忆,同时也利于他们总结相关的规律。随后老师可以给同学们做出一个示范,简单的请同学们回顾现阶段已经学习了哪些氧化还原反应,并由此强化他们对知识的应用。在总结中,他们能够发现,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而方程式的配平也是要求化学价在变化的过程中实现平衡,得电子的数目要与失电子的数目相等。首先同学们都能够回想起活泼金属与酸发生的化学反应,这一类氧化还原反应最为简单,电子的得失也能够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在这样的综合性教学中,同学们能够在脑海中形成专题的概念,并在这一框架中不断地补充新学习的内容,最终强化个人的思维逻辑,落实核心素养在高中化学课堂中的培养任务。
2.4 重视科学伦理教学,渗透化学学科的育人功能
        新课标明确提出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化学的产生与发展一直伴随科技文明的探索与进步,并为之带来巨大的推进作用,特别是在医药、材料、航天科技等领域中的新的突破。因此,教学中要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化学观,使其明确其社会责任,坚定正确的科学精神与抱负,形成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培养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在吃透核心素养内涵及相互关系的前提下,根据教学内容和特点,针对性地培养、诊断、评价学生核心素养。
3 结论
        化学课程作为高中教育中的重点课程一直以来都被大家重视,但是在新时代中,学化学知识的主要目标不是为了高考一个满意的分数,而是使学生自身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得以培养,进而能够使学生们更好更全面的发展。为了实现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系统性,教师在课程中要综合各项核心素养要素,构建宏观化学教学目标,通过社会、生活、科技相关的化学问题,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科学发展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林小驹,李跃,沈晓红.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构成和特点[J].教育导刊,2015,05:78-81
        [3]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原理与开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4]刘舰.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化学实验课教学策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8(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