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容、谢健、何小丽
广安市广安区长乐小学校
新时代的小学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学习能力,也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核心素养反映数学的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是数学课程的价值所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是要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自我所必需的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数学技能,帮助学生用数学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世界,了解数学的价值。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呢?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贵有疑”。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多种问题情境,以此引发学生潜心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同的教学方法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采用合理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引导,作适当的提示,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自主探索,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是解决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体现数学学习在现实中的社会意义,又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把教学与周围环境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把数学概念具体化,让学生感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创设问题情境,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这也是因材施教的体现。低年级学生对颜色、声音、动画等形象直观的画面有极大的吸引力,所以教师可以运用故事、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问题情境;高年级的学生,则要侧重创设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尽量让他们因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情感的满足,进而成为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应当多注意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且分析这些问题是否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启发引导性,能否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升。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数学是一门最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学科,学习数学,不仅能获得数学知识,还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和锻炼了我们的思维能力。数学教学必须以思维培养为基础,这样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才能得到提高。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使学生对数学结论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分析思考问题时,不迷恋事物的表面现象,外在特征,要能够自觉地注意到事物的本质,要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到问题的实质。要能够从本质看问题,善于区分主要的、次要的,表面的、本质的。兴趣是思维活动的内驱力,是学习动机中最活泼、最持久、最强烈的心里成份,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的特点,在教学中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给学生创造一个引起观察、探求知识的学习环境,激活学生的思维,并让学生的语言发展和思维发展相互促进。
小学生对于未知的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让学生主动发现和探索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铺陈设疑,让学习自己提出问题,并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提出问题,然后从各个方面去思考问题,多提问,并发表新见解。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地进行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维过程只有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与整个教学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能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学生。只有具有良好思维品质的学生,我们的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积极营造开放性课堂
在数学课堂中,要为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这样学生才能主动积极的发展学生自我,从而使教师和学生共同拥有一个轻松而丰富的课堂,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课,把课内外、校内外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大量的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活动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学生才会向主动探索发展,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改进中创新,使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场所,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这样自由开放的课堂,才更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时,教师要能根据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巧妙地设计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将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探索生活的问题,能加深学生对学习数学价值的认识,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情感,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之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发展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数学问题的解决问题,把解决问题与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发展融为一过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实现解决问题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同步发展。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核心素养水平,使他们终身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