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浩
天津理工大学,天津 300384
摘要: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生力量,在大学期间,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家庭、社会的影响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研究显示,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学生面临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就业压力等越来越大,随之显现出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随着心理学科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们对于心理问题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尤其对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关注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基于此,文章就心理学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展开论述。
关键词:大学生管理;心理学;应用策略
引言
随着我国的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与普及,网络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言论,大学生由于每天都会接触互联网,很容易受到网络中不良言论的影响,产生一些心理和思想的问题。这就要求辅导员将心理学合理运用到对学生的辅导工作中,以保证学生思想和心理的健康。对大学生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辅导员应该如何运用心理学具有重要意义。
1心理学融入大学生管理的必要性
大学生素质教育不仅包含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同样心理素质的提升也必不可少。近年来,社会发展迅速,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进而导致就业压力巨大,同时,来自生活、家庭、学校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大,复杂的成长环境使大学生成长发展受到影响,导致其在学习和生活中负面、消极情绪较多,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良好的心态以及优良的品质是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关键因素,也是促进国家、社会和谐发展的动力,当代大学生只有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才能推动高校思政工作的良性创新发展。
要将心理学的理念和手段融入日常的管理工作中,教师多利用赏识教育的方法欣赏每位学生,发掘学生的优点、兴趣、爱好等,肯定、赞赏学生思想、行为中积极的方面,强化学生的行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引导学生形成积极正面的思想观念、规范行为。例如,成绩好、表现好的学生会得到老师、家长的赞赏,同学的喜欢,学生会从中获得成就感,从而,这种成就感会强化他继续这种好的行为和表现。在此过程中,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主观幸福感,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进而乐观地对待生活和学习,有益于身心健康,从而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成为有理想、有纪律、有文化、有道德的全面综合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2高校学生易存在的心理因素
2.1学生自身因素
2.1.1个人自信不足
大学集合了来自天南地北的学生,大学生之间由于各种因素存在很多的差异。而这些差异中,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的差异最为突出,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比较大。对大学生的自信进行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虽然处于良好的发展时代,但是很多大学生还存在自信不足,对于未来没有期盼也没有憧憬,导致在生活和学习上都比较散漫,没有学习动力,失去大学生应该有的青春朝气。所以浑浑噩噩的学习和生活在中国大学中比较显著。
2.1.2心理抗压能力不足
从社会调查中可以看出,大学生抑郁躁动,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现象很多,很多大学生由于从单纯的初中、高中再晋升到大学,生活状态和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大学之前受到家庭保护,但是大学生活中要独自面临生活和社会压力,心里抗压能力明显比较薄弱,在这种抗压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在大学生活或学习生活中遇到一点挫折就无法面对或处理。
2.1.3人际交往能力不足
人际交往能力也是大学生能力培养中的一种。但是互联网信息发达的今天,很多大学生吃喝用外卖,交流用微信、QQ等社交软件,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已经越来越少了。这种生活习惯导致到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缺乏,导致大学生抑郁、孤独、狂躁。长久以往,导致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减弱,不愿意面对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在遇到沟通困难时,合作很难顺利进行下去。
2.2学生之外的因素
大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除了大学生自身因素以外,还有其他的因素导致,比如社会、家庭等因素,也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比如,大学生家庭环境和条件较差,父母关系较差,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较差,会导致大学生消沉、焦虑等心理问题,由于大学生处于人生迷茫状态,无法引导自我的不良心理,所以长久以往也会导致大学生心理出现问题。同时,由于我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转型时代,这一时代的大学生对物质追求较为严重,所以在社会的影响下大学生世界观等产生扭曲,比如攀比心理、炫富心理等,如果无法得到满足,大学生也会产生消沉、不自信等不良心理。长久以往,这会使得大学生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导致大学生自卑、压力增大,影响身心健康。
3心理学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策略
3.1构建氛围和谐的班级
大学中的每个学生都来自祖国各地,每个人的语言和生活习惯都有所不同,大学班级是他们要共同生活四年的地方,所以构建一个氛围和谐的班级是辅导员要做的第一件事。只有让同学们学会相互帮助,才能够让每个学生都融入这个班级当中,健康成长。
3.2尊重学生爱好,激励学生多元化发展
辅导员要管理的是不同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爱好,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依据学生们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3.3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心理问卷调查,针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邀请心理学领域的专家开展讲座,对学生的心理进行辅导,并提出一些解决这些心理障碍的方法,帮助学生调整心理状态。
除此之外,辅导员也要对学生的人格进行塑造,让学生的交往能力有所提升。辅导员可以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的成长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使他们对于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从而达到一个更好的状态。
3.4对于存在心理问题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
辅导员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对于已经发现具有一定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对其特别关注,还要与他进行沟通,帮助学生解决当前存在的困难。对于那些通过谈话发现存在较为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辅导员要第一时间和学生家长进行交流,并带领学生到专业的心理咨询组织进行辅导,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心理状态,减少对学生的刺激,避免其情况恶化。
3.5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当今社会网络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大学生们每天都离不开网络,所以,辅导员可以通过互联网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同时也要注意,网络上的言论参差不齐,学生很容易被一些不良言论影响。所以,在使用互联网进行教育时,也要注意对学生的网络道德进行培养。
3.6注意学生的情绪状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高校辅导员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让学生能够掌握自己的情绪,减少问题的出现。总而言之,当前的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充斥着良莠不齐的思想言论,大学生很容易受其影响产生不正确的思想和不健康的心理,高校辅导员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才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结语
综上所述,要将心理学中的一些方法运用到大学生管理工作中,通过启发、鼓励、暗示等方法,让学生成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体验的过程中学会情绪调节,促进积极品质的形成,让学生能够顺利成长。
参考文献
[1]赵琼,才忠喜.浅谈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5):127-128.
[2]赵静.管理心理学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20):133-135.
[3]吴琼.基于心理学观点的“90后”大学生心理现状分析及管理对策研究[J].科技视界,2013(26):153+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