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数学课堂真正"活动"起来的 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2月第6期   作者:钟艳
[导读] 在小学这一时期中,培养与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与实践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钟艳
      成都市新都区桂林小学校   )
      摘要:在小学这一时期中,培养与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与实践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新课改的要求之下,小学教师一方面需要为学生们传授文化课的知识,一方面也需要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实践能力,使学生们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自己的所学知识。本文以小学数学课程为例,简单介绍了让小学数学课堂真正“活动”起来的对策,希望能够为广大教师朋友们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对策研究;活动;实践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以教基二〔2014〕4号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根据这一要求要求,需要学生们能够更为全面化的发展。因此,一味注重学生成绩而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传统教学方式显然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潮流。小学数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在这一课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让小学课堂真正的“活动”起来,从而切实提升课堂的有效性。
一、利用体验式教学法,让数学课堂“活动”起来
      在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注重对于数学基础知识的传授,同时还应该要注重学生们的体验感,帮助学生们学会举一反三的能力,使学生可以更为灵活地运用自己的所学知识,同时也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活跃课堂的氛围,使数学课程的有效性得以提升[1]。体验式教学法除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手、口等,让他们得到显性的体验感,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隐性的体验——思维体验,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显性与隐性体验中交互形成,相互影响,久而久之,呈螺旋上升式提升。
      比如学生们在学习圆锥的体积时,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通过已有知识经验进行猜想:圆锥的体积怎么计算呢?怎么利用原有的知识储备——圆柱的体积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学生在猜想中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对知识有了初步的结构化认识;再让学生通过显性的体验:用圆锥装水或沙子倒入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中,观察并发现知识的特性,学生的五官和手都动起来,在体验中思考,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到底有什么关系?再通过充分交流和探究,得出结论。六年级的学生可以利用多媒体来为学生们播放视频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但只是看和听,相比学生动手实验,效果就差很多。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重点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怎么巧用之前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为什么要找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从中我们重点去关注什么?通过这样举一反三的练习,学生的思维才能在数学课堂中得到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数学课堂“活动”起来
      小学生本性活泼好动,但是数学课程本身又是一门较为严肃的课程,如果教师按照传统方式去进行授课,将很难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数学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当学生们的积极性不高时,其数学课堂的效率也将会有所下降。通过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方面可以使数学课堂的整体氛围得到改善;与此同时,学生们也能够学习到相应的数学知识,可谓一举三得。
      在数学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往往需要依靠一些道具来完成。

为了避免在课程中道具数量不足的情况出现,教师需要提前引导学生进行道具准备工作,使后续课程的开展可以更加顺利[2]。比如说,在学习一些图形周长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们从家中带一些纸片以及尺子、剪刀等。在课堂中,教师可以依照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剪出相应的图案,并让学生们根据所剪出的图案来计算周长。剪纸活动与数学课堂结合到一起,可以让数学课堂迸发出新的活力,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让数学课堂“活动”起来,也让学生们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从而提升数学课堂的整体教学质量。
三、丰富课堂内容,让数学课堂“活动”起来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大多是对学生一味灌输相应的数学基础内容,实际上教师可以尝试在课堂上给予学生们一定的自由空间。当然,这种自由空间并非是让学生完全自由活动,而是需要让学生在这段时间中进行自主学习。由于是小学生,所以教师每节课程所安排的内容一般不会太多,因此可以留出一部分时间来让学生自主学习。在这段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自发分成几个小组来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在学生们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班级内进行巡视,当发现学生们的思维出现了卡顿后,教师可以适当地给予一些提示,来对学生们进行引导。这样一种方式一方面可以使整体的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一方面也能够让学生们在讨论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自身的思维,不仅仅能够改善课堂的整体氛围,也更有利于提升学生们的数学能力,对于学生们来说是十分有帮助的。
四、运用生活情境,让数学课堂“活动”起来
(一)课前情境创建
      在数学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通过生活情境来使学生们的注意力更为集中,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们对于本次数学课程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分数的有关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们创建一个情境:小明的妈妈马上就要过生日了,家里来了一些朋友,小明算了算屋子里的人一共有八个。如何能够把蛋糕平均分给这八个人呢?在预设完情境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进行思考或进行小组讨论,接着教师可以引入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通过课前导入环节,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进入到课堂氛围之中,使学生们能够在后续课程中更加积极。
(二)合理利用故事进行情境创建
      故事对于小学生的吸引力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教师可以基于小学生的特点,来为学生们讲解一些与数学有关的故事,从而帮助学生们理解一些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比如,曹冲称象这一故事。在讲故事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们猜一猜,这个故事中可能会出现哪种与数学有关的知识。在讲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对学生们进行一些引导性的提问,比如:“为什么曹冲称象的时候会让人准备石头和船呢?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曹冲后面应该会怎么做呢?”在提问后,教师可以接着讲这一故事,而由于教师的提问学生们在继续听故事的时候会更加认真,并且其思维也会更为活跃。到故事最后的时候,学生们就可以了解到,这个故事与等量替换是有关系的。合理利用故事,既能够活跃课堂氛围,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们的思维,使学生们在寓教于乐的环境中学习到数学知识。
结束语
      小学数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对于学生们今后的数学以及其他理科类学科的学习来说都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使课堂真正的“活动”起来,帮助学生们打好数学基础。

关键词:
[1]刘盛娟. 体验式学习让小学数学课堂生动起来[J]. 文渊(高中版),2019(9):653-654.
[2]陈翠恋. "动起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J]. 新课程·上旬,2018(5):18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