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军
河南省西峡县中等职业学校 河南西峡474500)
摘要:文章立足于中职学生长远持续发展需要,着重论述了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工匠精神三方面入手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对于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提高中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工匠精神
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中职学校要认真贯彻《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要求,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同时,要加强与专业课程的融通、衔接、配合,注重在学生专业知识学习与职业技能培训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养成。
一、立足于终身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及思维方式。作为一个职业人不可能一生只从事一种职业,适时转岗将成为常态。为了减少职业转岗造成的不适应性,中职学校要努力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同时,更要着眼于学生长远发展需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会学习是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之一。学会学习决非一朝一夕之事,尤其对于文化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不良、学习兴趣淡薄的中职学生来说更是困难。这就要求我们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奋力打造高效适学课堂。我们要努力摒弃那种大水漫灌式的教学方法,积极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多采用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教学方法增加对学生的多种感官刺激,提高课堂教学吸引力。要完善学校网络学习平台及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实现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改革,提升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同时,要努力创设各种情景,将工作岗位过程中的知识与技能以具体化、生活化、经验化的形式展开,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与技能并形成素养,从而增强乐学善学会学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多采用启发式、合作探究式等教学法,让学生真正融入对知识的探究中。研究表明:“知识的学习是经过还原和下沉、经验和探究、反思和上浮的过程。”教学中如果缺少了上述过程,学习也只是表层学习,学到的知识也只能是表面知识,课堂教学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也很难实现。
二、立足于赛训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就明确提出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战略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中职学校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要始终不忘职业教育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要主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求,在专业教学实训中,从点滴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实践证明,中职专业教学实训只要善于思考、敢于探索,随时都会有创新创意产生,教师要将这些创意创新汇聚起来,及时渗透到日常教学实训中,使其成为点燃学生创新意识的星星之火。例如,会计专业的现金清点作为省级技能大赛的赛项,要求选手在规定5分钟内清点数百张练功券,边清点边完成数据录入任务。在近年来的技能大赛选手培训过程中,师生经过实践总结出一种非常有效实用的方法,那就是根据学生手掌大小依次从100元、50元、20元等面券清点、录入效果会更好些。再例如,多指多张“手工点钞”清点后的捆扎方法,在学习借鉴兄弟职业院校介绍的方法后,对传统的缠绕、打结方法进行优化改进,提出了“腰条快速拿取、腰条扎把缠绕、双手配合联动”等多个创新小技巧,取得了较好的训赛效果。这些都是在培养大赛选手过程中总结摸索出的实战经验,富含创新创意,现已经融入会计专业实战教学,大大提高了专业教学实训质量,在赛训结合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立足于中国制造,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要靠实体经济做支撑,这就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大批大国工匠”。中职学校培养的是技术技能人才,人才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未来产品的品质,也将决定着中国制造在世界制造中的地位。日本制造、德国制造之所以享誉全球,就是因为他们具有一流的产业技术工人做支撑。中国制造要走向中高端,必须要培养一大批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这是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的核心要素。中职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供给侧,要积极弘扬、践行工匠精神,要将工匠精神贯穿与教学、管理、实习实训等各个环节,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一是结合学校实际,将工匠精神纳入教育教学管理与学校总体规划,使上课备课、日常管理、实训实习、技能比赛每个环节每个步骤都践行工匠精神。二是融入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将工匠精神作为职业生涯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贯穿始终,使其与学生所学专业及自身发展相联系,促进学生坚定职业理想、职业信念,自觉践行工匠精神。三是将工匠精神纳入精神文明建设,通过播放大国工匠视频教育学生,展示大国工匠事迹感染学生,校园环境布设融合工匠元素启发学生,让校园处处洋溢工匠精神,使工匠精神成为师生的普遍追求。
总之,培养和发展中职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需要自上而下长期坚持久久为功,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职业教育的办学适应性、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才能为建设制造强国,源源不断培养输送一大批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职业教育才能真正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增值赋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
2.井文,匡瑛.中职学生核心素养框架初探及培养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9(3)第40卷
3.修南,唐智彬.基于职业核心素养的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研发理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9).
4.陈嘉映.教育和洗脑[N].教育文摘周报,2016-08-31(13)
5.李修松.用工匠精神引领我国职业教育健康成长[EB/OL]. [2020-05-23].http://politics.gmw.cn/2020-05/23/content_33853351.htm.
作者简介:张海军(1972-),男,汉族,大学本科学历,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提高中职机电专业教学实训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