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学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武安市为例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2月第6期   作者:刘晓腾
[导读] 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相比,视野相对狭窄,信息闭塞,阅读量少
        刘晓腾
        武安市第十二中学 056300
        摘要:
        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相比,视野相对狭窄,信息闭塞,阅读量少,学生普遍语言贫乏,写作水平较低,对作文有很大的犯难情绪。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农村中学应该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从乡土文学中挖掘资源,从而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通过乡土文学写作指导课,创新写作方式,使写作指向生活,从而找到写作的不竭源泉和最终目标,为日渐衰微的乡土文学助力。
关键字:乡土文学;写作教学
一、走进文本——从书籍中感知乡土文化的魅力
        (一)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引导学生从中积累写作素材
        课外阅读是课本的延伸,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宽写作思路、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本课题的研究初期,我们成立了文学社,确定文学社员。在文学社内,教师分期对学生进行写作教学指导。在结合本地资源的基础上,推荐学生阅读优秀的乡土文学作品,如《白洋淀记事》、《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等。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找出适合学生临摹写作的篇目,具体讲解,并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进行仿写。
        (二)搜集整理武安乡土文化资源,了解武安文化。
        乡土资源指的是学生所在地域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包括乡土地理、风俗习惯、传统文化、名人足迹、生产生活等资源。乡土资源写作的前提是对本地区的文化资源进行充分的搜集和掌握。
        我的家乡是河北省武安市,因“武力安天下”而得名,是个有山有水有文化的好地方,也是中国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早在8000多年前的远古时期,磁山先民就开始种植黍栗,带领我们走进了农耕文明。在战国时期,名将李牧、苏秦先后被封为“武安君”,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
        这里山青水秀、风景宜人。武安地处太行山东麓,八百里太行山水造就了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数万年前的地壳运动使这里形成了罕见的丹霞地貌。京娘湖、七步沟、古武当山等5处被评为国家4A级风景区,赤壁丹崖、湖光山色,形成了绿色太行风情的独特风光。
        通过对本地乡土资源的收集,让学生对本地的文化有基本的了解,为师生的写作教学提供丰富的写作参考资料,对学生进行了人文精神的熏陶。
二、走进自然——从生活中体会乡土文化的变迁
        (一)自然资源
        武安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在第一章中已经进行了全面介绍,在此不进行赘述。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多次组织学生访谈游历,先后游览了京娘湖、东山公园、伯延古镇、野陶古镇、白沙新村等地,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领略湖光山色,水村山郭的诗情画意,找到生活与写作的结合点,指导学生写作。
        以游览京娘湖为例,游览前对学生提出写作要求:拍摄一组你最喜欢的风景照片。学生在游览过程中,选定自己喜欢的风景,倾注自己喜爱的感情,把自己喜爱的一景拍摄下来,在组内交流,对这张图片进行解说。通过实地的真实感受,照片的实景还原,使学生能够用文字描摹自然本貌,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恰当使用描写方法。
        (二)乡土生活
        文学源于生活,生活就是文学创作的土壤,一切脱离生活实际的创作都会导致作品如无源之水。杜威就提出“教育即生活”,生活与教育是连续的。杜威说:“因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不断生长。”[  约翰.杜威.民族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因此,教育与生活是连续统一的,必须在生活中,不间断地进行教育。中学的作文教学不应该局限在课堂上,而应该拓展到生活的广大舞台中。作为语文教师,我常常会告诉学生作文要这样,要那样,却不如带领孩子们一起发现生活中的美,用我笔写我心。

春天,带领学生参观校园,看看“草长莺飞二月天”,夏天,体会“小荷才露尖尖角”,秋天,去发现“枯藤老树昏鸦” 冬天,欣赏“千树万树梨花开”。
        (三)乡土文化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还应该通过乡土文学这个窗口,让学生了解本地历史、文化、名人。我们定期组织和引导师生走出校门,到古村落、博物馆中参观、访问、考察,收集作文素材。
        以“家乡的名人”主题活动为例,具体的流程安排如下:1、走进村落,拜访名人,学生利用节假日走进身边的村落,拜访当地的名人和有威望的老人,听他们讲述当地的故事。2、现场记录,撰写名人传记。学生通过真实的故事,了解名人的生活,在交流的过程中,拉近他们与故乡的距离。回来后根据搜集的资料,撰写名人传记。3、整理展示,在学校走廊设计英才廊,展示学生们的作品。
        通过这个活动,访谈村落名人,写出访谈感受, 让学生了解到这片沃土上涌现的一代又一代古今名人,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斗志,也为学生的习作注入灵魂。
三、走进教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
        (一)教师写下水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活动中,教师要以身作则,亲自示范下水文,一方面给学生树立榜样,提供写作的临摹范本,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抒发自己在活动中的真情实感,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在学生的写作指导方面,就能够很快抓住学生的难点,做到有的放矢。
        在每次活动中,我都和学生一起写作。先后书写歌颂家乡变化的散文《我和你》,写景散文《初春的雪》,介绍武安的文章《武安的名片》,身边的人《我的老师》等。在组织“家乡的名人”活动中,为学生们的英才廊作序,“十二中隶属西寺庄乡东寺庄村。其村良田万顷,遍野黍稷。极目望去,十里滩涂,潜鱼藏凫。登观景台,情满襟怀,颙首远眺,廖廓无边。山淡淡兮云飘渺,水汤汤兮浪滔天。”“寺庄自古至今,人才辈出,现新辟文化墙,刻精英人物近照、简历于其上,命名“英才廊”,以供莘莘学子仰观风采,浏览事略。长期以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立志成才,后来居上。”在我的带领下,学生逐渐热爱上写作,潜移默化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
        我们在制定目标时,结合部编版初中课本教材和《新课标语文教学标准》,按照本地的乡土文化资源分类,制定了十三个主题活动,每个活动都对应训练一个作文技法要点。如“家乡的食物”活动,要求学生学会准确生动地使用说明语言。“家乡的变化”要求学生能从不同角度,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所有主题活动涵盖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五大文体的13个写作技巧,在写作理论的指导下,有计划、有重点、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技法指导。
        (三)小组合作文学社模式,创设展示平台
        以文学社团的形式,按照规划的主题,结合生活见闻,组织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读书学习,访谈游历等,促进其不断积累素材,养成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记录生活的好习惯。
        在实践结束后,放手让学生写,反复训练,让学生在多次创作中摸索体验,每次作文完成后,小组讨论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修改意见,升格作文,反复修改,选出优秀的作品在组内学习。同时,不断创新写作形式,写读书笔记、生活见闻、采访记录稿、心得感受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建立社团公众号、微博,鼓励大家积极投稿参赛等。选出优秀作品整理出来,装订成册,编写学生个人写作辑录《洺水流声》,撰写校刊《大美故乡》,进一步促进师生的写作素养的提升。
        通过本文研究,武安的乡土资源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一方面,实现了作文教学与生活的结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形成了“阅读—实践—写作—提升”的完整教学理念,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学生对家乡的了解,让农村孩子更真实具体地认识农村的面貌,感受乡村生活和风土人情,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和建设家乡的意愿。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