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美任
身份证号:44160220000928****
摘要: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关于教育本质的探讨,不同阶段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有一点不可否认,那就是教育应该使人变得更好,也就是教育应具有人文性。这一点对基础教育而言尤为重要,因为人文积淀需从小做起,人文素养要从小培育。本文主要分析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人文教育价值取向。
关键词:人文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引言
人文即人之理、人之道,即做人的法则,人之常性,人与人之间应有的价值、意义,或应有的常道法则秩序。这些人之道、人之理和法则、秩序、价值、意义,显示着人心人性的本质,透露着人的精神,故称之为人文精神。人文教育以尊重人、发展人为核心,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其人文素养。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导向,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着力点,关注课程建设中的人文性,倡导人文教育、增加人文关怀,这不仅是教育理念层面的要求,也是教育实践发展的趋势,更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力支撑。
一、人文底蕴是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改革的热词,在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相继构建了学生核心素养框架。2016年9月我国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细化为十八种具体素养。其中,人文底蕴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三方面,突出强调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时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人文积淀是指在一个人的知识结构中具有足够的古今中外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包含的思维方法和实践方法;人文情怀要求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审美情趣能使人具有艺术表达的兴趣和创意表现的习惯,在生活中能表现出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并有意识地拓展美和升华美。这些价值和思想方法更多指向了德育范畴,体现了人文教育的核心思想,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珍爱生命”“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要点虽分散在“健康生活”“责任担当”等核心素养之下,但其具体含义却明显体现了人文教育的本质要求。如: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自尊自律,诚信友善,宽容待人;热心公益活动,参与志愿服务,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尊重自然、热爱自然,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并付诸行动;具有全球意识和开阔心胸;尊重不同国家、不同族群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生态文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这些都凸显了人文教育的应有之义和基本思想。在核心素养框架中,能归入人文教育范畴的还不只这些,在其他多种素养和要点中,还有更多的要求和表述。
二、人文教育面临的危机与挑战
(一)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分离
在古希腊,自然哲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哲学的一部分。古希腊自然科学的目的是探索世界的永恒性质,这主要是为了自由人的全面发展,在这种发展中,科学与人类有着内在的联系。随着自然哲学与数学和实验方法的结合,自然哲学越来越具有可预测性,这与其他人类知识大不相同。由于研究方法、研究课题、研究方向和知识结构的不同,科学和人类开始分离。但这种分离并不意味着科学和人类从一开始就相互对立。
孙乐强认为,尽管开明的思想家们对科学与人类有所不同,但这不是对立,而是有机的统一,力图通过科学和理性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打破黑暗时代。因此,尽管科学文化和人类文化之间存在很大差异,但它们并不是对立的,是人类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但是,随着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变化,科学逐渐与技术融为一体,实践趋势全面改善,随着科技在人民生活中的深入扩展,经验理性和工具理性应运而生,消除了价值观念和人类文化的理性。
(二)社会舆论的挑战
首先,人类教育的意识形态模式是从自然主义模式演变而来的,强调教育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宇宙的基本规则,教育只有适应自然才能成为人。第二,人文科学教育是一门社会学科,它源于希腊对人文科学教育的传统观念,强调提高人类精神,促进人类精神的和谐发展,或强调启蒙思想所提倡的人文科学教育将这种抽象的最高存在作为人类科学教学的目标,将概念辩论和逻辑推理等理论活动作为主要教学手段。第三,人文教育是培养独立个体的批判性教育,学校人文教育不能是社会文化的再现。此外,人类教育的文化背景的相关性也受到质疑。张力昌认为,古代祖先是以当时的社会与人、自然与人的关系思想为基础,所包含的人类思想也必须与所遇到的人的生活状况相联系,因此不能简单地重复历史文化, 但是,我们必须以当前的现实为基础,思考人类科学教育如何能够从存在走向缺失,并以抽象的语言象征来表达一个具体的、生活的世界。
三、人文主义教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方向
纵观人类教育发展史,可以说19世纪中叶以前的教育基本上都是人文教育。我国教育的人文传统主要表现为儒家教育思想,把教育作为培养“君子”的手段,具有强烈的道德教化色彩。西方的人文教育思想最早由亚里士多德提出,他把教育分为自由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大类,自由教育适合于悠闲阶层的“自由人”,旨在陶冶他们的心灵,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欧洲思想家赋予“人文”更广泛的内涵,认为人文应建立在以人为中心的基础上,促进人的个性、自由、情趣、价值、人格等全面人性的丰富与发展。在世界多极化发展的今天,人文主义教育再次兴起,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广泛共识。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一个重要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该报告着眼于全球共同利益,提出人文主义教育观这一核心思想。报告认为,维护和增强个人在他人和自然面前的尊严、能力和福祉,是21世纪教育的根本宗旨。人文主义价值观作为教育的基础和目的,包含尊重生命和人格尊严,权利平等和社会正义,文化和社会多样性,以及为建设我们共同的未来而实现团结和共担责任的意识。各国应用这些价值观来教育青少年,推进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尽管东西方在人文教育的产生背景和含义主张上有所不同,但在目的、宗旨上高度一致,在实践上殊途同归。不论是我国课程改革的深化发展,还是世界教育改革的发展潮流,“地球村”的形成与发展,都使各国联系更加密切,需要我们今天对教育再次做出高瞻远瞩的思考。“人类成为命运共同体”是不争事实,因此,未来的教育必须促进正义、社会公平和全球团结,必须教导人们学会如何携手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结束语
总而言之,人文教育在课程建设、办学特色、学校管理、环境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关注度与日俱增,美丽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大力呼唤人文教育的普及。未来教育要大力弘扬人文主义教育观,努力适应变化,为所有人建设更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2]司马云杰.心性灵明论——关于人文精神与心性本体论的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9.
[3]李晓燕.科学的人文教育[J].江淮论坛,2019(6):175-179.
[4]肖林根.试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之实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11):31-35.
[5]魏兆锋.走向科学人文主义教育[J].高等农业教育,2018(5):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