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丹怡,吴敬东 周旺,刘沁,谭珍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412000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然而作为像罗家坪村这样资源不是很丰富、工业不是很发达、农业优势不明显的小乡村,如何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无疑是最大的命题。目前罗家坪社会实践基地运行近10年,每年可为接待农户稳定创收5万元以上,并促进了当地乡村旅游服务业发展,充分带动了当地人就业增收。因此,本文以攸县罗家坪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为例,探讨如何借助研学基地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并最终帮助农民实现生活富裕,乡村产业兴旺、乡风文明,青少年学有所乐的目标。
关键词: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乡村振兴;创新
2011年,教育部专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联合相关部委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的通知》,要求各级教育部门要努力构建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的工作机制。党在十八大报告的中提出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美丽乡村的建设则是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一环。在2021年全国两会中,聚焦社会热点问题的同时,强调要把青少年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开展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应运而生。通过大量调研和基础研究,创新理念,搭建青少年社会实践教育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深入农村开展青少年社会实践教育。[1]本文以攸县罗家坪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为例,从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助力乡村振兴意义入手,探讨此类乡村研学旅行基地建设存在的不足及对策,以此为同类乡村研学基地建设提供参考及借鉴。
1 青少年社会实践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机结合
通过建立青少年社会实践教育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进入农村开展青少年社会的实践教育,尽力发挥教育优势,进一步探索社会实践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例如株洲市攸县罗家坪社会实践基地,让青年学生亲身体验和参加社会劳动,体验新农村建设成果,并了解农作物农作物种植与成长;再如广东省贫困村展开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它的活动创新形式迎合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用“互联网+社会实践”模式,举行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活动。
1.1青少年社会实践的意义
一是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促进青少年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们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深入的了解农民的生活状况和农村改革的发展变化,开启寻根之旅,体验祖辈的艰辛和精进的精神,思考人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使得青少年能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中,在实践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2]通过亲身体验农家生活,参与农业劳动,可以培养青少年观察社会、了解社会的能力。学习基本的劳动技能、生活技能,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吃苦耐劳精神。与农村同龄人交流,可以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学习农村学生的优良品质,教育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学会互助合作,培养社交能力、合作意识。
二是通过“校村互动”模式促进了罗家坪当地的乡村振兴。一是带动了集体增收,通过直接参与学生活动激励收入的分成和激活各类闲置的集体资产,增强了村集体自我造血功能,每年为村集体增收了40万元以上。二是推动了农民致富,四园的建设每年为接待农户增加纯收入万元以上,提供就业岗位两百余个,特别是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开通了一条稳定的脱贫道路。三是促进了乡风文明,当地群众通过长期与中小学师生互动,纯朴、善良、诚信、文明等优良品德更加深入人心,可以促进当地良好家风、村风、民风的建设。文明新风和民主法治进入农村,村民的法治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增强。
三是有利于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号召当代大学生:“到基层和人们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3]强调当代学生应当积极主动的深入社区、农村、西部等祖国需要的地方,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用知识和爱心帮助和服务有需要的人们,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会团结、互助、包容、责任,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3]
1.2建设美丽乡村的价值
一是改善农村基础建设,建设美丽乡村对农村发展也有着促进作用,尤其是一些生态资源丰富的乡村在进行开展乡村旅游时,既能推动乡村销售额的增长、也能增加农户家庭的收入。
二是加快小康社会的步伐,中国目前还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仍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依然是中国最基础的主体力量。而今天的小康社会更重视三农问题和农业现代化,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共同创建,要在“全球化”、“多元化”、“民族化”以及“本土化”的中传播中华文化、遵循文化传统、增强民族精神。[4]
三是通过改造乡村来改造社会和改造国民性。乡村建设看似是针对中国农村的现实问题进行了一些改革措施,进而实现改造农村、改造农民的目标;但实际上关系到改造社会和改造国民性。党的十八大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全国人民携手共进小康,持续提高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建设社会主义,展开社会主义的新格局。[5]
2 攸县罗家坪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
2.1罗家坪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过程
2.1.1活动的指导思想是以综合化和开放性的综合性教育机制,让教育和生活紧密结合,开阔学生视野,解放学生身心,充分利用社会家庭和自然资源的教育功能,让学生走出课堂,融入社会大环境,亲身体验生活实践。
将实践基地划分为几个区域,分别是军训基地,环保宣传基地,交通安全教育实践基地,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基地,中华美德教育实践基地,生态农业和休闲农庄等。其中,社会实践项目包括:河滩野炊,田间学农,警示教育,红色教育,田间捉鱼,池塘划船;拓展场地项目包括:胜利墙,毕业墙,信任背摔,军事七项;军政项目包括:三防训练,野外求生,队列训练;休闲项目包括:三晖园,烧烤场,真人CS。
2.1.2发展旅游业,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根据国家对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结合大学生的专业特色,为当地发展建言献策。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学生可以对当地的旅游资源进行深入探析,从当地的人文景观及自然景观出发,结合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将当地旅游资源与特色农业衔接起来,通过打造生态旅游、体验旅游、农家乐等方式,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寻求乡村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营造出和谐、生态、宜居和美丽的乡村。[6]
2.1.3组织城市与农村孩子“伴学”活动,增强乡村学生文化修养。在“伴学”活动中,需要延伸与拓展教学内容,如设置诗歌朗诵、演讲、辩论会、趣味运动会、书法学习等,发挥城市孩子的优势,帮助城市孩子搭建出展示个性的平台,帮助乡村孩子挖掘自己的兴趣爱好。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结合起来,鼓励城市学生和留守儿童勇敢挑战自我、完善自我。
同时,可以让城市孩子通过多媒体的形式为留守儿童讲解文化知识,在“伴学”中锻炼城市孩子的表达能力与分享意识,拓宽农村孩子的知识面。
2.2罗家坪社会实践基地对乡村振兴的价值体现
第一,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活富裕”是根本。罗家坪社会实践基地运行近10年,每年可以为接待农户稳定创收5万元以上,并促进了当地乡村旅游服务业发展,充分带动了当地人就业收入。
第二,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程。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7]青少年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更要紧跟党的步伐,积极落实社会实践活动,助力乡村振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人工智能的兴起,社会实践研习活动也应该与时俱进,不落后于时代,及时适应农村供需要求。
第三,实现乡村的要素融合。近年来,全国各地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越来越多的美丽乡村成为广大市民心之向往的地方。通过对接农民,将周边村庄及周围资源尽量整合融合起来,并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初步达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效果,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3 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建设的创新点
3.1推进“四园”建设,保障农民增收
推进采摘园、游乐园、生态养殖园、科普园四个园的建设,助力农业发展,从而保障农民增收。建设采摘园,里面种植应季的瓜果蔬菜,在农户与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在田里进行采摘,培养动手能力,体会收获的感受。并且收获的果实可以按设定的价格论斤进行购买,增加农民的收入。建设游乐园,给学生提供娱乐玩耍的地方,让学生在田里释放天性,感受自由的乐趣,增强体魄。建设生态养殖园,让学生们与家禽亲密接触,在农户与老师的指导下,了解家禽的种类与生活习性,参加农户的饲养家畜实践与宰杀解剖家畜实践。建设科普园,在农户与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们了解农作物的生长特性,观看杂交水稻制种的步骤等,使他们了解传统农耕文化和现代农业文明。
3.2加强平台建设,促进乡村振兴
一是“点”上精准定位。充分挖掘青少年社会实践教育需求点。在基地中的“孔子院”等历史文化体验区深入挖掘教学资源打造“传统文化”教育点;在荒废的农田种植农作物,打造“劳动感受”教育点;在基地建设爱党爱国纪念馆,打造“红色爱国”教育点。二是“线”上潜移默化。让青少年教育基地的活力不再仅仅局限于一次互动,而是贯穿青少年的整个年龄段,领跑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拉长平台的盈利线,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活力,打造“一路相伴”的平台形象。从小学到高中毕业相继开展“开笔礼”、入队仪式、主题队日、离队和推优入团仪式、14岁迈入青春门、16岁公民意识教育、18岁成人礼等青少年主题教育活动。三是“面”上拓宽渠道。扎实有效做好全媒体时代的宣传,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宣传平台作用,同时做好向上汇报,充分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传承氛围。充分利用现代化媒体,通过点线面地建设平台,打造“一路相伴”形象,从而加大乡村的知名度,促进乡村振兴的发展。
3.3做好课程规划,提升青少年能力
面向青少年开展的文化旅行研学的建设项目正在逐渐增多,“文化+教育+旅游”的研学旅行模式被公众所接受和喜爱。攸县罗家坪研学基地利用自身优势设计出多种多样有趣且能够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课程设计涵盖:新农村建设政策解读、社会法规及安全教育,心理教育,红色教育,才艺展示等,既关注到城市青少年、少数民族乡村的发展,也挖掘到该基地中所蕴含的红色文化。通过课程安排,不断深化青少年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拍摄专属于青少年的记录片,记录他们在基地地的生活和变化,同时乡村的变化也被记录下来。这是独一无二的,专属于他们的青春记忆。
3.4与农民“结对子”,增加农民就业
充分立足在“结对子”模式的点上,让青少年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化他们的社会实践体验感受。在研学活动的安排上采取“吃在农户,住在农户,在农村里实践,在实践中受教育”。为使学生零距离接触农村,全方位体验农事,我们和罗家坪实践基地一起从当地星级文明家庭中评选出具备条件的农户,作为学生住宿、生活和实践的接待场所,每家可接待10-15名学生。住进农民家,和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有些学生能知道花生和红薯原来是生长在土里的;种植水稻原来这么辛苦应该要更加珍惜粮食;自己体验学习做饭、洗衣、炒菜,更加感恩父母,还有到池塘合作捉鱼,在草地里拔草、浇水,在田野里播种施肥、在农户喂猪、放牛等等,让青少年融入农家、亲近自然、体验社会。
4 结语
自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建立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该模式还在不断地探索实践中,在实践平台的搭建、课题研究的深化、研学体验的持续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深入农村开展青少年社会实践,打造一个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提高乡风文明建设的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从而为其他的青少年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提供参考,以及为新农村的建设提出一条适用性强的路径。
参考文献
[1]李茂平、陈瑜,乡村振兴战略下地方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模式创新与实践[J].农业科技,2019(46):42-44
[2]赵宝珠,基于传统村落的研学基地建设研究——以桂林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0(25):43-44
[3]吴小蕊,文旅融合视角下青少年研学旅行基地建设与发展[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0(3):155-156
[4]于晓平、黄彦琳、黄文婷,乡村振兴与大数据背景下地方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探究——以河池学院为例[J].广西青年干部青年学报,2020(04):17-19
[5]张利群,论乡村建设理论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和乡村建设运动研究[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5(26):62-69
[6]戴媛、吴思宇,乡村振兴背景下“校村互动”社会实践模式的探——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暑期"三下乡"队伍爱益南商队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33-35
[7]胡俊、刘薇,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科技风,2020(31):246-247
[8]郭靖,构建中医药院校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全员参与新模式[J].河南教育,2010[29]:93-94
[9]商云仁,当前青少年劳动教育的价值、场所与阶段性研究[J].安徽文学,2018.
[10]徐艳雯,青少年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