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之瑞
河北省沧县汪家铺乡汪家铺小学
读书的品质,在于养成。儿童习得语文的最高境界在于:潜于心,会于神,乐于听,善于读,勤于写,由“沉于心而诵之口”入手,达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最高境界。
儿童这种语文品质的养成,是通过对文本语言形象的无意识把握,对审美意蕴的会心揣摩,对审美对象的恣意抒写来实现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指导中,首先要让美妙的语言充盈于儿童的耳鼓,让美好的意蕴萦绕于儿童的脑海,让美好的形象充溢于孩子的心际。通过小学阶段六年的训练培养,使小学生听得懂鹿鸣蛙鼓,看得清松竹涧泉,悟得到人间情感,表述到人间的一草一木和真实情感。走搭石,观沧海,拣松针,拾贝壳,在自己所观所感的自然形象和社会形象之中,达成会读书的语文教育目标。
一、潜心会咏——让眼睛闪动明亮的形象
入语言之门,首先要通过潜心会咏,让儿童眼睛放光,欣赏到美好的形象。“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儿童的视角是宽阔的,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因此,要引导儿童通过多元的感知和丰富的联想、想象,让美好的形象充溢于孩子的脑海,活跃在儿童的心际。
1.多元感知
小学语文教材通过不同文化主题组元,呈现的是多姿多彩的世界和不尽的人间情感,篇篇文章读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语言文字具有了足以吸引儿童的灵性,语言文字本身具有了生命色彩。这种灵性的感觉,儿童通过语言本身所凸显的韵律、节奏、情感、色彩、形象等,是可以自然领悟到的。
2.展开联想
对语言的这种灵性的把握与吸收,还要求必须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文字相关的表象,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语言转化为形象鲜明的内心视像,使语言和生动的表象建立心理联系。
二、涵韵语感——让耳朵享受美好的声音
入语言之门,还在于得让儿童享受美好的声音。“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享受诵读之音首先在于语感的养成。从语感养成的角度看,反复诵读、比较品评、潜心涵咏、切己体察等,都是培养语感基本的方法。
1.反复诵读
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是读。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要反复诵读,如古人所说“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脉欲诉。斯时不知古人为我,我为古人,但觉神入文,文入心,永不失矣”。反复诵读,浸心其中,含英咀华,对小学生来讲,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情。岳麓书院大学问家朱熹讲:读书要求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强调对语言文字的直接的整体的领悟,这与语感的直接感悟是完全一致的。
2.比较品评
比较品评,是读出语感的有效方法,学生只有在不同词语、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中,才能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精妙,品评语言的情味和意蕴。刘章先生的《搭石》如一幅水墨丹青,描绘了家乡淳朴的民风乡情。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段散文化的语言,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此时调整语序,采用诗化的语言,引导儿童怀着一颗童真的诗心来读,更能体会出诗歌语言所表达出的淡淡水乡的朦胧情味。
每当上工、下工的时候,
一行人走搭石,
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抬起脚来,
后面的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这样调整句式的顺序,引导儿童用体态语言感受这动感十足的形象,一幅民风淳朴的乡间水墨画,便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3.潜心涵咏
潜心涵咏,是一种在熟读基础上潜心专注的“披文入境”的过程,面对语言文字,揣摩、推敲、咀嚼,“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情”,鉴赏玩味,掂量比较,获得审美感、情味感。《别董大》是诗人高适最有名的代表作。全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送别诗大都凄清低回,这首诗一反悲酸之态,显出昂扬之美。一二句写送别的暗淡景色,“千里黄云,一轮白日,北风吹雁,大雪纷飞”,意象惨淡,三四句忽然诗峰一转,“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词意慷慨,既使人快慰,又使人鼓舞,在送别诗中别具一格。基于本课的特点,并以此课为例,指导学生阅读送别类题材的古诗,有以下考虑:《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古诗文教学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和感染。针对《别董大》这首古诗的特点,确立以“情”为切入点,通过对诗歌所描绘的意象的揣摩和品味,通过层层诵读,静心涵咏,帮助学生逐步体会出诗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宽阔胸怀。
4.切己体察
切己体察,就是把眼前所读语言文字与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积淀相沟通,通过文字的桥梁,触摸作者的心灵。语言文字符号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联想和想象,化干瘪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还可以通过重组表象,创造出新的情境和意境,这样获得的语感才是丰富深切的。
三、心音涌动——让童心荡起美好的涟漪
1.涵养童心
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只有孩子。任你深思也好,微讴也好;驴背上,山门下,偶一回头望时,总是活泼泼地,笑嘻嘻地。冰心老人的人生真谛就在于涵养童心。童心是成人心里的故乡,在儿童身上,能够看到纯朴的天性、真挚的感情和看世界看社会的那一双明澈无邪的眼睛。和儿童说话,可以无拘无束,“不必思索”,也“不必矜持”。他们的那一双双亮眼,一张张小脸蛋,大写着“爱”的真诚。只有经历了尘世间的波折之后,才能对人类的童年那种纯朴、真挚、无邪百倍厚爱。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要启发儿童知道“举一束玲珑的花苞”会“牵来万缕阳光”,“吹一声清脆的柳笛”,可以“引来百鸟的欢唱!”童心是极其敏锐和细腻的。
2.启迪灵性
王文湛先生曾经讲过,我们的教育就是要点燃每一颗心灵的火种。儿童的灵性在于他们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源于童话。郑渊洁、杨红樱之所以成为孩子心目中的偶像,是因为他们在孩子的心中投下了那颗神奇的石子,使孩子心中荡起了圈圈涟漪。听孩子们自己的语言:远方,那开满百花的山谷中,你的笑容,甜甜的印记在那山的最远端,幻得幻失的。你那银铃般的笑声,回荡在充满爱的山谷中,久久依稀。孩子的灵性是细腻的幻化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的内容相当丰富,要充分挖掘童话教学的优势,引导学生在童话世界遨游,坐飞毯,和咪咪乔交朋友。
总之,语文品质的形成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去感受。语文教学重朗读、重形象、重生活、重意蕴,只有不断引导儿童感悟语言的形象和意蕴,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才能落到实处,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才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