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的代价——关于改革过程中牺牲的审视思考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2月第6期   作者:王 硕
[导读] 改革是社会开展之必定,教育亦是如此需要进行改革
        王 硕
        鲁东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山东 烟台 264025
        摘要:改革是社会开展之必定,教育亦是如此需要进行改革。改革必定存在对应的代价付出,无价改革不复存在。教育改革代价影响了什么?谁会从中遭到侵害?是什么隐藏在教育改革的背后?有价改革的存在是改革的失败吗?这样的改革是否没有进行的必要?如何合理规避减少受损?这一系列问题都十分现实,需要我们进行解决。从中国教育改革存在实践情况为起点,依据实际问题分析代价发生的缘由,以及提出合理规避代价的方法。
        关键词:教育改革;代价;成因;规避
        一、教育改革的代价界定
        (一)不同角度代价观
        1、社会学
        代价是指能让人在社会中进行理性判断的价值标准取向。人在取得收益的同时也会迸发代价,代价的前提是正确的决策,在错误的决策下所承担的不能称之为代价,而不断摸索并且能获得收益的付出才能称为代价。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代价是人为了完成目的进行获取所得到的一切惩罚。
        2、哲学
        代价就是替代价值,狭义论学者认为代价是为了人类社会发展所付出的一切,是为了发展而承担的。广义论学者认为代价是一个统称,是指价值情境中所有的付出。在社会哲学家看来,代价是在自由选择的基础上,为了获取价值,从而受到的一切消极后果的总称。
        3、经济学
        代价是一种得失关系,等同于成本,为了获得一种资产或者服务所承担的成本。包括生产成本、机会成本、消耗成本等。在不得已情况下承担的损失才是代价,正当的成本不是代价。
        (二)教育改革代价的论述
        知识教育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人类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内容,选择其中适合学生发展的内容,让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达到人类一般水平。应试教育将教育视为工具,为满足升学率的要求,忽视了学生自身发展,我们要改!现在的教育改革强调不能一味地追求升学率,因而转变成素质教育,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学生具体身心发展特点进行,促进学生成为“完人”。那素质教育是否对知识产生了轻视?应摒弃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说法,为素质教育蒙受冤屈正名。
        教育改革承受的是什么样的代价?选择一个而舍弃其他,为实现一个新目标,而损害其中有利的价值。改革面临的复杂状况以及它的实施者引起的代价都应并入教育改革的代价之中。改革后能否真的为每个孩子提供最优质的、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能否保证每个孩子平等的受教育权力都得到满足?例如减负要求是真的每个孩子都需要减负吗?是不是为了成绩差的学生而浪费了太多时间,是否跟随天才精英的学习脚步速度进行教育,对国家发展更有利呢?这都是不容忽视的教育改革代价。
        (三)不容忽视的教育改革代价
        1、丢失传统精神
        进行教育改革,使得各个学校更加规模化、规范化,这种规范化使师生处于知识授予的两端,中间没有情感的连接,缺少师生交往。尤其是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手段的融入,使得师生之前缺乏沟通,教学不再是双方对话,增添了教育的孤独感。在教育改革中,强调学生个性价值的展开,必然会使对知识价值重视程度弱化,尤其是传统知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袭与发扬产生不利影响。
        2、忽视教育质量
        为了达到改革所定下的目标,一味地追求改革的量性,而忽视改革的质性,带来了严重的问题。

减负是最近一直在谈论的话题,教师按照要求减少家庭作业,甚至没有家庭作业,这真的对学生的学习有利处吗?在课堂中学习完知识之后,为减轻负担没有相应巩固,没有作业带回家,尽情玩耍,能保证学生知识的掌握与自身发展吗?深入思考这样改革的代价是否过大。
        3、引发教育不公
        由于信息技术融入教学中,城市里的孩子教育资源愈加丰富,师资力量更加雄厚,有了更好的教育,但农村教育什么时候能和城市学生教育不再存在差距,至今谁也无法保证,这也加深了教育不公的问题。高校收费标准的确立,使得寒门学子上大学的门槛又高了一个台阶,让其心理压力过高,减少了成功的可能。
        二、教育改革代价成因分析
        (一)教育改革政策存在偏差
        教育改革政策应具有指导作用,它是为完成教育目标而形成的总指挥棒。政策是否可行主要是看其设定的目标能否完成,目标应该是适宜的,毕竟是为改变现状问题而设置,具有一定理想性,但是过于理想,存在逃脱实际之疑,是教育革新政策所存在的问题。因过度索求改革变动的数量和速度,相应付出的代价也是惨痛的。变是急不得的,应稳定心态进行变动。与自身实际相结合,有所选择的学习再在实践中进行推进。教育改革政策具有偏向性,现许多乡村地区经济落后,改革一时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或还未考虑如何对落后地区进行改革。这些具有倾向行的政策,未来会使国家在面临解决差距问题时而付出更大的代价。
        (二)教育改革过程的复杂性
        教育改革其过程十分动荡,受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首先教育改革是自上而下进行的,政府发布相应的规则,在传递信息过程中会使消息在传递中流失或改变。其次革新过程中前后因素之间会产生相互作用,从而使理想目标和现实目标间产生差距。真正想要准确完成一个目标是十分困难的,这其中存在许多小细节,虽说是小细节但是仍然可能产生影响结果的代价。可以说在解决旧的问题时,还会有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出现,因此按照规划实施是行不通的。每个人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存在价值冲突,协调不好不同人间矛盾,必然会引起内斗,从而付出代价。
        (三)教育改革者主观影响
        教育改革者改革时多以大破大立模式进行,在一次次破立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代价。教育改革者并非是实践第一线的人,更多的是研究者,并没有真正很好地考虑现实实践的需要,更多的是站在高处,以一种理性、理想的思维来进行部署,提出的许多设想并无法很好地落实到实践当中。教育改革过程是复杂的,许多改革者没有全面考虑到改革过程中全部影响因素而将复杂情势一点点简单化。
        三、教育改革代价规避方法
        (一)正确预估,合理决策
        在政策实施前,最重要的是进行相应的预测与评估,当创造的价值大于所付出代价时可以运用该政策。改革的决策是对前人进行超越,产生不断变动,进行修正与改进。提倡集体决策,共同有商有量,广泛的征集大家意见,从中选择最适合的内容来推广。但是我们要知道完全满足所有人的价值取向是不现实的,要进行及时协商。在正式实施前要有开始前测验,在测验过程中尽可能暴露问题,将问题得以解决再推进。
        (二)不惧风险,及时应对
        风险并不能完全准确预估到,面对所遇到的风险,首先要不惧怕风险,预测其可能带来的代价,将风险会造成的代价降到最低点,今后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措施进行预防。同时建立改革过程中的保障体系,保证利益分配相对公平,让人人受益,缩小代价承担者的比重,对承当风险代价的人群进行补偿。进行有效的监控,正视问题而不是回避问题,从而推动教育改革的推进。
        (三)明确责任,主动担当
        研究者不应只进行相应的研究,提出策略而不考虑实际情况,应将责任意识明确于人们应进行的行为之中。并且建立起相关追责制度,问责时要找寻负责人方,赏罚得当。教育改革所涉及的的影响范围是全部人,每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应参与其中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让公众具有使命感与紧迫感,杜绝不合理后果代价的产生。

参考文献:
[1]余秀兰.教育改革的代价[J].教育发展研究,2000(10):29-31.
[2]朱丽. 教育改革代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作者简介:王硕,女,汉族,山东烟台人,2020级鲁东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在读研究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