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拥军
四川广元外国语学校
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促进学生学习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真实或真诚,教师要表现出真我,没有任何矫饰,虚伪和防御;二是尊重、关注和接纳,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和意见,关心学生的方方面面,接纳学生的价值观和情感表现;三是移情性理解,教师要能够了解学生的内在反应,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营造人性化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问。
一、激发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愿问”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通盘考虑各种激发好奇心方法,照顾到各类学生之间的差异,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笔者介绍几条自己经历激发学生好奇心的教学策略。
1.注重教学内容的意外性?,激发好奇心
超出学生的生活经验、出乎他们的意料的教学内容,极易引发其好奇心。例如,我曾经听过的一节思品课,授课教师在讲授八年级思品《宽容与理解》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我想对你说……”请同学们对自己曾经与朋友或老师之间发生的矛盾进行一下自我反思。事过之后,如果你有悔意,请你大胆的站起来对他说,如果是现在发生那件事,我想我会……(旨在让同学之间在理解与宽容中化解矛盾),偏偏事与愿违,没有人愿意开口说。于是那位教师提起前一天晚自习有三位同学因小事吵架闹得不可开交,众人皆知的事情,请全班同学进行公证的评判,结果,所有学生很意外,同时也显示了极大的兴趣,经过一番全班参与,这件事情终于在理解与宽容的前提下得以圆满解决。
2.自主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好奇心
这一策略的应用主要在课堂伊始或课堂尾声出现,结合本节课主题煽动学生的情感,产生强大的情感磁力吸引学生入情入境。而音乐情境在渲染感染力方面就有其独特的效果。在教研组活动上,我也曾经被一个教师的课堂设计所感动,那天的课是为了让学生感受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要性,授课教师利用多媒体一边播放歌曲《天亮了》一边深情讲述真实事例:那是一个秋天,一对夫妇带着他们的孩子去郊游,在乘坐高山缆车时,意想不到的悲剧发生了,缆车运行到中途突然发生故障,缆车急速向峡谷坠落,在接近地面的瞬间,爸爸妈妈用力将孩子高高托起……随着一声震彻山谷的巨响,爸爸妈妈永远离开了他的孩子,而由于力的缓冲作用,孩子得救了。在韩红歌声的打动下,同学们主动地将情感融入到情境教学中,他们为父母无私的爱而感动,为悲剧的发生而气愤,所有情绪情感的共鸣都是积极主动的。利用这一案例既对学生进行了法律意识的强化,也渗透了浓浓的亲情。
二、灵活多变,授之以渔,让学生“会问”
有的老师上课很幽默,课堂氛围也很宽松,师生之间配合默契,但学生照样提不出问题,因为学生已习惯了“师问生答”的教学方式,缺乏问题意识。如果教师干巴巴的说“下面,大家提问吧”,那么学生依然不知道该问什么。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
1.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模仿
根据思维“最近发展区”原理,问题的难易程度要科学适度,没有难度或难度太大的问题,都会使学生失去思考和探究的动力。因此,教师在示范课堂提问时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遵循由浅入深的教育规律,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掌握程度,合理地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因此课堂提问也应该由浅入深地进行设计。问题的引入有趣味性,有一定的渐进性,思维难度不大,有利于学生接着一步一步地深入提问,从而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思维的深化。
2.在知识的联结处提问
心理学研究表明:有序的信息便于储存提取。人们学习新知识,认识解决问题和发明创造的过程都是知识类化的过程,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掌握系统知识,在知识的联结处提出问题,学生往往能发现课本的前后逻辑结构,增强知识学习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例如我们学到八年级“新科技革命”时,让学生联系前两次科技革命的内容,在比较之中理解新科技革命的时间、标志及作用,并让学生掌握这三次科技革命的联系和区别,增强学生学习的系统性,从而使学生在整体上把握知识。又如:“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试想,事物成为“开端”,它必然存在继承和发展的问题,那么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联系是什么?开端之后,事物朝什么方向发展?产生的结果如何?通过这些问题,便把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自然地联系起来了。通过“开端”这个词及该句话,我们找出教材知识的因果联系,使前后知识相互关联,提高读史水平、学习效果。?
3.在教材的重、难点处提问
重点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和核心部分,也是体现教学主要目的的内容;难点是学生不易掌握,教师难以讲清楚的教学点。在经过教师的分析之后,抓住文章、教材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提问,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秦始皇统一六国》一节,“统一”是本课的重点,也是可以深入挖掘的难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统一”这一条主线展开设计问题,有学生提出:⑴战国七雄争霸,为什么秦始皇能够统一?⑵其他六国对秦始皇俯首称臣就算统一吗?(3)秦始皇的统一举措对他有什么好处?这三个问题围绕重难点多角度提问,把这节教材的基本知识有机地串联起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4.在认知的矛盾处提问
知识的矛盾处也是学生认知上最困惑的地方。如:讲《新航路的开辟》时,联系中国历史“郑和下西洋”,学生提问“既然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的航海远航有着时间早、规模大、航程远三个特点,那么为什么在整个世界历史上,郑和下西洋反而没有新航路开辟的地位显要”?这个问题十分尖锐,发人深省,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理念的影响下,在以自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推行下,培养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我们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一步,学生提问能力的提高也意味着自学能力的提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课往往追求讲得“细”,讲的“透”面面俱到,滴水不漏,可以说教师将几乎所有问题都讲到了,学生哪有问题可研究呢?而且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去提问。其实教师讲述再细再透也不能包办学生的学习思维。有许多道理、方法、要领是要学生自己在实践中去体会、思考、研究的。因此教师宁可少讲一点,也要让学生多想一会,给学生留下提问的时间,为学生提供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