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先慧
深圳明德实验学校 518000
【摘要】语文素养是时代热词,它既时尚又朴素。《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极为丰富,包括语言运用、思维发展、阅读鉴赏、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语文素养贯穿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甚至一生,是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提升语文素养得从小学抓起,这既必要又很关键。而整本书阅读就是提升语文素养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小学低、中段的学生有一个特点——喜欢分享。喜欢分享小零食,喜欢分享小玩具,也喜欢分享精彩有趣的故事。鉴于此种情况,笔者在教小学中段时灵感迸发,开展了“共读一本书,在辩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的整本书阅读活动。
【关键词】语文素养;整本书阅读;辩论;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第一阶段在阅读方面确定的阶段目标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这一目标的设定强调小学第一阶段阅读的重要性,表达想法及与人交流的必要性。那如何激发小学生的整本书阅读兴趣,并在阅读中表达想法、进行交流呢?笔者曾实践过,共读一本书,在辩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一、选书为先,推动共读。
如何选值得小朋友们共读的书呢?
所选之书,首先一定是适合孩子们年龄、心理、思维特征的,如小学低段,孩子们识字量不够大,适合由有趣的绘本慢慢过渡到有文字的故事类书籍;小学中段,孩子们的识字量有了一定的增长,想象力极为丰富,适合由篇幅短小的故事类书籍慢慢过渡到小说类;小学高段,孩子们在有一定的阅读积累之后,具备了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可以由小说、散文过渡到说理性书籍。
所选之书,其次要有一定的思辨性,具备一定的思维张力,让“共读一本书”不仅有形式,更要体现在思维上,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哪些书具备思维张力呢?书里的内容最好贴近孩子们的现实生活,让孩子们能结合生活实际,有自己的理解,给书籍与生活实际之间架起一道桥梁。书里的人物最好是圆形人物,而不是扁平人物,让孩子们能全面而辩证地进行评价,书里的故事情节最好曲折、生动,让孩子们能跟着故事情节又喜又怒又哀又乐。
二、导读激趣,产生期待。
在三年级时,选了《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作为共读书籍。
为了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教师通过封面有“宝”我来寻、目录有“趣”我来猜两个环节进行趣味导读。小朋友们看着封面,预测背着一大袋鸡的狐狸应该就是狐狸爸爸,后面的小狐狸应该就是它的孩子,它们神色紧张,匆匆忙忙,可能是遇到了危险。有学生猜,不不不,它们可能是在拯救狐狸家族,还有学生猜后面肯定有人在追它们。看到第一章“我们决不让他跑掉”时,同学们猜这里肯定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搏斗,看到目录中的“盛大的宴会”时,同学们猜它们肯定是在庆祝胜利?那到底是怎样的胜利呢?同学们产生了阅读期待,迫不及待想一睹为快。
三、辩论交流,思维迸发。
在阅读完了整本书《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后,开展了孩子们人生中的第一场辩论赛。故事中有一位狐狸先生。狐狸先生是一位好丈夫、一个好爸爸、一个有正义感的君子。三个饲养场主把动物们赶尽杀绝。机智勇敢的狐狸爸爸面对三个饲养场主的进攻毫不畏惧,拼死一搏,小狐狸们积极配合,依靠自己的本领和智慧度过了危机,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根据故事内容,笔者设计了辩题:狐狸爸爸为了养活自己的家人而去偷东西对吗?正方观点:狐狸爸爸为了养活自己的家人而去偷东西,是迫不得已的,是没有错的。反方观点:狐狸爸爸偷吃农场的东西,是不对的。你赞成哪方的观点?说出你的理由。
辩论时双方实力相当,当正方说狐狸爸爸偷东西是为了生存,是在极度饥饿情况下的本能反应时,反方立马反驳,偷窃、不劳而获是可耻的,可以想更好的办法,比如让狐狸给饲养场主打工获取食物;当反方说狐狸是损害饲养场主的利益来填饱家人肚子,为了生存丢了道德,没了底线是不对的时,正方反驳,生命第一,生存为先。在辩论中,正反两方思维被激活,双方还谈到了“生存与尊严”、“自私自利与爱护家人”、“人和动物是朋友”、“尊重生命,和平共处”等极具思辨性、值得深思的观点。没想到,小小年纪的孩子们辩论时虽争得面红耳赤,但却不失风范,让老师看到了辩论赛本该有的观点对立,激烈的思想碰撞,更看到了一种如伏尔泰所说的“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的涵养,这样的表达就是思维迸发,求同存异,兼容并包的最好的表达,让笔者惊喜满满。
“共读一本书,在辩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的整本书阅读活动,让笔者不得不感叹孩子们巨大的阅读潜力,活跃的阅读思维及惊人的阅读能力。恰当运用整本书阅读策略,可以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呈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整本书阅读策略探究之路上,且行且思且实践。
参考文献:
【1】刘金兰.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实践探究[J].亚太教育,2019(12):116-117.
【2】边娟锋.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实施路径[J].语文课内外,2019(1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