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 —— 以尤溪第一中学为例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2月第6期   作者:林运泽 梁业
[导读] 树立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本的新人才观
       林运泽  梁业  
       福建省尤溪第一中学      365100
       摘要:树立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本的新人才观,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合理建构学校课程体系,实现以课程文化为核心的学校文化。结合我校的教育教学实际,阐述课题研究背景及起源,阐明研究的校本课程基础及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体系。
       关键词:核心素养;校本课程;课程体系
       我国教育部制定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各个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而这种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必然需要通过学校课程体系的变革才得以实现。尤溪一中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通过构建具有尤溪一中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将学生核心素养落实到教育教学中,渗透到校本课程体系中。初步构建尤溪一中学科课程群,并进行跨学科课程群建设,为每个学科搭建学科核心素养体系。
       一、研究源起和背景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明确了学生应该具备的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完整地构建了学生在各学段的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目前,课程在实现学生自身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转化、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它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根本途径。而构建怎样的课程体系,也将意味着我们能给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怎样的平台【1】。且近年来,随着教育标准的形式逐步发展变化,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的传统课程标准体系已经逐渐被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模型所代替,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不断研究,逐步构建了学生核心素养模型。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也是教育领域的趋势所在。总之,培育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塑造青少年能力与品行,保持身心健康,使每个人发挥自己的才华和潜能,是教育必须承担的责任。每个人是社会一分子,都肩负对社会群体的义务和责任【2】。
       二、研究的校本课程基础
       进入新课改以来,我校一直坚持对学生核心素养进行研究。学校依据国家关于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以及多层次核心素养,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教育主线,并在中学教育中进行了全方位的渗透。基于此,我们在课程设计中,充分体现课程的多样化与可选择性,让我们的课程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为培养多样化人才提供帮助。力求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之间融合、协调,建立并不断完善有我校特色的课程体系【2】。
       1.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设计课程。我校办学目标是以培养做有责任感的人,让所有学生都能成人成才,为每位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让更多学生考上理想的大学,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设置国家必修和校本选修课程达成“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成人成才,为每位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是在完成必修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国家选修及校本选修达成。由此,我校设计的基础核心类课程包括语言与文学、人文与社会、数学、科学、技术和艺术的校本化国家课程。
       2.从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出发设计课程。为实现丰富多样性,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将学校一切因素纳入课程体系建设,依据学校育人目标、学生发展需要、学校实际,分成拓展深化类课程、实践类课程两大类型。其中,拓展深化类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根据不同兴趣爱好和特长自主选择,包括人文科学课程、自然科技学课程、学科竞赛课程、实验科技学课程、体育艺术课程等五个领域的课程体系,实践类课程面向少部分具有不同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学生,包括研究性学习课程、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社团课程、体育技术展示课程、艺术展示课程等五个领域的课程体系。让校本课程更加科学丰富而富有活力。通过建立健全校本课程建设、实施、管理机制本课题研究使学校课程建设规范化、制度化,进而形成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并以此为载体,促进特色学校建设。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开阔眼界、拓展思维、发展智能,带来学校文化、教师思想、教学行为的变化,提高育人质量。对于所有课程精心实施、严格考核,探索并建立《尤溪一中课程评价方案》【3】。
       3.从学校特色出发设计课程,开发出富有地方特色及学校特色的校本教材。尤溪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诞生地,朱熹理学思想、诗词及朱子家训对尤溪后人影响深远。我校开发出了《做有责任感的人》《谈古论今――话尤溪》《走进朱熹》《活水源》《文山纪事》等,以期提高尤溪学子素养,为每位学生终生发展奠基。


       三、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体系的意义
       1.建设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建设之核心即重塑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哲学和价值追求。这些教育理念、教育哲学和价值追求都指向了学校教育活动的核心——课程。由此,校本课程也便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2】。
       2.凸显办学特色
       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校情开设课程,是体现校际差异的课程。校际差异也即是特色,有差异才有开设校本课程的必要。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特色得以凸显,而在实践基础上的总结与提升则促进了学校特色的进一步发展【1】。
       3.促进师生发展
       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成为反思者,更要求教师不但要具备比较深厚的基础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备较高的教育科研素养。同时,校本课程的实施也给每个学生提供了适合的教育,以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求,适应社会对多层次多类型人才的需求【1】。
       四、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体系
       1.创新课程,适应发展
       要求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性课程三大课型相融合,建立并完善满足学生素质发展和创新人才培育的教学机制和课程体系。力求基础型课程校本化,研究型课程多样化,拓展性课程层次化。
       2.依托校本,突显特色
       一是开发立足校园主体文化的“责任文化”校本课程,二是开发立足地方人文优势的“朱子文化”校本课程,三是开发了立足发挥学生特长的“足球”校本课程、四是开发了“1+1”社会实践课程(“1”是西滨社会实践,走进大自然,走近传统作业;“1”是励志夏令营实践活动,走进都市,走进成功人士的创业历程,拓宽视野,提升境界)【3】。
       3.基于核心素养培养
       核心素养作为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每一个学生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校本课程更多地关注到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课程目标到课程内容、从教学形式到教学方法、从过程考核到阶段评估,都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而进行。   
       4.加强探索,力争引领
       生物学科在研究优化习题过程中,编制了校本练习,成果在省、市学科会上推广;语文、英语自行编写校本《高三总复习》,在县内推广。目前,我校是“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示范校”“福建省教育科研基地”“福建省首批生物基地校”“三明市教师培训实践基地校”“三明市高考研究学科基地校”“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实习基地校”。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自教育部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后,“核心素养”在教育实践中应该如何落实,还需要加强从上至下的课程领导力。现在我们所进行的课程体系建设如何更好地与未来的新课改与新考改结合,实现更有效的衔接,是学校要深入考虑的问题,学校需要深度解读新高考改革方案,在分层教学、走班制、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做好充分准备,为迎接新教改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于颖.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研究[J].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7(37):135-137.
       [2]邵建军.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建设策略研究[J].新课程教学,2017(07):4-6.
       [3]梁业、吴思廉.责任育人,育有责任感的人 [J].文理导航,2020(07):95-96.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体系构建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FJJKXB19-8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