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英强
寿光市羊口中心小学 262714
摘要: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而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阶段,所以在此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数学能力和水平是非常重要的。众所周知,数学的逻辑性和思维性是非常强的,所以会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但是通过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就能在问题的引导下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教学质量和效率。基于此,本文就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设情境;有效问题;教学策略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出引导问题是实施师生互动的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但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对引导问题的探究欲望、增强学生对引导问题的学习体验,已经成了教师最值得深思的问题。由此可见,进行有效的问题情境创设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规律进行问题情境的有效设计及创设,使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引领下,循序渐进地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
一、创设问题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发育不成熟,思维能力欠缺,对事物的认知层面相对肤浅。教师只有在顺应学生思维能力发展规律的情况下,通过积极的引导才能更加有效地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的现实情况和课堂教学内容,对问题情境进行引导性、层次化的创设,使学生在具有关联性的问题情境的引领下,由浅入深地思考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循序渐进的提升与培养。
(二)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有效开展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应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来对教学内容进行自主的学习和独立的思考,以此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然而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开展与教师的引导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能使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从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三)有助于数学知识的有效迁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能力,实现数学知识的有效迁移。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能为学生的独立思考提供广阔的延伸空间,从而有助于学生将数学知识向生活问题进行延伸,促使学生将数学知识向自身的学习能力进行内在的迁移,最终实现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目标。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指导理念缺乏科学性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与教师自身具备的教学理念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然而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部分教师由于还未及时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无法深入贯彻与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这就导致问题情境的创设缺乏自主性和科学性。
(二)问题情境的创设缺乏趣味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好玩好动,容易对具有趣味性的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进行问题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创设具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然而在现阶段的问题情境创设过程中,教师完全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学习规律,所创设的问题情境缺乏趣味性和吸引性,从而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问题情境的创设缺乏针对性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学习主体,学生会由于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及兴趣爱好的不同,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表现出相应的个性化差异。而教师在进行问题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差异,采用“一刀切”式的问题情境,使问题情境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
(一)创设课堂探究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新课标中倡导的教育教学理念,注重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更加重视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实际教学效果。教师所引入、收集和创作的教学资源应该紧紧贴合实际生活,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基础与认知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促进学生进行积极主动学习,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例如,“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课程中,在让学生熟悉基本运算规则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运用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教学资源,创设一些与课程相关的问题,还可以根据课程中的重点与难点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比如,教师可以创设以下类似的课堂探究问题情境:①小王的妈妈带着90元的零钱去菜市场,买肉用去了58.75元,买菜用去了8.35元,此时还剩多少钱?②小红的身高是1.36米,小刚的身高比小红高0.19米,比小乐身高高出0.35米,请问小乐身高是多少?③超市里的面包、酱油、果汁的单价分别是3.75元、5.8元、6.8元,请问果汁单价比面包贵多少?如果以上物品各买一件,带着50元去购物,够用吗?能找回多少钱?教师可以根据以上问题展示文本与图片,创设生动具体的课堂问题情境,让学生先合作探究,再进行总结性的解答。
(二)设置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问题情境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在设置问题情境时应该综合学生的现实生活情况,让其探索和学习更深刻的数学知识,然后学以致用,通过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设置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能有效缩减学生和数学科目之间的距离感,为学生日后学习数学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贴切,学生可把所学数学内容和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真切地意识到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的影子,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有关人民币的知识时,教师可根据现实生活给学生设置一个关于超市的情境,让学生假扮成顾客或收银员,积极参加到买卖的活动中去。在这种活动中,学生能更好地认知和使用人民币,并进行转化计算。这时,教师便可给学生设置一个问题情境:小红到小明的超市购物,小红拿着10块钱去买文具盒,小明说文具盒只要8元就够了,请问小明应该找给小红几块钱?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便能很快算出正确答案。在此种教学环境中,教师还能拉近学生间的关系,帮助学生通过学到的数学知识解答运算问题。设置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数学知识中的重点,为后续数学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运用讲故事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生不仅非常喜欢具有趣味性的游戏,还喜欢精彩的故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教学,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为了有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融合故事与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还应该创设问题情境。
如在教学“认识时钟”时,教师可以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美丽的圆形城堡中住着三位漂亮的公主,大公主叫时针,二公主叫分针,三公主叫秒针,她们从出生起就一直守护着整个城堡的秩序及宝藏。最辛苦的是三公主,她必须一刻不停巡查对城堡中的12个房间,二公主是60秒巡查一次,大公主则是60分钟巡查一次。”讲到这里,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二公主的巡查时间需要用秒表示?为什么大公主的小时需要用分钟表示?如果换回她们自己的名字,应该要怎么表示呢?”然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得到正确答案。这种故事情境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想要提高教学的效率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是离不开课堂提问的。而根据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习惯来说,通过情境创设问题的方式,会更容易让他们接受,理解知识的能力也会提高,所以要求老师要将创设有效问题的教学情境给重视起来。
参考文献:
[1]谈成芳.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探讨[J]. 读天下(综合), 2020,(2):1-1.
[2]徐瑞.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J]. 读天下(综合), 20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