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高年级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的探索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2月第6期   作者:张霞
[导读] 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品学兼优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张霞
       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第一小学(陕西 延安)717400
       摘要: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品学兼优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有志人才。小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其仅仅拥有理论知识还是不够的,必须也要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和品德,做一个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的人。在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成长中,学生对于自我的发展、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开始形成懵懂的认知,并产生诸多问题,而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正视问题,走出困境,更好地面对生活。
       关键词: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教学实践
引言
       小学正是学生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养成的时期,思想道德建设对学生今后的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越发重视德育,德育必须要满足学生的发展所需,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和健全的人格。生活化的教学可以说是新课程改革中的基本理念,当前德育工作的开展需要建立在生活化的基础之上,生活化的德育能够让学生感受生活、学会生活,正确地认识社会,更好地融入社会中,这样才能够实现德育的真正目的。
一、小学中高年级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的重要性
       首先,强调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有利于推动新一轮课程改革。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学实践应“丰富学生的社会认识和内心世界,健全学生的人格,使他们能够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参与社会,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认识生活、体验生活才能促使学生的内心世界发生深刻的变化,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由此可见,回归生活是当前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的主要方法。其次,使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当下,小学中高年级思想品德教学活动脱离生活、偏离现实的现象依然比较常见。例如学生对于空洞、僵化的内容缺乏情感共鸣,对于单一生硬的教学方法难以响应,对单调无味的课程资源无法产生情感上的触动等等。针对这些现象,教师可以在回归生活的过程中逐渐改善,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感体验中参与探究,进而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最后,强调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回归生活的理念强调学生知识的建构应立足于生活,重视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体验,而在这一认识、体验与践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理解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含义,掌握学习、思想的方法,并逐渐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小学中高年级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的实践策略
       (一)联系生活实际,善于实践应用
       生活中的德育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教师需要打破传统概念中课堂教学的束缚,能够建立开放型的课堂,让学生在德育学习过程中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感悟引入其中,学生是独立的人,每个学生所处的环境不同,接受的教育也不同,学生的个人经历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课堂上的讲述可以帮助学生借鉴他人的经验,进而完善自己。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体会德育在生活中的应用。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充分参与进来,在此过程中将实际生活经验和德育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认识到德育和实际生活所具有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建设学校环境,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如果想有效地开展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就必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生活化德育氛围,让他们在耳濡目染中受到良好道德品质的熏陶,而建设校园环境是一种重要的途径和方法。因此,学校和教师应该共同努力,为建设具有浓厚的德育生活化元素的环境做出努力,使得小学德育能够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价值和作用。

首先,在外部环境的建设中,学校可以搜集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在学校的围墙、文化走廊等地方设置插画、新闻选读、传统文化小故事等内容,让学校的外部环境充满德育教学的气息,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文化知识和礼仪知识,长此以往,学生的德育水平也会得到一定的提升;其次,学校可以在图书馆等地方设立专门的德育板块,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之余,可以接触到更多的德育思想;最后,在班级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共同建设班级环境,利用一些剪纸画、贴纸、周板报等形式将班级建设成为生活化德育的重要阵地。通过对学校中的环境建设,可以为德育生活化教学提供良好的教育氛围,从而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提升思想道德水平。
       (三)把课堂融入生活
       以教材为依托,选择其中生活气息浓厚的内容,将课堂融入生活。学生认识世界主要是通过条理化、系统化的间接经验,这样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但却缺乏学生的实际感受,学生有时理解起来较为困难。而我们把课堂融入生活,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便完成了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换,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更为深刻。在《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课堂与生活相融合。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有哪些环境污染现象,然后让学生调查是什么导致了这些污染,接着让学生找一找政府和自己身边的人是如何应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在必要情况下,还可以请家长帮忙。上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收获进行交流,最后呼吁学生保护生态、爱护家园。这样,我们的课堂就实现了二者的融合,学生对环保的理解也不会仅仅停留在字面上,通过学生自己劳动所了解的环保更能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生活
       思想品德不只是抽象的理论,而是一个人真实的思想倾向、情感体验与行为习惯,而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些看似抽象的内容必须建立在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原本平淡的生活形成思考,认识到人的思想道德在生活中的价值,并实现思想的生活,自觉形成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为了使小学思想品德教师更好地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教师应当根据实际的课程内容不同,灵活地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们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中合理地进行体验式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由于具有极强的抽象性,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因此教师就应当创新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们思考生活。
       (五)改进教学方式,获得生活感受
       教学方式需要跟随教育变革的趋势进行创新,只有教学方式有所改革才能够满足当前学生的学习所需,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教师在开展德育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开展德育过程中教师不能脱离实际生活,学习知识是为了今后更好地生活,教师要选择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挖掘德育教育中的生活元素,开展生活化的德育,实现德育的有效性。
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中高年级思想品德教育中渗透回归生活的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改善思想品德教学现状的必然选择,更是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基于此,在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准确了解中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循序渐进地启发诱导,组织学生参与实践,并展开合理评价,促使学生在感知生活、思考生活、体验生活的过程中,真正回归生活,在生活中不断进步、成长。
参考文献
[1]卫晓红.探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活化途径[J].科普童话,2019(47):168.
[2]杨丽君.小学思想品德课堂高效教学的路径探索[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9(11):106.
[3]吕雅萍.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中),2019(10):88.
[4]张秀娣.德育生活化开展策略[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9(19):41.
[5]王海英.小学德育的生活化教育策略探究[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9(19):13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