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宗华
福建省泰宁县杉城镇中心小学 福建三明354400
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从娃娃坠地之后,在慢慢地长大成人成才之中皆会犯“错误”。每个人也是在纠错之中成长起来,成熟壮大。教师从事教学的工作,说到底就是引导启发同学经历不断认识,不断提升,不断发展的过程。学生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由含糊不清到清晰可现的过程。在经历成长中,学生不经意会说错话,做错题,干错事。教师不能把这些东西瞒掩起来,或置之不理,而应珍视出现的错误,把它当作学生成长的有利资源呵护,剖析学生产生犯错的原因,积极采取措施根治“错误”,促进学生不断完善,让学生成人成才出精彩。那么教师对于“错误”在教学中怎样巧用“出精彩呢?笔者认为:
一、善用错误,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双边互动的学习动力,也是学生不断探究新知,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学习的学情,让孩子充分感受学知识的趣味。学习的错误来源于孩子的自身,源于社会生活实际。而学生又在教学双边活动中进行,教师只要积极点拨引导,就会激起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一种很好的“催化剂”。
例如:在“工程问题的应用题”这个章节教学时,教师出示一道基础题:“市扶贫工作组为江家村老百姓办实事修一条水渠长6千米,复兴一队独立要修20天完成,复兴二队独立要修30天完成,两个队合作一起修渠几天才能完成?”请各位同学解答,并把算理说明清楚。
学生读题理解分析,开始列式,不一会儿。6÷(6÷20 + 6÷30)=12(天) 这样列出算式并解答的学生占了多数。教师指名学生讲述解题过程后,进一步引导:“若这条水渠长度是12千米,那么两个队合作一起修渠几天才能完成?”
“12天!”同学们的话语迸了出来。
“哟,这么自信?还是请大家精准算一遍,再来回答,行吗?”教师进行劝导。
“这不是摆在桌面上,要算吗?”有几个嘴上嘀嘀咕咕地说,但被教师追问了一下,又重新计算了起来。最后问题结果他们完全没有意料到:“12天。”怪了,水渠延长一半,竟然时间没有发生变化!
“如果水渠分别是3千米、18千米、24千米、240千米,那么时间各是多少天呢?”教师提出要求,“请各组分别计算一下。”
这时,大家变得十分疑惑,不再那么轻易说出答案。一个个细心计算起来!
不多时,答案陆陆续续呈现出来,大家更是诧异了,满脑子的疑问:“怎么都是12天呢?”
“为啥水渠的长度或长或短,但时间总不变?”“水渠完成时间与工作总量到底有没有关系呢?”……等等。前面的“错误”这下不禁引起了同学们的质疑,同学们心里揣着一颗好奇心,激起了学生的探究问题积极性。同学们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大家对疑惑进行积极思考,分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新知。
二、正视错误,变错为宝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突发性错误时有发生,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并尝试错误,不应该只想学生犯错是负面效应。事物两面性告诉教师错误也有正向的一面,应该将视其为宝,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是丰厚的财富。教师要能敏锐机变,抓住“犯错”这一时机,展开反思质疑探究。每个学生在犯错尝试纠错的过程中有所进步。
例如:教师在出题“请把下面各个数字按照从小到大的排列:11.2 1.12 9.4 4.83 8.7。
”乍一看,这题目不难,相对简单,同学们一下子,把手举得老高。这时,老师指名回答:11.2 9.4 8.7 4.83 1.12 在一旁同学急忙大声叫:“错,错,错!”回答问题的同学一下红了脸。老师示意安静,和颜悦色来到发言同学面前说道:“是啊,看来,是老师把题目出错了?要按这位同学的答案,那么大家看看题目应该怎么表达才好?”教室里,同学们纷纷议论,直接得出:把从小到大改成从大到小。在这一教学中,一学生未能深思,脱口而出,一时犯错。教师对此未有批评的话语,而是宽心商讨探究来呵护一颗脆嫩的心,极大地保护了学生自尊,树立了自信,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把“错误”变成教学中一个靓点,。
三、呈现错误,将错就错
在教学中,教师课堂教学的可信就在于整个过程的真实性,能体现出师生双边活动真实情况。精彩的课必须是一节真实的课。真实的课一定会体现有各种错误。教师紧紧地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教学资源,点拨引领学生从各角度,去观察分析甄别,探讨辨别错误,给学习者有充裕的时间分析探究辩论,学生从而在师生、生生的对话争辩中明理,转化为知识和技能。
例如:在“圆的面积”这个章节中,教师布置学生自编练习题。教师从生中选一:“泰宁寨下大峡谷世界地质公园准备在入口处建一个大花圃,周长是125.6米,求花圃的面积是多少?”
教师正把学生自编的练习题放在展示台上,有一位同学就站起来说:“老师,老师,这道题不能解答,花圃形状他都没有告诉我们,怎么做?应该少了一个条件吧。”
老师审视后,确定漏写什么样的形状。老师肯定了发现错误的同学,说“很好,的确实在编写时少了一个很重要的条件---花葡的形状。这个同学非常细心敏感!”并借势进行引导,“好,每位同学当一次设计员:这花葡的形状就由自己设计定夺,花葡的周长还是125.6 米,请同学们设计好图形,然后求花葡的面积。”
学生主动分小组合作,并在合作中设计出: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圆形、环形、组合图形.....等,有的小组画出了花圃设计草图,并精准算出了花圃的总面积。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灵活机变,巧妙使用孩子们编写练习题的“错误”,顺势引导将错就错,纠错变题,让孩子设计出一道道具有多元多位多角度开放挑战性的训练题。学生这一“错”,课堂上出了“精彩”:“错”不仅激起了孩子们学数学的好奇心探究欲,还拓展延伸了教学内容广度,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利用错误,促进思维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教师面对学生犯错,应该要展示自己临变机智,及时捕捉学生生成的“错”,凭借独特的眼光及时发现“错”的使用价值,点拨引导学生进行纠错,定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大好良机。
例如:在“有余数的小数除法应用题”教学时,教师布置练习:“泰宁建设城西小学需要挖运土方2.8万立方米,如果施工队每天挖运1.3万立方米,至少需要挖运几天?还会剩下多少万立方米?”
多数学生这样算:2.8÷0.13=21(天)……7(万立方米)。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作出这样处理:一是引导学生思考,判断答案对不对?其次追问:你是发现什么错误?是怎样发现的?有没有不同。在教师循循善诱引导下,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分析思考,找出了三种方法来判断错误:(1) 除数2.8与余数7这两者的关系来比较分析,余数比除数大,很明显是错的。(2)验算结果:21×0.13+7≠2.8,也是错的。(3)结合自身的经验来判断:某工地有土方2.8万立方米,挖了21天还剩下7万立方米,这不是越挖越多,剩下的怎会比原来的多呢?学生一下子明白了。最后,教师对出现问题,与学生分析,找出商和余数。
这个教学例子,学生从“错”的式子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深深地体会到学数学的趣味,满足了学生的心理要求,拓展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发展孩子们的创新思维,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受挫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