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如何加强算理教学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7期   作者:郭华
[导读] 小学数学要在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
        郭华
        乌市第一小学)830002
小学数学要在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这就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在教学中,要遵循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依据数学知识体系给学生呈现秩序性的知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并能使学生明确这些知识产生、发展和推导的过程以及产生结论的条件。
下面结合“9加几”的教学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一、把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形成“凑十法”,“9加几”是起始课,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算理,在讲解之前,先解决为什么要用“凑十法”计算?计算时如何根据第一个加数的数目恰当地把第二个加数分成两个数?这些都是学生在计算时容易产生的心理障碍和计算中的难点。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教学可结合教材设计操作活动加以启发,老师先出示能装10个小球的盒子,装满球后问:“盒子里有多少个球?”教师先出示能装10个小球的盒子,装满球后问:“盒子里有多少个球?”学生回答后在盒子外再放2个小球,问:“现在盒子里外一共有多少个小球?”谁能不用数一眼就看出来?怎样想的?接着把盒子里的小球改为9个,再提出问题:“如果盒子里不够10个小球,如只有9个小球,谁能把球移动一下?”让别的同学不用算也能一眼看出一共有多少个小球?学生受到前面操作的启发,很容易想到先把盒子外的一个球移到盒里。至此,学生已在头脑中领会了为什么“先凑十,再相加”的道理,并初步建立了怎样“凑十”的表象,为主动积极地运用凑十法学习9加几奠定了基础。
        二、小学生的思维与理解,往往与他们操作物体、学具的活动分不开的。在操作中,让学生说说过程,把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述紧密结合起来,使思维一直处于运动和探究之中,从而能有效的促使学生由动作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

当学生头脑中已建立了牢固而印象深刻的凑十过程后,引导学生去观察例题1的图或者操作图片,反复讲清图意或操作过程,初步感知9+2=11的思路:盒子里有9个球,盒外的2个球,观察盒子里的球还差几个就凑成10个,还差一个,就把盒外的两个球分成1和1 ,拿走一个放在盒里,这样9和1凑成10,盒外2个拿走1个还剩1个,那么IO再加上盒子外的一个就是11个。再让学生观察算式9+2,等于11,反复讲清线段图式的思路:想9和几凑成10,因为9+1得10,所以把二分成1和1,9加1得10,10再加1得11。这样,边动手边思考,用语言表达思维过程,在体会凑十加的方法和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得到发展。
三、理解算理,正确进行计算
在课堂教学中,从操作直观起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把动手、动脑、动口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再逐步脱离直观,使学生从直观动作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这样既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在教学例2时,先看图列式9+3=口,再操作摆出凑十过程,最后让学生自己说出“想的过程”。9+7=口,让学生看实物充分发挥表象作用,想凑十的过程,并要求学生说出想的过程,为从直观过渡到掌握计算方法起到了“中介”。通过例1例2的教学,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凑十法”,学生已形成看9想1得10,十加几得十几的思路。教学例3时,让学生根据算式独立用学具摆一摆,边摆边说计算过程,并指名说出是怎样摆和计算的。此时学生“摆”“说"算出得数,都较熟练了。教学例4时,要求学生不依靠实物,自己想一想怎样算。一方面使学生灵活运用“凑十法",另一方面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学时,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用前面学过的“凑十法"来计算,由于没有图形和实物帮助学生思考,所以更要强调如何凑十,要多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通过教学,我体会到: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一是要弄清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设计好“准备题",二是处理好每个例题的侧重点,三是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展现学生和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的训练,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思考的方法,思维的程序和思路,并且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获取。只有这样教学过程,才能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发展过程。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