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缺失与回归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7期   作者:包可可
[导读] 当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普遍存在“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包可可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理论教研部

        摘要:当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普遍存在“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体力活不体面”等不当认知与行为,深刻反映了他们在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从而揭示我国职业院校教育体系在劳动教育上的缺失。由此,将从劳动教育与个人、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深入阐述高职院校重拾劳动教育对学生提升幸福感、成人成才,以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价值,最终提供方法建议,建构起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实践体系。
        关键词:劳动教育   高职院校   职业教育   实践育人   全面发展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德智体美劳”的全面人才培养目标,回顾我国人才培养的教育政策,为推进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相继颁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及《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四个相关文件。这充分说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在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地位和重大意义,劳动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已被中央纳入规划体系,并从协同育人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将劳动教育的地位提升到了新高度。而在最新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了“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从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关系的视角来看,劳动促使职业出现并不断发展,职业促使劳动日益进化;劳动催生了职业教育并推动其发展,职业教育反过来促进劳动效率的提高和质量的提升;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相伴共生,既是各自所需,又能相互促进,二者具有天生的必要性和天然的优越性。[1]那么,在正确认识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现状、成因和价值基础上,探寻合适的解决策略,是其内在逻辑推演下的历史必然与时代所趋。
        
一、当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现状
        劳动教育缺位成为我国当前高校教育的严峻现实,职业院校也不例外。
        首先从认知角度来讲,职业院校对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形式功效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一是对劳动教育内涵认知的偏差。大部分职业院校的管理人员、教师以及学生,依旧传统地认为劳动教育就是以简单的体力劳动为主,并未真正领会新时代的特征要求。但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为标志的新科技元素为现代生产劳动注入了新的内涵,改变着传统的劳动形态。劳动的内容和形态早已超出了以体力为主的物质生产劳动范畴,新兴的复合型劳动形态正在不断涌现。二是对劳动教育功能的认识偏差。当前,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教育性处于相对弱化的状态,学校对劳动教育缺乏必要的重视,对其理解也不够全面和系统。劳动教育无计划、无考核,缺师资、缺场地、缺经费;甚至有的把劳动当惩罚手段,劳动多教育少,忽视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培养。大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自然出现了不会劳动、轻视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
        其次从情感角度来讲,培养了70%以上的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却在学生中存在明显的轻贱和排斥心理。通过访谈了解到,学生劳动感“淡漠”学校方面主要在于:一是把劳动异化为惩罚,比如迟到了罚扫地等,将劳动和惩罚等负面心理体验建立联系。二是把劳动教育异化为技能的习得,通过劳动生产和实践学习某种技能,而忽视劳动的价值体验。三是把劳动教育异化为娱乐,如学校组织学生参观一线操作车间、工厂、民间作坊等,当作学习生活的调剂。社会方面在于:一是西方资本主义思潮入侵,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的想法毒瘤般蔓延,看不起劳动、轻视劳动人民的社会现象客观存在,整体上将劳动妖魔化;二是旧社会里鄙视体力劳动和劳动人民的剥削阶级思想未根除,如孟子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一般而言,“劳动”是一种相对低层次、充满苦痛意味的活动形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惯常理解中,并不具备通常宣教和想象中那种崇高地位,在这个意义上,“劳动”似乎专指体力劳动,如农业生产与服务性行业,正对我们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而创造精神财富的活动——脑力劳动则具有某种相对高级的现代性意味,大家更愿意称之为“工作”,而且,有的工作还叫革命工作,而对于体力劳动,却很少有基于这种期许。家庭方面在于: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在家庭教育中往往被忽视,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只要学习好,什么都不用干。
        最后从意志角度来讲,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对应,学校欠缺对学生劳动观念的重塑与劳动意志的锻炼。高职院校倾向于培养专门技能人才,实践教育居于核心地位,那些“直接上手”的准劳动者未来是直接面向就业市场的,毕业后主要走向产业和企业生产一线。但与之相较,劳动作为个体掌握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形成社会道德品质和劳动观念的活动,是身体与精神的综合,难度较大,需要强大的意志和毅力去控制与坚持,大学生处于人生转型的重要阶段,尤其需要学校在此层面的引导与训练。正因为欠缺,当前许多新生出现逐渐懈怠懒散、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负面变化,部分毕业生还存在消极乃至错误的择业、就业观等现象。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价值新解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新时代要求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加强劳动教育,努力把广大青年培养成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热爱劳动的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根本要求。所以,一方面,高职院校进一步推进劳动教育,符合现实要求。


        在信息时代,劳动依然是创造财富的基本动力,哪怕资本主义社会如何变化都无法改变其劳动异化的事实,无论虚拟经济如何发展,都无法替代实体经济的基础地位。而社会主义方向决定了我国培养出来的人不是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也不是供剥削阶级驱使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爱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为社会主义劳动才是真谛。也就是说,人剥削人的社会造成了一种逃避劳动和依靠别人劳动生活的反社会的、不正常的寄生者,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人不能想象没有劳动的生活,他们认为劳动是自己生活的主要兴趣。对于新社会的人来说,劳动是客观必然性,同时逐渐成为人的经常性关怀与快乐,变成人个性的一种自由自我的表现形式。[2]当社会主义越接近共产主义,在社会成员的意识里,在他们对劳动的态度上,精神刺激就会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社会主义劳动即诚实的、认真的、不计报酬的。
        另一方面,按照内在论,劳动是世界上一切幸福的源泉,将人从“小我”之限进阶到“无我”之境再上升到“大我”之美。
        人首先必须吃穿住行,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而这一切必须靠劳动来实现,但劳动并不只是活着,过着牛马生活;人凭自己劳动获得生存所需的同时,也在追寻劳动的价值和个体意义,建立自己作为独立人格存在的尊严。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人在劳动中显示自己的力量,并达到最大的自我肯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在劳动中自我肯定的快乐同意识到自己与社会的一致、意识到自己对社会有用的快乐是融合在一起的,从而发展为社会对自我肯定的感觉,在为社会福利、进步,为创造最美好的社会而劳动中达到幸福的人生。劳动教育还内隐着丰富的德性教化价值,能够激发个人的德性潜质,涵养高尚的德性品质,引导个人趋向道德生活,逐步成长为德性完满的人,最终回报社会。比如公益劳动培养学生的奉献、责任、团结合作、吃苦耐劳的精神。

三、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回归路径
        当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主要存在认识窄化、情感淡化、意志虚化等问题,从学校的内因分析出发,加之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关联因素,深入探究了高职院校进一步再职业教育中推进劳动教育的必要性,由此针对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特别提出,职业教育需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教育方式。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 [3]。
        首先,要遵循教育规律。以生为本,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劳动教育职业教育相结合,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专业知识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提高接地实用性。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基于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教学根本目的,提高思想觉悟性;符合校本特色,建立具有鲜明导向性的考核指标体系,把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表现纳入学生入党、评奖评优、推免入学等各项考核指标,提升参与积极性。
        其次,要体现时代特征。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那么,职业劳动教育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越来越迫在眉睫。当人类社会进入以信息技术——电子计算机为标志的新的技术革命时代,如3D打印技术、航模、编程、计算机操作、职能设备操控,学生必需大量的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方式,来与当前的职业教育接轨。正如《意见》强调:“要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注重选择新型服务性劳动,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 [4]
        再次,要强化综合实施。分点上加强政府统筹,拓宽劳动教育途径,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家庭劳动教育要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要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要多样化,形成协同育人格局。整体上营造劳动氛围,现在除了传统的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外,还出现了综合性劳动或者“泛劳动”——不是传统的生产型或服务型劳动,而是现代的消费型或趣味型劳动。[5]显然,从劳动者主体的旨趣来看,现代的综合性劳动或“泛劳动”更能激起人们的欲望和热情,比如各种运动、兴趣活动、比赛等,培养学生愿意动的劳动意愿,摒弃懒惰、消极、颓废等与劳动相悖的“情绪天敌”,再进一步开展庆祝五一劳动节、献礼普通劳动者、“工厂、农田里的一天”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劳动文化宣传和教育的补充性活动。
        最后,要坚持因地制宜。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学校要深度挖掘校史、校训和校歌中的育人元素,让学生深深领悟自强不息、拼搏创新的劳动精神;开展“感动校园人物”、“校园年度人物”等评选活动,让学生身边的模范人物成为传递劳动精神的表率;开设大国工匠、劳动模范、杰出校友展示专区并邀请其走进教室或走上讲台,让学生零距离感受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引导和培育与劳动教育有关的社团,依托学生社团开展“弘扬劳动精神、培养劳动情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劳动价值观等。根据学校实际,结合自身优势条件,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宜工则工、宜农则农,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劳动教育,避免“一刀切”。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要具有时空维度,既要体现家国情怀,也要有全球眼光,既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立足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目标,更要迎接未来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劳动教育要教育大学生关注科技发展前沿,行业发展最新特点,形成世界眼光和全球视野,培养未来参与全球竞争的理论和能力,提高人才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耿协萍.职业教育与老哦对那个教育的关系[J].河南农业,2020年第10期(下):11.
[2](苏)图加林诺夫.论生活和文化的价值[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1964:25.
[3][4]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Z].新华社:2020.03.26.    
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8.
[5]曹峰.告知劳动教育的三重定位[J].江苏教育,2020年第12期:3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