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旺/朱妤
湖北省通山县实验高级中学 437600
源远流长的中华古诗文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从“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到“断竹,续竹;飞土,逐宍”;从“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到“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从“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然而,当前劳动教育课程严重不足、开发明显滞后,因此学校深挖古诗文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开发古诗文中的劳动教育课程。该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古代劳动经典诗文,汲取其中蕴含的劳动教育养分,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熏陶,牢固树立爱劳动的思想观念,积极参加劳动实践,培养一定的劳动能力,养成爱劳动的习惯。让学生从传统优秀文化中了解、继承中华民族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优良传统,树立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及劳动光荣的良好意识和风尚,达到五育融合。
一、课程建设的“五个统筹”
(一)统筹课程设置。根据《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方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若干措施的通知》,开足开齐开好劳动教育课程,将其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古诗文中的劳动教育课程分为三个阶段:涵泳劳动经典、参加劳动实践、体悟劳动价值。第一阶段是基础,重在培养劳动观念、增强劳动意识;第二阶段是核心,重在丰富职业体验、提升劳动能力、培养劳动习惯;第三阶段是升华,重在总结劳动体验、涵养劳动品质、升华劳动价值。
(二)统筹课时安排。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在每学期劳动教育总课时中,劳动实践活动占一半以上课时。学校在保证劳动教育总课时数的前提下,根据实际需要,分散或集中安排课时,三个阶段均可与校本课程、地方课程融合实施。
(三)统筹学科融合。每门课程都是人类劳动成果的结晶,每门学科都蕴藏着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各科教师都应充分挖掘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因子,加强学科间知识的渗透整合,让劳动教育找到源头活水。比如语文课外作业可以设计一些“劳模精神的时代价值”“浅谈杜甫的劳动人民情怀”之类的写作练习;在自然学科教学中,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劳动创新精神的培养,比如优化实验设计、优化交通路线设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增加劳动教育的比重。
(四)统筹家校社共育。首先要加强家校合作,让家长和教师共同做好劳动教育的指导者、督促者、评价者。家校合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比如家庭与学校共同制定劳动实践“七星四级”评比制度:“七星”为劳动自理之星、家务之星、班务之星、学农之星、学工之星、志愿之星、创新之星;“四级”以学期为周期,学生得到二颗星,可评为“合格”级,得到四颗星可评为“良好”级,得到六颗星以上可评为“优秀”级;七星全优的评为劳动达人,每学期评比一次,家校联合共同表彰。其次要加强与社区、村委联系,争取校外实践基地或其他社会资源,拓展劳动实践空间,比如临近农村的学校组织学生进农场学农,体验耕种之苦;临近工厂的学校组织学生进工厂学工,体验工人的艰辛。其三学校布置适量的寒暑假劳动作业,如拍摄身边感人的劳动瞬间、寻访身边的劳动达人、和家人一起做年饭栽亲情树等,通过任务单的形式促进劳动教育家校联动。
(五)统筹成果要求。小学中低学段的学生,学唱10首左右浅显的劳动儿歌,参与洗碗、扫地、擦桌子之类的劳动,完成几十字的劳动体会片段;小学高学段的学生,读懂10篇通俗易懂的古诗词,积极参加家务劳动和公益劳动,完成400字的劳动体会片段;初中三年读懂30篇例如《卖炭翁》之类的通俗易懂的古诗词,积极参加家务劳动和公益劳动,完成600字的劳动体会片段;高中三年读懂50篇劳动经典古代诗文,至少参加3次志愿服务、5种职业体验,并有完整的劳动实践报告。
二、课程实施的有序推进
针对学生不爱劳动、不愿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将古诗文学习与劳动教育相结合。以古诗文中描绘的劳动场面、讴歌的劳动精神来感染教育学生,以古人面对艰苦劳动表现出的坚毅、乐观的精神来感染教育学生。
让他们在阅读中提高思想素养,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完成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升华,“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蔚然成风”,从而引导学生热爱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感悟劳动,让劳动精神真正“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形,实化于行”。
(一)精选。组织语文教师以中国历史朝代为脉络,从古代文学作品中精选有关劳动的篇章,其中以记录劳动生活、描写劳动场面、赞扬劳动精神、歌颂劳动人民、总结劳动方法的诗歌为主,涉及农林副牧渔等各个劳动领域。同类别中,优选文学价值高、思想深刻、贴近现代劳动观念、对学生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品。比如有关插秧的古诗词有很多,仅仅宋代流传至今的就有十多首,本书仅收录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插秧歌》。
(二)躬耕。组织语文教师将精选出的中国古代劳动经典诗文,配以注释、译文和解读,缀之以插图,编印成书——《中国古代劳动经典诗文解读100篇》,以方便学生无障碍阅读。比如《诗经·芣苢》这首诗,先注释“采采”“芣苢”“薄”“采”“有”“掇”“捋”“袺”“襭”等九个难解的词语,再将全文翻译成现代诗歌,然后从劳动教育的角度解读全诗。
这首诗是《诗经》中典型的“劳者歌其事”的篇章。先民不仅用芣苢充饥、饲畜,还认为芣苢“宜怀任(妊)”,因此采芣苢时,心中怀有繁衍生息的美好憧憬。从发现茂盛的芣苢兴奋地采,发展到又掇又捋高兴地采,直至塞满了衣襟仍不停地采,层层铺垫,直抵高潮。诗中反复咏叹“采采芣苢”,旋律优美,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当时欢快的劳动节奏、欢畅的劳动氛围。在阅读优美的文字时,仿佛亲眼目睹了古人劳作的和谐动人场面,亲身感受“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靠辛勤劳作来创造”的幸福喜悦。
(三)濡染。组织学生阅读《中国古代劳动经典诗文解读100篇》,汲取古人热爱劳动生活、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果实的思想精华,体悟劳动的艰辛与价值;摒弃蔑视劳动人民、轻视劳动行为的思想糟粕。例如,在实践“光盘行动”主题教育时,让学生先读读古诗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地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再听听袁隆平院士的回应:“我不是米菩萨,只要人人爱护粮食,不浪费粮食,人人都是米菩萨”;然后深刻领悟到“‘粒粒皆辛苦’,永远是中国节粮文化的基本符号。”
(四)实践。学校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开展劳动实践活动。例如,小学生以“粮食从哪里来”为主题,安排系列劳动实践:低年级播种、除草,中年级移栽、浇水,高年级挖地、收割。中学生利用节假日开展以“职业体验”为主题,的劳动实践,如服务生、售货员、送货员、交警等,在实践中体会劳动精神,通过劳动实践来学会劳动技能。
(五)升华。指导学生将阅读劳动经典诗文和参加劳动实践产生的体悟,内化于心,外化于文。在“我爱古诗词,我爱勤劳动”主题征文中,爱劳佳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人人爱惜粮食,才能端牢国人饭碗”“人生在勤,不劳何获”“唯有劳动,人生才有光彩”“劳动,你最美”“无劳动,不青春”。
学校勇立劳动教育改革潮头,积极探索劳动教育新路径、新方法,从古诗文中的劳动教育研究出发,已初步探索出涵泳劳动经典、参加劳动实践、体悟劳动价值三大板块的立体劳动教育体系,以促进学生将思想与实践相结合的劳动教育模式。目前,已成功开发出两部劳动教育校本教材——《迈好中学每一步》《中国古代劳动经典诗文解读100篇》。在咸宁市2020年劳动教育优秀案例评选中,我校选送的案例《知行合一涵养劳动情怀,学做一体奠基多彩人生》荣获一等奖(证书编号:XNJKY-2021001)。此外,学校认真落实学生劳动教育三个阶段的评价工作,及时做好记录、评价、表彰工作,并将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成长档案中,作为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的重要参考。
(作者单位:湖北省通山县实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