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7期   作者:郭成成
[导读]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
        郭成成
        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省 西安市 710000
        摘要: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为鲜明特征的中华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述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基石,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精髓的凝聚和反映,是影响民族兴盛衰亡的重要因素,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助力着一个国家的复兴。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增强公民的爱国情感,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维护国家统一与各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只有不断弘扬民族精神,才能使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时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实现全面小康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民族精神;传承;途径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宏人。”曾子说:“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然而,在这所谓的道义背后,在一桩桩英雄事迹之中,始终有一个千年不变的精神内容存在,这便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在民族适应环境,改造世界,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中华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鲁迅曾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1]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社会实践凝结积淀的对祖国最纯洁、最高尚、最深厚的感情,中国人民对自己祖国和民族的热爱以及对民族亲图的关心。正如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所言,“我民之眷怀祖国,每遇国耻,义愤飙举,犹且如是,乃至老妇幼女,贩夫乞丐,一闻困难,义形于色,输财效命,唯恐后时。以若彼之政象,犹能得若此之人心,盖普世界之最爱国者,莫中国人若矣。”[2]
        (一)团结统一
        中国人在讲到家时,经常说:家和万事兴,而和的前提就是团结,没有团结就不可能和。讲到国时,倡导大公无私,而追求公,就要以团结为基础。近代以来,中国人在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征程中从来都是团结统一的。中国共产党的红色文化是团结的文化,我们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改革开放的序幕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国在几十年里崛起为世界大国,第二大经济体,却没有发动一场侵略战争,名副其实的“和平崛起”。
        2020年新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全国,疫情是惨痛的、黯淡的,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抗战疫情的决心是坚定的,经过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我们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中国成为疫情发生以来第一个恢复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显示出强大的修复能力和旺盛的生机活力。当疫情袭来,多少人舍小家为大家,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以向险而行的气魄与默默奉献的行动构筑起疫情防控最坚固的防线,合力绘就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时代画卷。
        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精神在祖国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迸发出强大的力量,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我们要深刻践行守望相助理念,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二)爱好和平
        中华民族历来以爱好和平著称于世,“礼仪之邦”、“亲仁善邻”、“四海之内皆兄弟”等观念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之中,在处理民族问题上展现出宽宏的胸襟。联欧亚、开辟丝绸之路;通亚非、郑和七下西洋等这些典型事例,是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与其他国家和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发展友好关系的历史见证。
        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促进了国家间的和平共处与平等相待。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同时中国多次派遣维和部队走出国门执行联合国任务,也向世界充分显示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参与国际事务的积极态度和务实作风。中国的发展是大变局中的正能量,积极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发展贡献智慧和方案,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
        (三)勤劳勇敢
        勤劳勇敢是指中华民族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形成的吃苦耐劳、不畏艰险、勇于攀登、艰苦奋斗的精神。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业广惟勤”正是这种勤劳勇敢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中国共产党人在自己长期的奋斗历程中,将勤劳勇敢精神发扬光大,使艰苦奋斗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我们的人民勤劳勇敢,坚韧不拔,有智慧,有理想,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3]“勤”的右边是“力”,“勇”的下面也是“力”,这意味着:要想做到勤劳勇敢,就得努力,就得付出艰辛和汗水!作为中国人,我们要时刻牢记勤劳勇敢。


        (四)自强不息
        《象传》提出“自强不息”的原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仁人志士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生活实践和精神状态处处体现着自强不息精神。有追求理想、建功立业的壮志和抱负。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汉唐将士积极戍边“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有“虽九死而尤未悔”的坚韧精神和顽强意志。汉代司马迁《史记》;屈原放逐,著《离骚》;孙子膑脚,而论兵法。有敢于否定、革故鼎新的改革精神。《礼记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传》也肯定“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这种民族精神,凝聚了民族向心力,孕育了民族自信心,成为中华民族奋斗不止、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
        二、习近平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科学阐述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讲到:“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4]由此,民族的复兴道路上,不能只有物质上的大厦,更要让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巍然耸立。
        (一)民族精神是凝聚中国力量的纽带
        中国梦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之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大力弘扬民族精神。
        一个人不能没有精神,一个国家不能没有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伟大的梦想,需要有伟大的精神做支撑。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大力弘扬以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精神,因为这种精神是我们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如果说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将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在一起的精神纽带,那么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则是我们排除万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民族精神是激发创新的精神动力
        民族精神就是一种创造精神。创造精神是国家前进的动力。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到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创造精神一直激励中华民族不断翻开新篇章,让五千年文明古国重现生机,让近代备受屈辱磨难的中华民族欲火重生,让从一片废墟上建立的新中国即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让每个中国人民实现幸福美满新生活。从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等四大发明,到创造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艺作品,,再到建设万里长城、都江堰、大运河、故宫、布达拉宫等气势恢弘的伟大工程,无不体现中华民族的创造精神。
        一个民族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创新。只有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才不会在世界各民族的竞争中落伍,才不致被动挨打,才不致被淘汰。从增强民族创新能力这一点出发,当今世界上理想的民族精神,必须是一种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以下几方面作用的民族精神:能够为它的人民提供一种负责的人生哲学,能够为它的人民提供一种庄严的人生态度,能够为它的人民提供一种神圣的人生理想,能够为它的人民提供一种追求科学的动机,能够为它的人民提供一种独立探索的精神。[5]
        三、中华民族精神的坚定维护
        (一)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根基,中华民族精神蕴含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善于从传统文化吸取精华是一个民族成熟的表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适应时代发展,实现形式和内容的创新,运用好传统和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二)吸取世界先进文化的优秀成果。世界文明是世界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各个民族无论大小,强弱都对世界文明做出了贡献,各个民族应相互取长补短,先呵护学习和借鉴。我们要善于处理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的关系,坚持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用宽广的胸怀,世界的眼光同其他民族精神的联系和交流中,在比较和借鉴中,吸收和接纳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从而使中华民族精神更加丰富多彩。
        (三)弘扬民族精神,关键在于动员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人民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是民族精神的发源地,所以一定要将弘扬民族精神的建设落到实处。回望过去,亿万人民守护中国、成就中国,中华民族的泱泱气节从未变过,这是一个无可阻挡的民族。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风雨历程,无论是搞建设、抓改革、促开放,还是应对地震、洪水、疫情等严峻挑战“人民”始终是一以贯之的价值底色。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一路向前,中国共产党同中国人民的血肉联系更加紧密。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更多更大的奇迹还将由中国创造。
        参考文献
        [1]鲁迅.华盖集续编[M].上海:鲁迅全集出版社,1947,(10).
        [2]梁启超.梁启超全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8.
        [3]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OL].中国文艺网,2007-09-05.
[4]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新华社,2014-10-15.
        [5]田克俭.中国科技创新需要有力的民族精神支撑[J].民主与科学,2011,(2):21-2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