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寄宿制中学感恩教育实践与探索----以昌都市卡若区第二初级中学为例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7期   作者:余荣 刘斯
[导读] 感恩教育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表现形式
        余荣  刘斯
        西藏昌都市卡若区第二初级中学  854000)
        摘要:感恩教育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表现形式,如何有效对初中生进行感恩教育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针对寄宿制学校中学生的普遍问题,西藏昌都市卡若区第二初级中学开展了感恩教育研究与探索,以“知恩、记恩、感恩、报恩”为中心,以主题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为驱动,通过校园文化、学科教学、主题活动、家教联系、媒体熏陶为平台,实现师生、生生、学生与家长、学生与社会的互动感恩教育,引发学生感恩共鸣,并使学生把感恩意识外化为感恩行为,帮助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
        关键词:中学生  感恩教育  教育实践
        一、感恩教育的目的、内涵
        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是一种人性唤起人性的生命教育。通过感恩教育,全面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及《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让学生懂得回报家长,回报老师,回报他人,回报社会的重要意义,从而把感恩之情化为强烈的责任感,并付之于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西藏地理条件所限,绝大多数农牧子女很小就离开家庭开始求学之路,造成家庭教育的缺失,同时深受市场经济下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感恩思想受到冲击。在这种背景下,我们选择从西藏农牧区初中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感恩教育实践活动策略研究,让学生认识到“学会感恩”是做人的最基本道德,学会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读书学习机会,让学生学会感恩社会,帮助他人,激励学生立志读书,成为服务社会,忠于祖国、道德高尚的有用之才。
        二、感恩教育的探索与实施
        1.构建“一中心双驱五平台四互动”的感恩教育活动体系
        感恩教育的实施是多层次、全方位、多渠道的,因此,针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感恩教育要借助多方教育力量形成合力来实施。西藏昌都市卡若区第二初级中学利用多种形式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构建以“知恩、记恩、感恩、报恩”为中心,以主题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为驱动,通过校园文化、学科教学、主题活动、家教联系、媒体熏陶为平台,实现师生、生生、学生与家长、学生与社会的互动的感恩教育,创立“一中心双驱五平台四互动”感恩教育活动体系(图1所示)。引发学生感恩共鸣,并使学生把感恩意识外化为感恩行为,帮助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
        

图1一中心双驱五平台四互动 ”感恩教育活动体系
        2. 营造感恩教育的校园环境
        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我校始终将良好教育氛围的营造做为一种重要教育资源和教育途径,强调学生在共同参与这种文化氛围的营造过程中得到熏陶和启发,从而提供良好的环境。为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首先从校园布置着手,从教学楼的标语、图片,到宣传橱窗里张贴的展版,德育八大块宣传展板,都紧紧围绕“感恩”这个主题精心设计,以此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述说着感恩”的话题; 第二,班级里通过黑板报、教室布置比赛,使“让学校的每一个班级充满感恩的气息”; 第三,提倡学生设计“感恩画、感恩卡、感恩诗、感恩报”等一系列活动,开辟了“班级感恩文化角”,设有“身边处处有恩情”、“感恩温馨语”等栏目物质文化环境。我们通过校园的物化和人文环境的建设营造感恩氛围,教室文化环境的精心设置,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呼唤着孩子的感恩之心,达到感恩教育润物细无声之目的。
        3. 加强学科教学的感恩渗透
        将感恩德育目标进行科学整合,利用学科教材资源进行感恩教育的渗透。通过挖掘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英语、音乐、美术等其他学科的相关育人因素,整合和优化,在课堂中有机渗透。让学生感父母之恩,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师长之恩,发扬尊师重教的传统;让学生感自然之恩,陶冶美好心灵;让学生感社会之恩,树立回报他人的意识;让学生感国家之恩,培育爱国精神。通过让学生说,让学生写,让学生辩,让学生演,去发扬学生的主人翁精神,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4. 开展感恩教育主题活动
        我们以《中学德育纲要》、《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守则》等中学德育的纲领性文件为依据,以“一片孝心回报家庭、一份爱心回报他人”、“一腔热心回报社会”为基本内容和目标,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把握生活切入点,以感恩教育为主题,开展特色思想教育活动,全体教师改变观念,充分认识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确课题目标。感恩活动分层次进行,首先是知恩、感恩,使学生明白时时刻刻都在享受父母、师长、朋友、学校和社会的恩惠,要心存感恩;其次是让学生产生一种回报恩情的冲动,懂得对生活和他人心存感激,不断增强学生的报恩意识和报恩能力;最后是学会给予爱、播种爱,让学生学会施恩,尽自己所能去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让别人因自己的存在而快乐。学校要求学生学会五个感恩:感激祖国之恩、感激父母之恩、感激师长之恩、感激他人之恩与感激自然之恩。学校每学年还开展了“四个一”活动:以“知恩、报恩、施恩”为主题举行了一次主题班会比赛活动;举行了“感动的心”演讲比赛;开展了以“知恩、报恩、施恩”为主题的手抄报、书画展;以“知恩、报恩、施恩”为主题出好一期黑板报。学校的德育工作,在感恩教育的活动中也得到了突破,使爱的教育充满了校园,使学生在感恩活动中,懂得做人的道理,尝到了爱与被爱的幸福。
        5.建立学校与家庭的教育纽带
        争取父母的理解与支持,共同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与家长达成共识,争取家校共同实现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孩子是一面镜子,照着我们家长的一言一行,孩子的表现便是我们家长教育的回应。许多时候孩子需要我们的关心和爱护,更多时候则更需要我们去引导感悟。所以作为家长,不仅要给孩子爱心、榜样、机会,更需要学会珍惜、欣赏、肯定孩子的示爱和感恩的表现,我们的孩子才会不仅有爱的意识,更会有那些感恩的行为。我们希望可以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卡、电话联系、广播电视学校、家访等方式让家长了解我们课题实施的意义,以共同实现对孩子的感恩教育。
        6.利用影视媒体的感恩熏陶
        利用优秀电影资源,进行感恩教育的熏陶,在愉快的影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培植学生的感恩心,提高学生道德能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地发展。每学年开学初,组织学生收看《开学第一课》,让学生懂得幸福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我们今天能够在安定和谐的环境中工作学习,离不开革命先辈的牺牲和奉献。面对国内外复杂局势,更让我们深感在中小学生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西藏的农牧民孩子,从小沐浴着党恩,受到国家的各种恩惠,更能感受到祖国的命运与自己的命运息息相关,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显得格外重要。我校还组织学生观看了《厉害了,我的国》,让他们亲眼目睹到家乡的沧桑巨变,体会到祖国的强大和对藏族人民的关心,感恩之情油然而生。
        三、成果建设的成效
        1. 优化学校教育环境。通过知恩、记恩、感恩、报恩的系列教育活动与平台,探索出一条让学生感谢老师、感谢父母、感谢同伴、感谢祖国、感谢党的思想升华之教育途径;学校的管理难、公物损坏严重、校园违纪频繁等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学校校风、教风、学风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校园文化内涵明显提升,校园气氛团结和谐;学校的社会声誉空前高涨。真正做到了让社会满意,让家长放心,成为昌都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
        2. 培养了学生健全的人格。通过感恩教育,使学生识党恩感党恩,胸中有感恩之心,立报国之志。让学生感受到父母之爱、教师之爱以及博大的社会之爱,树立回报意识和奉献意识。引领每个家庭识党恩、感党恩、促进藏区稳定发展。
        3. 学校办学质量提升明显。“一中心双驱五平台四互动”的感恩教育活动体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学校教学质量大幅度提升。自2015年起,连续六年在中学西藏班考试中上线人数全市第一,位于自治区前列。我校毕业的学生无论是在内地班就读的西藏班学生还是在本地就读的学生,所就读学校反映,学生素质明显得到提高,学习潜力得到开发,是他们的理想生源。
        四、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1. 教学成果被列为昌都市级重点课题项目。我校开展的《藏区寄宿制学校感恩教育实践活动研究—卡若二中为例》课题,被昌都市教育局列为市级重点课题项目, 2020年获得市级优秀课题。本成果促进了藏区中小学寄宿制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跨区域、跨学段交流,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2.感恩教育体系受到国家和省市相关领导的高度认可。本成果于2019年11月,代表西藏昌都市参加第五届教育公益博览会成果展,获得了教育司司长任友群、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教育部西南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宋乃庆教授等一行专家、学者的关注与肯定。
        3.教学成果示范引领成效显著。目前,本成果在昌都市各中小学得到推广和运用,同时也得到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教育局领导的青睐,多次率团到我校实地考察、观摩学习。本教学成果吸引众多省内外同行到我校交流取经,实现了示范带动、效能辐射和资源共享的作用。
        在党的正确指引下,我们责无旁贷地让教育更有温度,让每一个孩子都积极地面对生活,让人文的光彩照亮校园,让真情充溢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让美丽的校园奏响和谐的强音,让孩子们在充满爱的人生道路上迈出的脚步更加坚实。我们相信该教学成果将会更加深入,从昌都地区推广到西藏自治区,对寄宿制中学教育教学与学生发展产生更大的影响并做出更大的贡献。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