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儿童心理,提升实践兴趣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7期   作者:何健
[导读] 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学生要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
        何健
        常熟市报慈小学    

        【摘要】 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学生要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儿童想玩、爱玩,但往往缺乏实践操作的愿望。本文从设计有目的游戏活动、贴近生活的真实情景、个性化的实验方案三个方面,促使学生将玩的兴趣转移到实践操作中来。
    【关键词】 兴趣  实践操作  游戏  真实情景  个性实验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现代认知心理学也认为,学生只有参与实践,参与探究,才能建立起认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科学教材中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希望学生通过参加这一系列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然而,由于教学内容多,课时紧张,实验器材短缺等限制,教师往往会忽视实践操作。特别是受当前考试压力的影响,学生和家长更多的关心语数外课程学习。科学实践操作虽有趣,但学生在承重的课业负担下,可能更想要的是放松,主观上缺少实践操作的愿望。这种情况下,学生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科学课缺乏创新性、枯燥乏味,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但学生体会不到探索科学的乐趣,而且造成课堂效率低,知识掌握肤浅,从而更加降低了学生实践操作的积极性。最终必将导致实践操作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
        学生有放松的愿望,对于大多数小学生来说,放松的方式可能主要是玩,一些轻松的、简单的游戏。科学实践操作是好“玩”的,但和课间的玩耍又有一定的区别。科学实践操作不是让学生玩玩而已,而是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实验,通过收集证据,分析解释,得出结论,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
一、游戏导入,科学实践从玩开始。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学习。学生爱玩,我们就用适当的游戏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课堂伊始,一个轻松的游戏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他们能够兴致勃勃地去观察,去发现问题,激起探究的兴趣。
        例如:教科版六年级《定滑轮和动滑轮》一课,通常导入采用学生模拟升旗的装置体验升旗的过程,初步认识定滑轮的作用是改变用力方向。这个体验过程形式单一,缺乏创新和变化,学生往往表现出兴趣不高或是漫无目的地在玩模拟升旗的装置,缺乏思维深度和目的性。我们可以换一种游戏的方式来导入,首先利用模拟升旗的装置,请同学演示升旗过程,了解用力方向和旗的运动方向。随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向下用力,国旗却会向上运动?接着进行一个小游戏,给每个小组一个铁架台、一根绳子、一个回形针、一个钩码,要求他们可以加工回形针和绳子,设计多种方法将钩码提升到铁架台顶部。
        这种游戏方式,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教师的计划,而是一个相对自主的游戏。这种充满变化的游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有目的游戏中探究滑轮工作的特点,实践操作能力也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也鼓励了学生用身边的材料来制作实验器材。
        又如:教科版五年级《光和影》一课,导入部分通过手影游戏认识影子形成的条件。影子形成条件其实学生基本了解,只是不能科学表达。游戏花太多时间在研究形成条件上,学生积极性不高,更多的是在玩不同的手影。

我们可以将怎样改变影子的特点也设计到这个游戏中去,让学生去思考、去尝试。这样做,不但可以提高学生游戏的积极性,而且能使学生更有目的性地去做不同的手影。
        利用学生爱玩的特点,设计适当的有目的性的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将学生无明显目的的玩耍引导成有目的、有计划的科学实践操作,在快乐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真实情景,科学实践持续进行。
        科学来源于生活,科学教学更要贴近生活。处于“复合思维” 阶段和“前概念思维”阶段的小学生更愿意去探究生活中的事物。教材中的不少内容,导入环节往往难以激起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我们在教学中应尽量根据学生的生活挖掘真实的探究情景。
        比如:教科版五年级《光是怎样传播的》一课,教材设计让学生在两幅图中画出光的传播路线,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有的学生知道光是直线传播的,一时也摸不着头脑,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意思。这里我们可以出示学校一条采光不好的长通道,思考: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接着引导:为什么光不能照亮整个通道?最后引发讨论:怎样证明光是直线传播的?
        再如:在研究材料的吸水性教学时,教师现场故意不小心把水打翻,思考:有什么办法帮老师弄干地板?学生现场拖地,再将海绵拖把中的水挤到水桶里。
        这种情景是学生常常看到的,学生看到这些熟悉的场景,兴趣高涨,探究欲望特别强,实践操作活动的开展也就顺利多了。
        小学生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变化时期,我们单靠每周两节课,让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长久保持,这是不可能的。只有让内容更贴近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科学,事事可探究,才可能保持长久的探究兴趣和实践操作愿望。
三、个性实验,科学实践赛出实效。
        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在先前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形成了对各种事物的看法,每个人的喜好也有差别。在科学探究时提出的假设往往是多种多样的,学生主观上不愿被动按照他人的计划进行探究,更希望去探究自己提出的假设。
        比如:教科版六年级《电磁铁的磁力》一课,影响电磁铁的磁力大小的因素有许多,有的小组想要研究电池的数量对磁力大小的影响,有的小组愿意研究铁芯的粗细对磁力大小的影响等等。教学中,全班分组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设计研究方案,在展示交流明确方案之后,自选实验材料对喜欢的问题进行实践操作,学生的积极性将比全班研究相同的问题高许多。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将多个研究方案展示在大屏幕中,来一个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又快又好地研究最多的问题。自己选的问题,学生主观上更愿意积极参与,荣誉感的趋势会让他们实践操作更高效、更仔细。
        再如:教科版四年级《用气球驱动小车》一课,学生会设计出各种各样的让小车跑得更远的方法。每个小组可以根据自己想出的方法自选合适的实验材料,进行科学实践操作。这样个性化的实验,在交流展示环节,学生也有更多的现象和体会愿意和其他小组交流。不同小组之间的实验现象的差别也能引发更多的新问题。
        个性化的实验,学生的参与度有所提高,更愿意去进行实践操作和交流,又能引发更多的问题供课后进一步去探究。教师要做的可能只是顺手多准备几样材料,何乐而不为呢?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科学的实践操作是必不可少的。兴趣是科学学习的动力,只有抓住了儿童的心理特点,才能将想要玩的时间用于有计划、有目的的科学实践操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