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婷婷 徐辉
海军军医大学,上海200433)
摘要:“四史”教育与思政课程有着不可分割的天然联系,当下,“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围绕这一课题,有效融入的基本路向也成为核心问题,本文就“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价值向度、理论向度、实践向度展开讨论。“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程,需要知识传授与育德育才同向同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史论融合的持久合力。
关键词:四史;思政课程;价值向度;理论向度;实践向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学习党史、国史的重要性。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时强调,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学习“四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这对高校的思政课改革创新具有深刻的指导作用,推动“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提升“课程思政”的深度和广度,增强学员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自觉承担起时代新人的历史责任,成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课题。
一、“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程的价值向度
(一)历史价值
“四史”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努力奋斗、艰苦探索,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四史”是一个伟大的系统工程,它们之间深度融合、互为贯通、接续传承和因果递进。只有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才能弄清楚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今后要往哪里去,才能够深刻认清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才能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四史”完整地系统地揭示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逻辑,是历史与理论的统一,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二)育人价值
高校的教育应以立德树人为其根本任务,思政教学的落脚点重在育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两个一百年的交汇点,作为高校思政课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明确并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程,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提供了思想信仰、理想信念和梦想信心。一是将“四史”的生动历史素材贯穿于思政课教学当中,讲好历史故事,使“四史”之魂扎根于新时代学员的思想信仰之中,补足他们的思想之“钙”。二是通过“四史”教育,使学员更深刻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逻辑,增进对党和国家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不移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捍卫者。三是通过“四史”教育,使得课程育人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为学员洒下理想信念的种子,植入忠诚担当的德性和情操。
(三)时代价值
新时代以来,随着互联网、手机、新媒体等应用的普及,碎片化阅读一方面增强了历史知识接收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另一方面使学员难以通观全局,限于历史的细枝末节与局部片段,对于历史缺乏完整了解和科学理解。基于此种情况,高校政治理论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清除历史虚无主义的恶劣影响,引导高校学员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因此,必须积极将“四史”教育融入到思政课的教学中去,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系统地进行阐述,有效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传授方面的正面作用,增强思政课程的思想性与亲和力,坚定新时代学员的理想信念,帮助他们更好地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
二、“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程的理论向度
“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程,不仅是单纯的历史知识灌输,而是要站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高度,用辩证的、理性的思维把握历史,阐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重要理论问题。从理论维度融入“四史”教育,使高校思政课程铸就的思想大厦拥有深厚根基,牢牢守住大学员崇高理想信念的阵地。
(一)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理论逻辑融入“四史”教育
中国共产党在拯救中华民族危亡的探索中,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将其作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武器,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自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由此可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一直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新中国历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
(二)从共产党的先进性的理论逻辑融入“四史”教育
中国共产党从一成立就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随后又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建立了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1]。在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把保持和发扬革命精神,不断增强斗争本领放在首位,永葆党的生机活力,赢得了人民拥护,经受住了时代发展带来的考验。
(三)从人民主体地位的理论逻辑融入“四史”教育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2]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正是因为紧紧依靠人民,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难以置信的奇迹。人民的主体地位还体现在党在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时,必须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激发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三、“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程的实践向度
“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3]。学习历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解过去,更是为以史为鉴,为将来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历史启示。因此,“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应充分关注实践层面的现实价值。
(一)讲好历史故事
“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程,首先要做到讲好历史人物故事。历史人物是思政课最生动的讲课素材,最鲜活的历史面孔,为艰涩枯燥的理论阐述注入新鲜血液和活的灵魂,增强了课堂趣味性,更容易激发学员的情感认同,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其次,讲好历史精神故事。“四史”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精神,包括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红船精神”,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长征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西柏坡精神”,顽强拼搏、奋力创新的“航天精神”,众志成城、舍生忘死的“抗疫精神”等。将“四史”中蕴含的历史精神植入高校思政课堂,就是将精神血脉根植于学员的思想灵魂中。再次,讲好历史文物故事。文物作为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载体,可为教学提供鲜活素材。在高校思政课中,要将“四史”相关的历史文物内容融进课堂,让学员通过历史文物与历史人物进行空间对话,让他们与党的革命史、奋斗史更接近,获得更直观的情感体验。
(二)培养历史思维
“历史的方法与逻辑的方法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论”[4],将“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思维对学员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一是将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发展过程、结果及本质等内容融入思政课教学,使学员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出现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深刻体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的艰辛过程,了解新中国的创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历程,理解当今社会主义发展成果的来之不易。二是将历史发展线索融入思政课教学。在授课中要讲清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来龙去脉,讲清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由来,讲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讲清爱国主义的承继过程,使学员明确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主线如何得以确立、为什么新时代依然需要爱国主义等关键问题,从而在实际生活中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将爱国主义上升为使命感与责任感。三是将历史发展规律融入思政课教学。以历史史实为基础总结历史发展规律,使学员明确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事业是历史的必然,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激发他们的政党认同、制度认同、体制认同、政策认同等政治认同。
(三)总结经验教训,加深历史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到,“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5]尊重历史、敬畏历史、读懂历史、牢记历史的现实价值就是获取历史经验,指导现在和未来。从历史发展来看,党史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历史实践,新中国史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进新中国建设的历史实践,改革开放史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历史实践,社会主义发展史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长足发展的优势。因此,“四史”向当代青年传达出要坚持跟党走、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的历史启示,使学员自觉将历史发展与现实实践相结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程是一个新的课题,需要知识传授与育德育才同向同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通过历史知识的阐述,历史精神的弘扬,历史思维的培育,提升学员看待问题的格局和新时代的使命担当。
[1]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1-06.
[2]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07.
[3]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1-02.
[4]奚洁人.学史明志 知史明道 品史明智——“四史”学习的政治意义和理论价值[J].上海党史与党建,2020,(8).
[5]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30.
作者简介:冉婷婷(1985.08-),女,汉族,甘肃会宁人,硕士研究生,海军军医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徐辉(1977.11-),女,汉族,陕西城固人,博士研究生,海军军医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