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7期   作者:唐冯平
[导读] 在新课改之前,教师的教学目标的主要方向是
        唐冯平  
        苍南县灵溪中学(三禾高级中学) 325800
        摘要:在新课改之前,教师的教学目标的主要方向是“以背诵为方法,以分数为标准”的应试策略,用考试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的口头禅就是“记住了吗”。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思想中糟粕的部分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脚步,于是新课改孕育而生,它不单单强调知识点的记忆,要从“记住了吗”变为“学会了吗”。这个“学会”包含了学习理念、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以高中语文为例,本文将从上述三个方面展开来讨论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希望能给广大高中语文教育者提供一些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程新教法
一、引言
    语文是最基础性的课程,也有地方称它为国文,在中国的土地上,语文与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密不可分,它也是其他所有课程的基础,所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曾经的语文教育一度变成了背诵教育,只要求学生“背出来”,而不要求学生“知其所以然”。在没有了解一个知识的前因后果的情况下,只是机械式的背诵,往往记不久,也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现在,国家推出了新课改的政策,在其要求下,语文教育不仅是要授学生以“鱼”,还要授学生以“渔”,同时兼顾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热情。
二、教学转变的三个方面
(一)教学理念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理念是“课堂是教师的,学生负责记忆”的模式,这样的教学是以教师的经验为主体的,教师通过自己长期的或前人的教学实践工作总结下来的那一套容易得分的规律来安排课堂教学,而学生则是学习的客体,负责背诵和记忆,长此以往,就会让教师慢慢变得专横,觉得学生只要跟上自己的节奏就能取得好成绩,就能成为好学生,在课堂上不需要学生过多的个人思考,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变成了知识的复读机,跟着教师的那一套,渐渐失去了自己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
        在新课改出现后,传统教学中那些糟粕的理念慢慢被指摘出来,教师也需要进行理念的更新,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才是符合新课改要求的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课堂需要教师激情盎然的教授,也需要学生兴趣盎然的学习,这才是教学相长的正确教育方式。教师在教学中成长,学生在学习中成长。每个学生都是有着不同思想的个体,他们各有特色,也各有所长,教师先了解学生,再针对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

以部编版高中语文《家乡文化生活》为例,教师不应该指定一些老套的文化生活,让学生去生搬硬套,而应该把课堂交给学生自由发挥,如此才能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1]
(二)教学方法的转变
        时代在进步和发展,教师应该顺应时代。其体现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就是多利用信息技术来辅佐教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就在于如何让学生体会到文章字里行间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和思想。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只能通过理性的讲解和分析来呈现出文章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但往往效果差强人意,学生也只能记住而已,难以体会其真意,更有甚者对其主题思想的理解会出现南辕北辙的现象。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广泛的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来。以现在流行的微课为例,教师在课前或者课中,使用小视频为主的微课形式,将文章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心路历程呈现给学生观看,让他们在影音体验中,直观的了解彼时彼刻作者创作的心境,这样就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背后想要表达的主题内容。
        以《沁园春·长沙》为例,是毛泽东在广州主持农名运动讲习所的途中所做的文章,以描写长沙秋景来回忆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的生活。现代学生对于半个世纪以前的革命岁月是很难通过文字有代入感的,所以教师如果此时通过视频,将当年的革命生活的片段和背景播放给学生观看,那么就能让学生有更好、更直观的学习体验。这样利用现代科技的手段能让教师的教学变得如虎添翼,学生也能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更容易记忆语文的知识点,从而达到真正把知识“学会”的程度。[2]
(三)教学过程的转变
    虽然在新课改的改革下,教师的教学已经有所改变,但仍旧有应试教育的影子,其弊端之一就是看重分数而轻视教学过程。通过分数来轻易的给学生下定论,殊不知可能这不是学生的真实水平,而只是有些学生记忆力较好而已。所以,作为教师,在教授知识的时候,除了将做题规律、答案等结果展现给学生,还需要将知识形成的过程,规律总结的背景等思维模式也阐述给学生了解,把冰冷的文章转变成“有温度的故事”,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去彻底掌握语文知识点,从而才能潜移默化的建立起学生的科学思维模式,为今后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以《屈原列传》为例,其选材上没有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而是司马迁根据文献记载初略地勾勒了屈原的生平事迹。这样的文章对于学生来说过于晦涩难懂,也毫无情感可言。所以教师在教学上不应该只是填鸭式的要求学生背诵,而是通过其他材料来丰富屈原的人物形象及他所遭受的苦难,让学生沉浸于学习过程中,而不是只关注是否能全文背诵。教学过程的重视,才能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体会文章背后那些动人心魄的故事,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知识和品格上的成长,真正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
结语:总之,新课改在新时代下产生,顺应着时代的潮流,它代表着国家今后的教育方向,也是广大教育者应该遵循的教育标准。语文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必备的基础性学科,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顺应新课改的要求,努力培养新时代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李丹.浅谈新课程改革下高中语文教学方法[J].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2018:152.
[2]王伟利.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方式[J].速读(上旬),2018:8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