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技巧思考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7期   作者:王晓丹
[导读] 课堂提问在小学教学中得以广泛应用
        王晓丹
        浙江省乐清市盐盆小学
        【摘要】课堂提问在小学教学中得以广泛应用,是因为有效的课堂提问针对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及教师教学效率提高均可产生重要意义。本文首先针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加以阐述,其次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提出几点建议,望借此可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课堂上适度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好奇心为源泉,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思维,增强学生有意注意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勇气和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善教者,必善问。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就课堂教学提问的运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分析
        (一)教师课堂提问多,而学生主动提问少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以教师提问方式为主,而学生主动提问得过少,所以课堂提问基本由教师主宰,缺乏师生“对话式”“互动式”的问答行为。无学生主动提问这一现象在目前的课堂提问中相当普遍,小学生不会提问、不敢提问的情况比较突出。
        (二)教师提问的频率偏高
        现在普遍存在教师提问频率过高、无效性提问过多的现象。由于问题多、答案死板,且部分学生思考时间不足,所以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回答的状态。有些教师总是担心小学生没有听清楚问题,从而总是频繁地重复问题,导致学生对问题重要性的误导性理解;有些教师甚至借助重复问题来拖延时间。这种无效性提问,不仅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会让学生误认为这些问题重要,从而忽略了对其他问题的关注。
        (三)教师对学生答题的评价过于单一、平淡
        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基本上分为判断性评价、鼓励性评价、启发性评价和消极性反馈等四种情况。大多数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能给予判断性评价和鼓励性评价,但是课堂评价的语言缺乏针对性,常常使用了一些如“对”“错”“很好”“非常好”和“棒极了”等语意带有模糊性的词汇,显得有些简单。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缺乏追问,延伸性和扩展性不足,不利于学生形成“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
        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技巧
        (一)关注提问的趣味性,进行激趣式提问
        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提问的时候,必须要确保问题的趣味性。

如果问题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学生就不会迫不及待地去思考这些问题。相反,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妙趣横生,那么,学生必定会兴致勃勃地去思考这些问题。如此一来,提问之目的也就会顺其自然地达成。
        比如说,在教学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平均分”这部分内容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准确透彻地理解“平均分”的概念,笔者提出了这样的一个情景问题:小亮有6块糖,现在要和小宇、小乐分享,那么,小亮怎样分才能分公平呢?这个问题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所以能够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得出答案,即每人分得两块才公平之后,笔者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这样分才是公平的呢?由此,可以让学生明白“平均分”的概念,即每份同样多。由此可见,问题的趣味性直接决定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有问题趣味盎然,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这些问题。
        (二)有的放矢,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
        提问的针对性至关重要。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时,教师必须要紧扣教材教学内容,潜心设计一些主题鲜明、梯度明显、层层递进的问题。如此一来,学生就会有的放矢地去思考,目标知识才能如拨云见日般显现出来。
        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我们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和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的提问可以是:自己用(或者画)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然后尝试拼成一个四边形,自己看看拼成的图形和原来三角形的底和高之间的关系?这样的问题针对性很强,因为两个完全的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四边形之后,学生就会根据已学知道拼成的图形是长方形;然后在他们之间长与底、宽和高关系的确定中,发现三角形的底边与高在和拼成图形中的长和宽的关系,从而轻松发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之后,我们还可以问,如果是钝角三角形或者钝角三角形呢?我们怎么操作来找到求其面积的方法呢?
        (三)深入浅出,进行发散式提问
        在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过程中,教师要尽量避免让学生形成定势思维,在提问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问题的发散性。教师提出的一些具有发散性的思维能够引领学生深入浅出地思考,进而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举个例子,在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数学题目,即题目首先为学生呈现出一些已知条件。然后围绕这些已知条件,再提出一些相关数学问题。除此之外,这类题目的最后一问通常是让学生自己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事实上,这样的题目正就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些题目。尤为重要的是,在这样的数学题目中,学生能够初步学会一些提问的技巧。发散性的问题不仅有助于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三、结束语
        总之,课堂提问,对于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努力优化数学教学中的课堂提问,精心设计出能促进学生理解和学习相关知识的提问,更好地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有效性,使提问做到问得好、问得精、问得巧。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将是小学数学教师不断深入探究的话题。

参考文献
[1]李秀云.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提问环节设置的方法探析[J].考试周刊,2021(41):79-80.
[2]王桂丽.小学数学高段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分析[J].天津教育,2021(14):22-23.
[3]王永霞.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研究[J].考试周刊,2021(35):75-7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