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实践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7期   作者:刘枫
[导读] 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相融合是当前时代背景下对高职教育提出的新的教学改革要求
        刘枫
        乌海职业技术学院,陕西省榆林市  016000
        摘要: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相融合是当前时代背景下对高职教育提出的新的教学改革要求。“旅游心理学”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等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旅游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课程内容较多,涉及范围较广,思政元素散落在教学内容的各个方面,而要想实现旅游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成功,就需要教师深耕教学内容,梳理课程体系,探寻思政元素,重新整合教学内容,促进旅游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向同行,不仅要发挥旅游心理学的“教书”功能,更要发挥其“育人”价值,促进学生向上向善发展。
        关键词:旅游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引言
        北京大学教授孙蚌珠曾提出,“思政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政治课程,而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体系。”课程思政理念强调的是,实现思政教育从“专人”向“人人”的转变,即思政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师一个人的义务,而是各专业、各门课程中全体教师共同的育人任务。具体来说,就是在各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思想、社会道德规范等相关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专业课堂,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思政教育内容为依托,在促进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其思想道德修养。旅游心理学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等专业中的必修课程之一,它是一门应用型学科,旨在通过学习该课程,使学生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应用在旅游服务行业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旅游者的心理,并能在实际工作中,利用所学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和相应的方法,巧妙应对和解决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以更好地为旅游工作服务。想要在旅游心理学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就需要教师深挖课程内涵,寻找相关思政元素,将之放大,在教学过程中,以课程内容为依托,以思政元素为线索,实现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教学同向同行,促进学生成长为新时代向上向善、全面发展的好青年。
        一、旅游心理学课程思政现状
        “课程思政”这一理念是上海市委、市政府于2014年提出的,虽然这一理念自提出以来,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因起步较晚、时间不长,在构建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思政尚未形成体系,加之一些教师思想观念未能及时转变,对这一理念的理解存在误区等,使得一些学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效果不尽如人意,尤其是一些职业类院校。这主要是因为职业类院校的办校宗旨为培养职业型技能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将技能培养放在首位,这便难免顾此失彼,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思政教育。此外,一些教师未能深刻领会课程思政这一新理念的精髓,如在旅游心理学教学中,部分教师简单地将之理解为“旅游心理学+思政教育”,在教学中生硬植入思政教育,这不但与课程思政的初衷有所偏离,且生搬硬套、不加修饰地加入思政教育不仅会占用课程教学时间,影响课程教学效果,也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如此,思政育人的效果自然是收效甚微。对此,教师必须对当前的教学现象加以反思,探寻旅游心理学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点,将之巧妙融合于教学过程,有效发挥课程的育人价值。
        二、旅游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路径
        无论从事各行各业,从业者首先都要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而旅游从业者,除了要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还要具备社会责任、文化自信和服务意识等素养,这也是旅游心理学课程中的显性思政元素,教师在课程思政的构建过程中,要深挖这些方面的内容,将之贯穿教学的始终,促进学生成为高素质的旅游从业者,推动我国旅游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1.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发学生共情
        在教学中,枯燥的理论讲述往往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客观的表述也很难引发学生的共情。因此,教师在旅游心理学课程思政的构建过程中,可尝试转变教学思路,采取能够迅速引发学生共情,触动其思想的教学方法,如在教学中引入真实的旅游案例,并引导学生对相关现象加以讨论,思考解决办法和预防措施等。
        近年来,我国倡导绿色旅游,如浙江仙居推出的“绿币”制度、湖北武汉的“文明旅游银行”等措施,都是旨在增强游客的环保意识、提升文明程度。对此,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展示一些景区游客的不文明现象,组织学生思考这些游客不文明举动背后的心理动机,并引导学生讨论解决措施及预防策略。此举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到旅游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以及研究对象,使其意识到本学科的重要性,还能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正确认识到旅游行业的社会责任,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2.利用情境创设法,引导学生换位思考
        除了案例分析法,情境创设法也是一种能够有效抓住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方法。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情境模拟,如景点解说员,这便涉及了“旅游服务中的人际沟通”这部分知识,教师可在此部分的教学中巧妙渗透思政内容,帮助学生提升职业能力的同时,促进其德育素养的提升。
        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红色旅游近年来也愈发受到关注,教师可为学生设定一个或几个红色景区,引导学生在此场景下进行角色扮演,如景点解说员,再由不同的同学扮演不同年龄段的游客,如小朋友、成年人、老人等。如此,扮演讲解员的学生便要思考面对不同的游客要以怎样的方式来解说,如对于小朋友,就要以简单明了,小朋友能理解的方式加以解说;而对于老年人,则要放慢语速,适当提高音量等,保证老人能够听得清楚。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认识人际关系的结构,掌握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也能加深学生对红色景区的历史的了解,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这样的教学模式既能促进课程教学的顺利完成,也能实现课程思政的有效构建,一举两得。
        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对任何知识的学习来说,空有理论学习而不加以践行无异于纸上谈兵。尤其是旅游心理学这一应用型学科,要想实现理论学习与德育教育的同向同行,实践无疑是点睛之笔。前文提到的案例分析法、情境创设法,其实质上也是在为学生创设体验、应用、领会旅游心理学知识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思政内涵的机会。要想更好地促进学生专业技能与德育素养的协同发展,笔者认为,学校应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机会,加深学生的感悟,促进学生将德育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比如,旅游心理学课程学习过半,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具备了相应的德育素养后,学校可发动多方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如与当地或周边景区、旅行社合作,在旅游从业者的带领下,让学生进行学习或协助他们的工作,即便只有短短的一天,也能使学生获益匪浅。不仅能使学生有机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还能使其体会到旅游从业者的辛苦,以及为游客服务的快乐,有助于提升其职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旅游心理学课程思政构建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从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角度出发,还要致力于培养能够契合时代发展的高素质旅游业精专人才。为此,教师必须深挖课程内涵,梳理课程体系,探寻思政元素,重新整合教学内容,促进旅游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向同行,不仅要发挥旅游心理学的“教书”功能,更要发挥其“育人”价值,促进学生向上向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静.校企合作背景下课程思政理念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德育研究,2019(1).
[2]李峰,马靖忠,张嘉威等.市场营销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J].中国市场,2019(33):78.
[3]何勇.高职专业基础课程浸润式思政教育的路径探究——以《旅游学概论》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2):72-7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