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生手机管理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7期   作者:陈天翠
[导读]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智能手机也逐渐演变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必备品
        陈天翠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611130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智能手机也逐渐演变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必备品。小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情况也越来越普遍,部分家长为了孩子的安全或心愿,会主动去给孩子配备一部智能手机,智能手机的应用对小学生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故本文基于一些典型的经验与案例来对小学生手机管理与心理健康来进行分析。
        【关键词】 加强   手机管理  关注  心理健康
一、手机的正确使用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有利的一面
        我们身处的21世纪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新时代,使用手机不仅仅只看单纯狭义的单一手机功能,而是一种科技的通讯手段。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手机,让学生接触手机可以培养学生利用高科技手段来接触新鲜事物的能力和素养。手机若管控不好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但是,手机作为我国迅猛发展的高科技通讯产品,它正如现在网络上流行的微博、贴吧一样,普及率是越来越高,科技的发展是深入人心的,若有效管控学生的手机,约定时间有效使用手机对学生心理健康也有有利的一面,比如手机可以适当的辅助学生的学习,查阅学习资料、听书等,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可以查阅生活中的常识,查阅了解青春期的身体发育、心理、卫生健康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疑惑窘境。手机可以让这个高科技产品带给学生生活上的愉悦、学习之余心情的放松,成为学生学习的小助手、生活得力的小帮手。同时手机还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和朋友、父母老师、同学的联系,部分小学生认为手机联系方式能够加强他们与家人、老师、朋友、同学的联系、交流与沟通,手机、QQ等联系方式是小学生对物质和个人隐私达到满足,当小学生遇到安全隐患、意外事件等时,可以通过手机向家人、老师、朋友求救,使得学生在心理上有了一定的安全感。同时通过使用手机也有利于拓展学生心理教育的平台。通常情况下,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学校会利用开设心理健康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进行学生心理健康团辅工作、订阅有关学生心理健康的刊物等手段,这些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大的引导作用,但是手机的使用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订阅关于心理健康的电子书籍、观看心理健康节目,来疏导心理健康,使得学生积极地学习心理健康课程,帮助学生拓宽视野,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智能手机可以看作是一个小型电脑,学生可以使用智能手机关注名师讲课、订阅感兴趣的报刊,也可以搜索自己有疑惑的问题,不定时的加强学习。手机是通过移动网络和互联网使得用户与外面的世界联系在一起,在手机上的QQ、微信等交流功能让学生更方便与外界交流,这使得学生的人际交往关系不仅仅局限在家长、老师、同学,会让学生渐渐的接触社会,这样的便利使得学生的性格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发展,塑造健康人格,使得学生在心理上更加健康,外显表现得更加自信。
二、手机的过度使用对小学生心理健康不利的一面
        过度使用手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不利,影响学生视力,长期接触手机会影响到学生的思维方式与逻辑思考能力。小学生通常使用手机发送和接收图片和短信、拨打和接听电话,所能接触到的仅仅是字母、符号、图片和文本等,这种交际方式不需要学生花大量的时间思考,不用考虑是否符合逻辑,长时间这样就会导致学生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思考能力大大的减弱,认知水平也随之下降,使学生的心理简单化,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不利。正如美国斯坦福大学学者诺曼尼所指出:国际互联网会制造一个充满孤独者的世界。手机一方面能降低正面交往的紧张感,另一方面这种利用手机的交往导致了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欠缺。小学生经常和无生命的通讯工具进行交往,这会导致小学生人际交往圈子缩小,更有甚者沉迷于虚拟世界,沉迷于手机游戏,与社会和现实脱节,导致学生形成孤僻性格,更有甚者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阻碍学生健康发展。本文基于典型案例来进行分析。
三、典型案例
         六年级有一个学生小瑞,男孩,在家是独生子,三代单传,这个孩子有点聪明、精怪,嘴特甜,活泼爱运动,是学校篮球校队的主力队员,深受家人的宠溺,孩子父母文化少,学历低,靠做生意养家,所在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在一所封闭制学校上学,由于要住校,小瑞在六年级上期的时候就向家人申请,想要一个新款的智能手机,理由是便于平时与家人电话联系,还保证不影响自己的学习。经不住孩子的软磨硬泡,妈妈便满足了孩子的心愿,给孩子买了一个智能手机。

刚开始,孩子还能管住自己,晚上手机关机,白天悄悄开机,挤时间偶尔玩一下手机,孩子表现和学习还比较正常,可是到了六年级下期,小瑞白天课堂上也经常打瞌睡,作业不能按时交了,也很少回答问题,对学习兴趣越来越少,集体活动也不想参加,他的学习成绩也突然下滑,妈妈经常接到班主任(语文老师)、数学老师、英语老师、生活教师的沟通电话或短信交流。原来孩子偷偷晚上开机玩手机到深夜,一直沉迷于网络或游戏,白天无精打采,无所事事。甚至在看网络直播时,小瑞偷偷花了1万多元打赏网络直播的主播。后来妈妈发现后,没收了孩子的手机,关了家里的网络,但孩子行为反常,话少了,也不参加篮球训练,拒绝与父母沟通、交流,学习也没有了主动性,脸上也没有了笑容,为此小瑞的父母感到非常困惑。
四、案例分析
        这个六年级的小瑞性格活泼爱运动,聪明、精怪,能软磨硬泡让妈妈满足自己的愿望,情绪相对不够稳定,对人亲近,对事较随和,社会适应力一般,有一定的参加集体活动和与人交往的愿望,但缺少积极性。再加上学习自觉性不够稳定,主动性较差,自律意识不强,坚持性不够稳定,克服困难的信心不够强,行为不够稳定,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的影响。由于他学习的自律性、主动性较差,又缺少参加集体活动的积极性,性格变了,故手机就成了他的玩伴,沉迷于手机网络,没有心思学习了,伴随而来的是集体活动参加得更少了,以前喜爱的体育活动也没有兴趣了,学习成绩也逐渐下降。
五、手机管理策略
        在孩子最初接触网络、使用手机的时候,父母并没有及早的做好引导,才导致了如今的不良后果,当孩子沉溺在虚拟世界时,对现实世界就没有兴趣了,一定要积极引导孩子走出这个自我封闭的状态。值得注意的是,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使用极端的方式,比如夺走手机、关掉网络等,因为极端的方式可能会导致孩子与父母成为对立面,小孩极有可能做出过激的行为。手机管理策略建议如下:
(一)共同约定。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孩子与家长共同约定一个使用手机的计划,比如周一到周五上学期间,可以带电话手表或老年机,或办理一张电话卡,便于联系家人,反馈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路上遇到危险也可以向家人、老师、朋友求救。如果带了智能手机到校,需经家长同意,并写书面申请,到校就将手机交给老师关机,统一管理,手机禁止带入课堂。与家长约定周末合理使用手机,可以查阅学习资料、查阅生活常识、了解青春期心理健康、卫生知识,关注名师课程,网上购买学习用品或生活用品,可以约定不刷微博、不刷微信、不看抖音、不看快手、不看直播、不下载游戏玩耍或不玩在线游戏等。家长也与孩子共同约定:同时放下手机,增加课外书籍的阅读,积极参加锻炼,做好孩子的正面榜样。
        (二)教育引导。
        学校通过集体教育活动,如每周国旗下讲话、集体朝会、主题班会、少先队活动、心理团辅活动、心理个辅活动等多形式多渠道加强教育引导,帮助学生科学理性、合理使用手机,逐步提升信息素养和自律意识,学校细化手机管理制度,明确手机统一管理的要求与方式,避免简单粗暴的手机管理行为。可以设法让小瑞多参加学校各项体育活动,使他的兴趣发生转移,形成健康的体魄,培养积极向上的思想品质,同时家长也做好教育引导。
        (三)家校合力。
        学校可以给全体家长和学生写一封信,让学生和家长意识到过度使用手机带来的危害性,明确有效管控手机的必要性和策略,可以引导全体家长提升有效管控学生手机的能力,履行教育职责,加强对自己孩子使用手机的督促管理,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
        有了学校、家庭的正确引导、教育督促、良好的沟通、及时的反馈,才能有效管理学生手机,保护学生的视力,让学生远离游戏,不再沉迷于网络,对学习专心致志,才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了良好的身心健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格,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于旻生,李瑨,郝佳.论手机媒体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04):78-79.
[2] 闫英.做好手机管理,实现多方共赢[J].山西教育(管理),2021(04):80.
[3]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1(04):9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