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芊瑜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贵阳,550000)
摘要:《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作品,其中文译本深受中国读者的喜爱。该小说具有的时代特征,以及其中表现出的菲茨杰拉德高超的写作技巧和文学造诣,使这部小说具有独特的译介价值,使中国读者能够鉴赏该作品并进一步了解二十年代的美国文化。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指出,要达到较为理想的翻译效果,就要找到译入语读者对译文产生的反应要与源语读者对原文产生的反应最大程度地等值。本文选取巫宁坤版译文和姚乃强版译文,基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从词汇层面对两个版本译文进行对比分析。
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功能对等;巫宁坤;姚乃强
一.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
1.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尤金·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是20世纪翻译理论的一大贡献。奈达在该理论中指出,翻译是在理解原文的语义和风格之后,用最恰当、最对等的自然语言来重新表达原文。动态对等包括四个方面:文本对等、句法对等、词汇对等、文体对等。其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是第二位”。源语言的文化意义可能隐藏在表面形式中,若未能准确理解其真正含义就可能导致误译,甚至阻碍两国的文化交流。但在翻译时,也不能为了翻译而改变、调整甚至删除原文。译者可通过关注读者的生活环境、社会心理和民俗文化等途径,运用功能对等理论,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关注读者的心理反应,从而形成合适的译文风格。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中国翻译界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从而推动了我国翻译理论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中国译者的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郭建中,2000)
二.词汇层面的翻译
文字是文学作品中最基本的元素。布卢姆菲尔德将“Word”定义为一种自由形式,而不是短语。一个词是一种自由形式,其不完全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较小的自由形式组成;简言之,一个词是较小自由形式的最小自由形式(Bloomfield,1933: 177)。因此,词汇层面的翻译对于文学作品的整体理解和欣赏具有重要意义。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强调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表达方式。相同的意思会用不同的语言用不同的词来表达。即使一种语言中的A字与另一种语言中的B字是等价的,但B字并不能完全涵盖A字的指称意义,更不能涵盖B字的联想意义。因此,为了实现功能对等,有时需要改变原语的形式。对于译者来说,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不仅要传递出一个词的指定意义,而且要传递出其内涵意义。
三.两个中译本词汇层面的功能对等分析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有描写了许多富丽堂皇的场景,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也鲜明丰富,小说中还存在大量抽象词,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翻译难度。在英文中不存在像中文里四字词语这样的结构,且在翻译过程中往往有多个英语单词对应一个四字词语的情况,因此下文将从《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选取部分例句,就词汇层面对比分析巫宁坤和姚乃强的中文译本。
例1:“Instead of rambling, this party had preserved a dignified homogeneity, and assumed to itself the function of representing the staid nobility of the countryside一East Egg condescending to West Egg, and carefully on guard against its spectroscopic gaiety. ”
巫译:这伙人不到处转悠,而正襟危坐,自成一体,并且俨然自封为庄重的农村贵族的代表——东卵屈尊光临西卵,而又小心翼翼提防它那灯红酒绿的欢乐。
姚译:这伙人不东扯西拉,而摆出娇吟的样子,俨然自封为庄重的乡间贵族代表——东埃格村屈尊莅临西埃格村,而又小心谨慎,提防灯红酒绿、寻欢作乐有损体面。
这句话来自尼克在盖茨比的派对上对乔丹的朋友们的讨论。乔丹的朋友们来自东岸,而尼克和盖茨比的聚会在西岸。事实上,这两座岛屿都是美国东部及西部的缩影。东岸是世袭的富阶级的聚居地,而西岸不仅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民族,还是人民战斗的主要希望。
显然,作者在原文中使用“assumed to itself”和“condescending”来贬低这些人,从而讽刺美国东部的堕落。为了在翻译中再现原文的讽刺效果,两位译者都把“assumed to itself”翻译成“俨然自封为”,这是无可非议的。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对“condescending”一词的翻译。巫译“屈尊光临”和姚译“屈尊莅临”都是正确的。不过,作者用“condescending”是暗示尼克对来自东卵的傲慢人们的蔑视,而“莅临”是一个褒义词,特别用于上级拜访下级的情况,比“光临”更能用于增强讽刺效果,让源语读者和译语读者都能感受到尼克看不起那些以金钱和名誉为导向的上层阶级。因此,姚的翻译更接近。
例2:“He’s an Oggsford man.”
巫译:“他是牛劲出身的。”(脚注:牛劲,“牛津”的讹音。)
姚译:“他是狗津人。”(脚注:原文为“Oggsford”系“Oxford”(牛津)的讹读,“oggs”音近“dogs”,此处译作“狗津”。)
这句话出自沃尔夫希姆,他在盖茨比还是一个贫穷的年轻人时遇到了他,帮助盖茨比获得了财富。沃尔夫希姆本人通过非法交易致富,是他导致了盖茨比成为罪犯。沃尔夫希姆冷静精明,但粗俗肤浅,他来自下层阶级,说话的态度也很低级。在此,“Oggsford”取代“Oxford”,这显然是发音错误,与标准措辞不同,作者根据发音错误拼写这个词就是为了强调沃尔夫希姆的粗俗,凸显讽刺效果。如果将“Oggsford”直接翻译成“牛津”,那么原语文本的特征和风格就会丢失。因此两位译者在翻译中都再现了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分别翻译为“牛劲”和“狗津”,并且为了便于读者理解,还增加了脚注加以说明。巫译为“牛劲”,虽然与“牛津”的发音略有不同,但体现了沃尔夫希姆的口音,这个黑社会人物不能正确地发音牛津大学,保留了原语文本的语言特征。其次,“牛劲”一词具有粗鲁和野蛮的内涵,有助于表现沃尔夫希姆的性格。可见,巫宁坤很好地把握了语境和整部小说的风格,为原著读者提供了优质的阅读体验。从另一个角度看,由于带有“狗”字的短语在汉语中通常是贬义的,因此姚乃强的翻译“狗津”更为诙谐,具有更好的讽刺效果,也是最接近自然的对等。
四.结语
本文从功能对等的角度出发,通过词汇层面对《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两个中
译文进行了详细对比分析,从中可以看出,巫宁坤版本的译文注重与英文原文结构的相契合,最大限度地还原了英文的原汁原味。姚乃强版译文并未完全追求形式上的对等,而是让读者也能与源语读者有相同的感受,并凸显了小说风格。两者各有千秋。译者在翻译时,不仅要翻译出词的本身含义,还要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用最切近的自然对等再现原文的意义及风格等,从而达到功能对等。
参考文献:
[1] Bloomfield, L. (1933). Language. New York: Holt, Reinhart and Winston.
[2]Eugene, A. N. (1964).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3]F.Scott Fitzgerald. The Great Gatsby. (2009).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4]Guo, J. Z. [郭建中]. (2000).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 湖北教育出版社.
[5]Ma, H. J. [马会娟]. (2003). 奈达翻译理论研究.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6]Wu, N. K. [巫宁坤].(1983). 了不起的盖茨比.上海译文出版社.
[7]Yao, N. Q. [姚乃强]. (2004). 了不起的盖茨比. 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陈芊瑜(1997—),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四川,学历: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英语笔译,单位:贵州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