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广雄
梅州市蕉岭县教师发展中心,广东 梅州 514100
摘要:学生深度学习起步阶段,教师不怕课堂“乱、错、慢”,但无序的“乱、错、慢”必然是低效课堂,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深度学习中感悟学法,学生自主学、深度学习效率才能不断提高,也培养人的必备素养和关键能力。
关键词:引导;深度学习;感悟学法
解决如何实现从双基到“四基”,再到数学核心素养一脉相承并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数学教育目标的难题,需要改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怎么改?我认为首先要坚持“教是为了不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理念,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上下足功夫,在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主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获得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掌握“会学”知识的金钥匙,形成学科及综合核心素养、关键能力。
如何引导学生在深度学习中感悟学习方法呢?我的做法是:
一、读懂编者意图,明确学习内容、目标,感悟学法
小学、初中、高中数学教材中的前言,主要说明基本内容、目标、学习方法,数学思考等内容,饱含编者的智慧。小学数学北师大版教材的前言以“编者大朋友写给小朋友的信”的形式出现。组织学生细读、评析这部分内容是一种很好的学法指导形式。每个学期的第一课,我都用15分钟组织学生阅读、理解、评析“编者大朋友的话”。在潜移默化中,细读前言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方法、学习习惯。
譬如,四年级上册教材的信中用生动形式呈现:数学许多知识是相通的,我喜欢自己先思考,和别人交流也会有收获,这些方法都给师生的教学活动许多启迪。
教师应读懂编者意图,备课先从整个知识体系到单元体系再到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环环相连,明确各类别知识要培养的学习方法。教师还要理解教材提供的“情景+问题串”的呈现形式的设计意图。教学中思考如何以问题引领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断展开,在这过程中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如何实现。
二、设计基本问题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感悟学法
所谓“基本问题问题”,即数学教学中的中心问题、基本问题,它整合课堂的关键内容和重点内容,能引发思考与促进学生自主活动,是贯穿整节课的任务或问题。因此,教师要针对一节课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从学生整体水平出发,设计数学味浓、思考性强、有层次有价值、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和共同探究的基本问题。整节课的教学都以基本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贯穿,而其他问题都是能与它存在逻辑联系的派生性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就有了主线,有了可聚焦的点、思维活动就会呈现出层次性、连贯性、深刻性,学生在问题引领下深度学习,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感悟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形成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核心问题设计要做到:
1. 要适合学生认知水平, 有针对性和典型性
教师应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此来设计基本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理解、探究、应用知识的关键来设计基本心问题。如对规律、重要概念的理解,知识间内在联系的把握,分析探究问题的典型思路和方法,易混淆、易出错的问题等,使教学能击中要害,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2. 要有具体性、探究性、启发性和深入性
基本问题要明确具体,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把握住教学的实质,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获取新知。如在教学《笔算除法》一课时,教师从主题图中开门见山,引导学生收集信息并提出问题,接着列出除法算式,并以基本问题“用竖式计算,该怎样算?”来贯穿整节课。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算法,学生充足的思考、探究、交流,思考和对话不断深入,悟出总结算法的途径和方法。
教师课前应提高解读教材、挖掘知识、反思经验、分析学情、追求价值的能力。课堂上,教师准确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基本问题引领学生深度学习,感悟学法。
三、翻转课堂,先学后教,尝试解题问题中悟方法
有时,我采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例如,我在教学用正反比例知识解决问题时,课前,先让学生自学课本,自己先探索如何用正、反比例知识解答问题,然后尝试练习“做一做”内容。在课堂上,我首先安排时间让学生汇报、分享探究成果。在汇报、分享过程中有些同学遇到疑难问题,教师不急于告诉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让同学们之间展开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回顾性学习,再次练习,检验自己自学的成果。学生在探究中掌握用正、反例知识解答问题的关键:找到两个对应的量的商一定、还是积一定。第二次自学,比第一次在程度上更深了。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实现真正意义上对知识的理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学生感受到“尝试做——交流方法——提高认识”的认知途径。感悟函数的思想和方法。又如:我在教学环形面积计算时,基本问题是“什么是环形?它的计算方法怎样?”不是用讲授的形式教学,而是用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练习----总结的教学步骤引导学习:首先创造环形,在观察创造环形的操作过程认识环形。讨论“你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吗?”归纳计算方法:大圆面积减去小“同心圆“面积剩下的图形就是环形。总结得出环形面积=∏(R2-r2)。
课堂上全是学生在学,学生在思考、归纳,、讨论,真正做到了以自学为主,学生在深度学习中认识到“动手操作”几何知识学习中的作用,感悟“转化”的思想和方法。
在解决问题中,帮助学生悟出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属于哪类问题),提出假设(已有方法的迁移及创新应用),检验假设。
四、引导反思,鼓励质疑,感悟“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认知方法
每节课结束前,我都组织学生反思这节课的学习过程,想一想有什么疑问。反思内容包括学习方法,自己做出的结论、在合作、交流中的表现等。质疑可以是“质问”,也可以是疑问,既质疑不清楚的地方,更鼓励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下功夫提高学生自我认知与自我调控能力,培养问题解决、沟通与合作素养,鼓励创新方法。譬如,上面推导圆环面积计算方法,在下课以前我要求学生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在反思中更深入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变老师讲为主为学生学为主,变以传授知识为主为引导学生学习感悟、掌握学习方法为主。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分析、判断、建模能力得到发展,悟出了学习的方法,提高了综合能力,实现“四基、四能目标”,为核心素养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
[2]朱才龙.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困惑与对策[J].小学教学设计,2004(0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