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厨房DIY劳动主题活动的开展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7期   作者:沈海军
[导读]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数学、科学等学科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沈海军
        萧山区所前镇第一小学    311254

一、主题活动开展的背景和意义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数学、科学等学科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效率观念和劳动创新精神,这为小学科学如何渗透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它不仅影响了科学教学既定目标的完成,也不能适应新时期劳动教育的价值要求。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确立渗透劳动教育的逻辑起点是十分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准确地研究和判断小学生的特点、劳动的特点和小学科学课程的特点。
        DIY是自己动手制作,想做就去做。它主要强调的是主动动手,探索结果。这不正与《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相吻合。本次的“厨房DIY劳动主题活动开展”,它要求教师在授课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等各方面都要有助于学习方式的形成。首先合作学习是有组织、有分工的,尤其针对低年级学生组内学习,必须让每个学生知道自己的任务。
        因此,在“小学科学厨房DIY劳动主题活动”开展中,我们要探究好这三个特点。一是不能忘记作为科学劳动教育主体的学生的特点,要做到明确目的,精准发力;二是要明确新时代下劳动教育的要求,新课标里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目标,突显劳动教育特点;三是做到小学科学与劳动教育相融合,既探索了科学知识,又提高了劳动素养,彰显学科特点。
        当前,一些小学生不珍惜劳动成果,缺乏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和经验。把劳动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教师必须“看到”孩子的特点。在教学中加强劳动教育,为孩子创造劳动机会,可以促进他们向好的方向转变。
二、小学科学厨房DIY劳动主题活动的内涵
        本课题结合小学科学学科的特殊性质和中高年级小学生劳动教育的特点,认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它不仅对于从小激发和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与国际上K-12(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科学教育的主流一致。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劳动教育特点,小学科学教学实施方面主要注重实验教学和实践劳动教育过程,单独强调了要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就是要引导学生乐于发问、提出可通过劳动来回答的科学问题,然后进行实践验证。比如,同学们日常生活中会发现烧开水时水越来越少,水开了后为什么会冒气泡等等问题,通过学习小学科学课程《水到哪里去了》、《水沸腾了》后,学生走进厨房,给水壶里的水加热,观察水的变化,通过自己的劳动实践就可以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科学回答。
        小学科学劳动教育特点可以概括为三点:
        第一是基础类劳动教育。编制符合学情校情的科学劳动实践手册。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统筹安排课内外时间,合理规定小学各年级应学会的劳动技能。比如帮助父母整理收拾房子,会做简单的饭菜,提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家庭责任感;参加学校打扫卫生、绿化活动,有机会还可以加入社区或者乡镇环保、公共卫生等公益劳动活动,增强公共服务意识。
        第二是情景类劳动教育。用小学科学课程内容创造劳动条件,实现有效融合,整合学习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整个活动中,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熟悉科学探究的过程。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深入学生实际了解情况,从真实的事情入手,使学生感到知识是如此贴近自己的生活,将科学探索与劳动教育紧密结合,懂得科学知识的博大,劳动很光荣的道理。帮助学生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提高其劳动能力,这是科学教学对提高学生劳动素养的重要贡献。
        第三是拓展类劳动教育。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根据客观环境、教育条件的变化,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地进行拓展科学劳动。例如科学《食物中的营养》一课,我们经常吃的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呢?回家进行厨房DIY,用纸擦拭食用油,纸上会留下油渍,而且摸上去滑滑的,说明了食物油里是含有脂肪的。一个简单的实验,不仅培养了学生爱动手的能力,还获取了日常生活知识。
        所以劳动教育与小学科学之间是一个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小学科学里有许多丰富的知识,劳动就是把这些深奥的知识挖掘出来,创造更丰富的内容,使我们的视野更宽广,知识更全面。
三、小学科学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1、缺乏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意识。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后讨论基本上都是围绕着老师,围绕着课本论述。忽略了应以学生为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就是根据科学学科本身的学习特点,通过探究的形式,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活动促使学生素质的协调发展。 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小组之间的合作,组与组之间的合作,学生与家长的合作,学生能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发挥团队作用。
        2、科学课程被重视程度不够。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配套的教学设施不完善。学校现有的各种科学教学器材,还是教学改革前验收时的配置,没有根据课表更新添置。二是教师业务水平没有跟上。很多学校的科学教师都是身兼数职,有的是其他课程的代课老师。这些代课老师往往是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知识储备来讲也是不丰富,专业素质来说也是不高,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就是照着课本内容来进行朗读,把文章读一遍就完了,这样就缺乏对知识系统性的讲解,对于一些专业性知识的原理不能够系统、深刻、完整的表述,只是简单的一带而过。就算是专职科学老师,在新课程改革后,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经验有所欠缺。教师也要不断地加强交流,走出校门,积累教学经验,提高自身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3、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前提之一,只有学生对科学课有兴趣才能使学生更好的学习科学知识,发展科学素养。在科学课程中的教师可以选择实验法、探究式学习、活动法、小组合作学习、演示法、观察法、讲授法等方法,然而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教学的对象,因而教师在进行教学决策时考虑最多的应该是学生实际需求,教师应该依据学生实际特点选择教学方法,尤其是学生的兴趣点。教师根据学生兴趣点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更想倾听教师教学,学生也会更专注, 更乐于进行科学探究, 长期以来会使学生形成学习科学课的内在持续动力,也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而且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不仅仅是教材或者课本中的内容,新的课程标准为各地教师提供了参考,但是各个地区的情况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拓展教学内容,使生活中的内容走进科学课程教学中。


四、研究成果
        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要立足学科特点,充分发挥学科在劳动素养培养中的作用。科学学科强调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思维)的掌握和科学态度的培养,是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劳动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科学素养和劳动素养是相辅相成的。把劳动教育渗透到科学教学中,实际上是在学生的劳动素质中注入科学精神,这才能成为一名“有科学素养的小小劳动者”。
        1、充分因材施教,突出主体性,掌握劳动的科学知识。只有掌握科学知识并加以应用,才能更好地从事劳动。从劳动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科学技术的更新,工程技术产品的发明,改变了劳动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学生在科学课上可以学到很多科学知识。这些科学知识是普通工人必备的知识。他们经常用在很多日常劳动和体力劳动中,但他们不知道这些知识可以用来劳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掌握科学知识的目标放在培养劳动素养的价值目标之下,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去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例如,我们在厨房DIY活动中,结合教材《水能溶解多少物质》、《加快溶解》、《混合与分离》课程,探索水能溶解哪些物资?什么办法能使它更快的溶解?哪些物质的混合物可分离?哪些物质的混合物不可分离?
        班上某同学生病了,需要立即补充糖水,班长在紧急情况下要帮助生病的同学冲糖水,而且要在短时间内使糖水溶解,糖水温度适中,生病的同学才能立马喝到。根据课程《加快溶解》,开展厨房DIY活动时,学习制作糖水,怎样使糖在水中溶解的更快。在探索的过程中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在操作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进行对比实验的设计过程。一组实验是在纯净水中加入两个糖块,马上让一位学生喝一喝,说出水的味道。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后,跟据自己的问题继续做实验研究探讨。要证明搅拌这种方法能不能加快糖块的溶解,实验中研究搅拌对溶解速度的影响,所用杯子、水温、水量、糖、同时等等这些条件都是相同的,唯一不同的条件是:一杯搅拌,一杯不搅拌。另外一组使用20摄氏度和60摄氏度的水对相同的糖块进行搅拌溶解,看哪杯溶解的更快。这样对比进行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的探究活动,知道了应该选择温度较高的水并加以搅拌才能使糖水溶解的更快。
        通过此类厨房DIY活动,还可以知道水可以溶解食盐,但不能溶解砂石;水温度越高,食盐溶解越快;水和油是不相溶的,水在下层油在上层。借助物质溶解、溶解速度、理化变化等等生活知识,学生可以了解垃圾分类,更好的做好垃圾处理工作,做好个人卫生、简单家务和校园工作。
        2、挖掘学生潜力,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掌握科学的劳动方法。掌握科学的劳动方法是极其重要的。科学的方法可以提高劳动的准确性和效率,减少劳动过程中的人员伤害。很多学生在劳动中表现不好,缺乏方法是一个重要原因。劳动的方法是可以学习的,但要真正成为自己的方法,就必须在实践中运用,在运用的过程中反复思考。这样,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独特的劳动方法,进行科学的劳动分析等。
        在学习小学科学《营养要均衡》课文时,通过厨房DIY活动的开展从食物中获取各种营养,这些营养必须合理搭配,才能保证我们正常生活和成长,这就是营养的均衡,知道我们的身体生长发育离不开各种各样的营养物质,这些营养都是从我们每天吃的食物中获得的。怎样搭配膳食才能获取均衡的营养呢?首先根据教科书上的均衡膳食“宝塔”图它可以为我们选择食物、获取均衡营养提供参考。小组阅读探讨:“宝塔”中为我们提供能量的是哪类食物?支持我们生长发育的是哪类食物?能使我们保持健康的是哪类食物?“宝塔”中不同种类食物食用量的多少,又告诉了我们什么?这些问题可以全班一起交流,然后搭配自己膳食营养。最后将我们“一天中的食物”记录 (卡片) 按照宝塔各层食物的分类进行摆放,与通过厨房劳动学习,知道了我们需要搭配膳食,不挑食,不偏食,保证营养的充足。搭配膳食营养要做到品种多样,并保持合理数量。并计划以后膳食搭配原则制定出“我的膳食营养原则”。最后理论联系实际提出一些关于营养的问题,比如这几天手指脱皮了是否要增加相关的维生素?这几天运动量比较大是否要考虑增加富含糖类的食物……
        3、发挥想象力,引导探索劳动科学的奥妙。要将劳动环境充分运用起来,加强学生对科学学习的积极性。在开展厨房DIY活动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户外厨房DIY--野炊”活动,这不仅会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还可以巩固在校期间学习的小学科学知识,也能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态度和劳动精神,使学生在劳动中发展自己的科学思维,在劳动实践中体会到学习科学的快乐。与同学们共同完成活动任务的过程,也会成为他们的宝贵财富。在劳动过程中遇到的科学问题,有助于他们应用所学知识,可培养他们勇于发现和挑战科学问题的精神,探索其中的奥妙。例如,我们每天都会吃米饭,对米饭可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勇于发现问题的学生就会发现咀嚼米饭的时间长一点,口腔内的米饭会有甜味。善于探索科学奥妙的学生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想要去寻找答案。通过学习小学科学《米饭淀粉碘酒的变化》一课,在活动中去亲自体验实践、分析推理、验证结论知道,米饭的成分主要是淀粉,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使得米饭变甜了。
        4、转变教学理念,养成劳动的科学态度。热爱劳动,在日常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人,不仅具有相应的科学知识和善于思考劳动方法,而且具有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精神。事实上,科学家和工程师所表现出的勇于创新、坚忍不拔和不断努力,是每一个合格普通劳动者的共同特征。科学教师在培养科学的工作态度时,可以将其与科学学科的科学态度培养目标相结合。一是培养学生对劳动本身的兴趣。劳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想做好,就需要开展探究活动。劳动活动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科学现象和自然现象。我们对这些东西掌握得越好,劳动的效果就越好。二是培养学生坚持的习惯。引导学生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不要着急,不要半途而废。劳动是自己的事,能掌握的劳动技能才是自己的本领。要反复实践、反思和评价,勇于改进。三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虽然从事简单、体力劳动,但也能创新,大胆运用新材料、新思想、新方法完成劳动任务,在简单中看到智慧,在平凡中看到非凡。四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分享意识。除了给学生当面工作的机会外,还要教会学生与他人合作,乐于倾听他人的想法,分享彼此的经验,形成最佳的劳动计划,提高劳动效率。
五、结语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当前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应当立足培养“有科学素养的小小劳动者”,掌握科学的劳动方法,立足于简单的劳动,立足于身边的劳动,体会科学给劳动带来的便利性,激发学生参加劳动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想劳动、能做好、愿坚持;在劳动实践上脚踏实地、身体力行、创新求精;在劳动的过程中学会懂劳动、善劳动、爱劳动。这才是一名“有科学素养的小小劳动者”应有的精神面貌、核心能力和必备品格。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