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都云
中共忻城县委党校,广西 忻城 546200
摘要:乡村特色产业是乡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脱贫县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有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尊重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功能互补、注重效益”原则,大力实施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构建全产业链模式,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关键词:脱贫县 乡村特色产业 壮大 路径
2021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支持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注重产业后续长期培育,尊重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提高产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以脱贫县为单位规划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实施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完善全产业链支持措施。这为脱贫县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方向指引。忻城县地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自然条件恶劣,产业基础薄弱,是“十三五时期”国家级贫困县、广西深度贫困县。经过多年努力,忻城县于2020年5月顺利实现了脱贫摘帽。作为脱贫县,如何接续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筑牢坚实基础,这是忻城县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乡村特色产业是乡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是提高脱贫县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举措,对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是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基础。在脱贫地区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是保障脱贫成效最有效、最持久的举措,同时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实现脱贫群众稳定就业和持续增收,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持续不断地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
2.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举措。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是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根本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要走出一条人无我有、科学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脱贫县只有依托自身独特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特色品种、传统工艺、民族风情等,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形成经济优势和市场优势,才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3.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是实现产业兴旺的必然要求。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壮大乡村特色产业是激发乡村活力的根本所在。乡村振兴,不仅要农业兴,更要百业旺。脱贫县要实现产业兴旺,就必须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突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名片”,走出一条乡村特色产业振兴之路。
二、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面临的困难
忻城县自然资源丰富,具有特色产业发展的潜力,但受自然条件恶劣和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低等因素影响,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资源优势尚未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主要表现在:
1.产业园区建设滞后。产业园区不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布局还不尽合理,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尚未真正形成。
2.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产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农业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新产品发展不足,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不通畅,制约了农业产业的兴旺发展。
3.农村闲置土地突出。由于农业生产收入微薄和大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造成农村不少土地闲置,而且土地规模化利用水平不高,影响了农业产业板块结构的优化和功能的提档升级。
4.农村服务体系落后。农村综合服务体系跟不上新发展步伐,仓储、冷链、物流、信息咨询等服务较为缺乏,农村物流经营成本高,影响农村电商发展。
三、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的路径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要尊重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功能互补、注重效益”原则,以市场为导向,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防止盲目跟风,避免“千人一面”,逐步形成“一村一品”、各具特色、优势互补、良性循环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一)发展壮大特色养殖业。忻城山多地少,具有悠久的养殖传统,要在“靠山吃山”上下功夫,做好“山”文章,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
1、壮大肉牛养殖。着重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养殖新模式。一是农户家庭养殖,建立品种标准、饲草标准、饲养标准、技术标准、品质标准、食用标准和环保标准的“家庭小农场”。二是标准化基地养殖,建立标准化育肥牛养殖基地,发展规模化生态养殖。三是专业合作社养殖,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实行统一建舍、统一供种、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疫病防控、统一配送精料、统一收购服务等“六个统一”运行模式,加强监督管理,确保运行高效畅通。四是全产业链基地养殖,建立肉牛全产业链服务体系基地,集良种肉牛繁育、生态养殖、饲料生产、疫病防控、屠宰加工、冷链物流等全方位一体化发展,形成“政府+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紧密联结的农牧结合、循环利用、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新模式。
2、壮大桑蚕种养。忻城种桑养蚕历史悠久,素有“桑蚕之乡”美誉,但目前种养技术、蚕茧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蚕丝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和科学化程度还不够高,产业链延伸不够广。因此,必须构建现代化科学种养新模式,一是建立标准化桑蚕培育基地,推广优质四龄小蚕养殖新方法,提高小蚕成活率。二是建立标准化桑蚕种养示范基地,改良桑树品种,提高蚕茧质量。三是建立桑蚕种养风险保障机制,促进增产增收,提高经济效益,推动桑蚕产业高质量发展。四是建立蚕茧丝绸全产业链基地,做大做强蚕茧深加工,集鲜茧烘干、缫丝、织绸、练白、印染、服装、家居服饰、床上用品、外贸等一体化发展,推动忻城桑蚕茧丝绸产业可持续发展。
3、壮大山羊养殖。充分利用忻城独特气候资源和山区地貌优势,大力发展山羊养殖。
建立山羊饲草种植养殖基地和全产业链生产基地,转变粗放型养殖模式,实现规模化经营,订单式销售,逐步形成以“公司+合作社+基地”规模化养殖为带动、家庭养殖为基础、“好品种+订单”为经营模式的产业化发展新格局。
(二)发展壮大特色种植业。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通过合作社引领和种植大户带动,形成规模化发展,多渠道销售,让更多农民实现增收致富。
1、壮大百香果种植。加强政府扶持引导,不断创新种植模式,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建立“优质高产百香果种植基地”,扩大种植规模;不断探索优质高产种植新技术,打造地标性百香果品牌,做大做优百香果产业;不断延伸百香果产业链,大力扶持企业发展百香果深加工产业,优化深加工技术,提升百香果附加值;不断创新生产服务方式,优先支持脱贫户参与经营管理,让脱贫户稳定就业,持续增加收入。
2、壮大糯玉米种植。依托特有资源优势,加快糯玉米种植基地建设,提升糯玉米种植基地化、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引导农民大力发展无公害优良品种糯玉米种植。做好糯玉米品牌建设与推广,打造地标性特色公共品牌,扩大糯玉米知名度,保护好地方自主知识产权,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做好糯玉米深加工和深包装,扩大加工企业生产规模,打造无公害绿色产品。开拓市场销售渠道,建立电商平台进行网销,通过举办季节性活动进行促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3、壮大金银花种植。建立金银花标准化生产基地,引导农民大力种植和管护金银花,扩大生产规模。加快金银花企业转型升级,发挥龙头企业带动示范作用,引进现代化新技术,在金银花采摘和烘干过程中提质增效,推广应用金银花烘干冷凝技术,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金银花地标性品牌,研发生产金银花新产品,实现金银花提取深加工,延长金银花产业链。建立完善金银花交易市场,提升市场管理服务水平。
(三)发展壮大休闲旅游业。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打造精品线路,创新旅游品牌。
1.开发旅游资源。充分挖掘乡村独特旅游资源,形成“旅游+”模式,推进旅游与农业、生态、教育、文化、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充分开发农耕文化、农家生活、农村民俗、田园景观等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
2.丰富旅游产业。丰富乡村旅游新业态和新产品,打造各类主题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发展休闲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健康养生、养老服务等旅游产业,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美丽休闲乡村。探索“金银花+旅游”新模式,建设特色金银花民宿村,展示金银花发展史、生长特性、药用功效及其系列产品等,打造宜居宜业、休闲观光,采摘体验、康养为一体的金银花特色小镇。
3.打造旅游品牌。以绿色生态为主题,打造生态休闲旅游品牌。按照“四季有花可赏、有果可摘、有景可看、有园可游、有节可办”的发展理念,通过建立千亩连片四季花海、果蔬采摘、蔬菜认种、水上乐园和儿童乐园等各具特色的主题园区,开展传统农村趣味活动,吸引游客旅游运动、农事体验、观光采摘、绿色购物消费等,打造独具魅力的景观农业、创意休闲农业等生态观光园品牌。
4.培育经营主体。大力培育乡村旅游经营主体,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乡村旅游合作社,或与社会资本联办乡村旅游企业。同时完善旅游行业标准,健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环境保护等监管规范,有效保护游客的合法权益和人身财产安全。
(四)发展壮大农村电商业。农村电商既促进工业品下乡,又促进农产品进城,既畅通乡村产业各环节,又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新机制,因此,要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业。
1.完善电商平台建设。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扩大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推进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加强数字农业农村系统建设,依托“互联网”推动农村公共服务快速发展。
2.促进企业对接融合。促进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全面对接融合,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发展。
3.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推动商贸、供销、邮政、电商互联互通,加强从村到乡镇的物流体系建设,实施快递下乡工程。
4.建设电商产业园区。规范电商产业园区发展,聚集品牌推广、物流集散、人才培养、技术支持、质量安全等功能服务。
5.构建流通骨干网络。构建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加快建设公益性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完善鲜活农产品直供直销体系。
(五)发展壮大乡土文化业。大力推动文化与旅游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培育乡土文化新产业新业态,加强民族特色文化品牌建设,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
1.培育乡土文化新产业。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推动农村文化市场转型升级,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监管。利用莫土司衙署独特文化资源,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产业。利用北更壮族杆栏式民居、古蓬永吉桥等文化遗产价值,建设文化遗产旅游经典景区,打造一批特色文化乡村,培育特色文化产品和品牌。实施乡村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提高传统工艺产品设计、制作水平和整体品质,推进传统工艺与文化创意融合发展,壮大壮锦、织锦等传统工艺产业。开发传统节日文化用品,发展戏曲、舞龙、舞狮、锣鼓、竞龙舟等民间艺术、民俗表演、民族体育项目。
2.培育乡土文化新业态。推动“乡土文化+ ”模式,探索“乡土文化资源+产业基地+文化旅游”等模式,建设一批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和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将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和农耕文化融入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庄园、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星级乡村旅游区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品牌创建,培育和建设一批文化旅游基地和文化生态村。发展创意文化产业,开发壮锦系列产品,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促进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
3.打造乡土文化特色品牌。加强农村民族演艺、民族节庆、民族文创、文化旅游、艺术品、工艺美术等文化品牌建设,做大做强“壮族三月三?系列活动”、土司文化旅游节、桑蚕节、金银花节、百香果节等节庆活动品牌。打造以生态农业为基、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村落民居为形的标志性农文旅融合品牌。建立忻城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录,创建广西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2020年12月16日)。
2.何建湘《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对策研究》(热带农业科学 2020年11月第40 卷第11 期)。
3.青海日报数字版,王国栋《发展乡村产业 巩固脱贫成果》(2021年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