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新建[
成都工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611730)
摘要: 以共享发展理念指导农村基础教育工作,不仅有助于深化农村基础教育改革,也有助于彰显社会公平正义,更有助于建成教育强国。然而,我国的农村基础教育存在城乡教育经费投入失衡、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和基础教育理念有偏差等问题。因此,为了实现农村基础教育公平,必须要以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引,健全多主体参与机制,创新基础教育体制机制,完善发展成果共享机制。
关键词:共享发展理念;农村基础教育;公平
中图分类号:G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基础教育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中国基础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和劳动者,为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作出了重要贡献。进入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 人民日报,2017 (001).]]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加多样,内涵更加丰富,覆盖面更加全面。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共享发展理念的内涵,他强调 “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5-10-30.]]随着新时代主要矛盾的转化,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生活的向往日益强烈、对教育公平提出新的期待。面对21世纪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竞争、人才争夺激烈化趋势,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对于破解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困境、走好新时代教育强国之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共享发展理念增进基础教育公平认同之内在逻辑
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总书记强调要继续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保证。共享发展理念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内涵,这对促进教育公平、建成现代化教育强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3]夏茂林,聂贤苗.习近平总书记“五大发展理念”的教育意蕴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3):3-7.
[4]许长青,曹帅.农村“空心化”背景下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的挑战与推进策略[J]. 教育导刊,2020(8):18-24.
[5]赖明谷,李东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投入政策变迁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4):20-24.]]。?
基础教育是由国家向全体适龄儿童免费提供的,为了全体国民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所实施的基础的教育,特指九年义务教育。这一阶段的教育具有全民性、公共性和强迫性的特点。既反映国家对低阶段国民教育的价值取向,又要回应全体国民的教育期待。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是新时代教育公平的本质追求。在实现基础教育公平的征程中,共享发展理念以其独特的发展视角和新颖的发展内涵为基础教育公平提供了新的理论背景。
共享发展理念是基础教育公平的价值取向,基础教育公平追求高质量的教育公平,共享发展理念与基础教育公平在价值追求和实践意义高度一致,在实践层面相互促进。共享发展就要让所有人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发展成果,使所有人有权利、有机会,公平合理地享受发展成果。共享发展首先要求全民共享,即全民受益,实现公平与正义,与基础教育公平本质目标一致;共享发展的目标是公平正义,基础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共享发展的道路是渐进共享,就长远看共享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均衡到均衡的渐进式发展过程。我国基础教育在教育资源上、师资队伍上、城乡差别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意味着实现基础教育在起点、过程和结果上的公平不能脱离发展实际,要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相适应。
以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探索基础教育公平,其实质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生活需要,真正实现有质量的教育公平。
二、农村基础教育公平现状及原因分析
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进入快车道和黄金发展期,农村基础教育也得到长足发展。但是与人民所期待的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公平仍有较大差距。究竟农村基础教育公平现状如何,问题产生的根源何在,亟需我们分析。
(一)农村基础教育公平现状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近年加大教育经费向农村地区、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农村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乡村教师队伍结构得到改善,先后实施了一系列资助政策,促进了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但是我国基础教育公平在起点、过程和结果上还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基础教育起点上的不公平。教育权利公平要求全体人民共享受教育权,可是贫困地区的残疾儿童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没有得到充分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受教育权也没有得到充分保障。
其次,基础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我国基础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均,农村地区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都明显落后于城市,甚至不同地区农村与农村之间也有较大差距。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也会面临区别对待,如老师偏向成绩较好、听话懂事的,而忽略所谓的“差生”。 [[[6]柏龙彪.共享发展理念下的农村基础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策略研究[J].农村经济,2017(2):117—122.]]
最后,基础教育结果上的不公平。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由于教育资源基础设施、师资素质队伍的不平衡,农村基础教育下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受到制约。
(二)农村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的原因分析
1. 城乡教育经费投入失衡
财政性教育经费是实现基础教育公平最现实的物质保障。城乡间教育经费投入差距较大,既体现在经费投入总额上,又体现在教育经费投入的人均额。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53014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42891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为4.2%,对比世界平均水平的4.9%,发达国家的5.1%,欠发达国家的4.1%,美国教育总支出占GDP约7%。我国教育投入占比已逐渐接近国际平均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教育投入仍有较大差距。另外,地区间基础教育财政支出失衡。东部地区凭借自身发达的经济社会条件从基数上提高了对农村地区的经费投入,而西部农村地区显然达不到,一些边远山区学校仍然存在着一名教师兼任多门学科的现象。
[[]]
教育经费投入差距还影响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农村学校教师生活条件艰苦、福利待遇低,其社会地位远不及城市教师,农村学校教师编制也过紧,出于对农村现实发展状况以及个人未来发展前途的考虑,大多数的师范院校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学校任教。农村教师队伍现状无法适应农村教育发展的整体要求。教育经费投入的差距已严重制约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共享发展。
2. 城乡二元结构及就近入学政策的制约
城乡二元制度是历史因素,不仅造成了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失衡,而且影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公平的实现。城乡二元制度阻碍基础教育公平的实现表现有三个方面。一是城乡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导致城乡间政府、家庭、社会资本等在教育经费投入方面存在差距,进而不利于教育资源的均衡化配置;二是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对留守儿童受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农业户口人员进城务工,因没有所在地城市户口,尤其是北京、上海、广州这些一线城市,自己的孩子只能留在老家就读,无法享受较好的城市教育。三是城乡发展不均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差异。一方面人们认为城市教育是最好的,热衷于将子女送到城镇入学,压缩了农村教育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人们在评判教学质量、选择工作单位时因为地域存在一定偏见。
长期以来,我国实施就近入学政策,在维护基础教育公平的同时但也带来了一些不利后果。第一,政策限制了农村地区学生自主择校的权利,区域间教育资源流通不畅,现有基础教育资源得不到合理优化配置与利用;第二,民办学校不受就近入学政策的约束,往往倾向于选择东部地区、城镇地区兴办教育,这间接加大了村村间教育资源的不平衡。
3.基础教育理念的影响
我国基础教育应当是以社会效益为主、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化以及共享基础教育大众化。但是由于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加之市场经济发展迅猛,人们对于基础教育存在一定的理念偏差,以追求最大利益为目的,过重关注理性价值而忽视人文价值,基础教育发展存在明显的功利性、市场化取向。一些政府集中资源办重点中学和小学,或者在学校内部设立 “小班”、 “重点班”等,势必影响当地基础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共享发展。受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社会资本开始进入基础教育,民办学校开始大量增加,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村地区接受教育的需要。但是民办学校的教育理念大多不以教育本身为目的,只以教育为手段;以经济效益为核心,学生受教育状况并不是首要目标,市场化趋势十分明显。市场化趋势势必带来了基础教育功利化,严重影响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公平和质量。
教育管理理念也有偏差。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以政府一线式管理为主,政府拥有绝对管理权。基础教育的课程、标准、招生计划以及人事安排等都由政府决定,学校并不能根据自身实际状况自主发展,这会影响学校教育效率的提高,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基础教育的科学化、“以生为本”发展。
三、共享发展理念融入农村基础教育公平的路径
习近平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必须牢牢坚持共享发展理念,从多方面采取措施,促进城乡地区基础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
(一)推动农村基础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长期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致使城乡教育差距不断拉大,因此真正解决资源失衡问题,就必须加大财政经费投入。
首先,探索合理的财政教育经费配给模式。财政教育经费是保障基础教育发展的源泉,探索合理的财政教育经费配给模式是保证基础教育公平的前提。当前我国财政教育经费投入主要实行“省级统筹,县级为主”,这种低层级模式会造成地区偏差、城乡偏差和校际偏差。为此,国家首先应该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力度,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应重点向边远地区、贫困农村地区倾斜,保障贫困地区办学经费,健全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其次,国家应该建立按“办公经费、学校建设维修经费和教师工资”多样化的各级政府负担机制,打破“以县为主”的单一分担模式;再次,应该设立专项资金,统筹中央与省级教育经费的“补偿模式”,科学设定统一的生均标准,如果省级财政投入没有达到预定目标,中央财政就给予补偿,用来解决初次配给不均的问题。
其次,健全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保障制度。政府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对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保障工作的组织领导;设立专账,强化对专项经费的管理,严防挪用经费,并积极接受社会的监督,从而保证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投入。
(二)创新农村教育体制机制
以共享发展推进农村基础教育公平,需要创新农村教育体制机制,从而使基础教育回归到“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本质上来。
第一,完善农村基础教育教师制度。完善教师保障体系,健全相应的法律保护体系,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落实教师的补贴政策,扩大农村地区基础教育教师的发展空间,吸引高素质的优秀青年前来任教,同时加强农村学校教师的自身学习和培训,提升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此外,在编制名额上适当给予倾斜,真正做好教师队伍发展“引进来”与“留下去”。
第二,促进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多元化管理。政府对农村地区教育的单线式管理往往会出现学校积极主动性较低、地方教育资源输入通道受阻等弊端。对此,转变教育管理模式,适当给予学校与自身需要的发展决定权,提高学校在教育管理上的积极主动性,让其结合实际资源状况制定本校发展规划;欢迎社团组织对农村地区教育状况加以监督,有助于理顺农村基础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充分听取家长、学生对教育管理者的意见,有助于教育主管部门准确把握教育需求,提高管理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
第三,坚持系统的教育评价体系。有质量的教育公平离不开科学的教育评价。应坚持评价客体的多元化、评价指标的多样化、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公正客观的原则,实现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回归教育的初心使命。
(三)鼓励社会主体多元参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习近平强调基础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要鼓励社会主体多元参与教育资源优质供给,引导企业创办优质基础教育学校、引导校外培训机构开展个性化的教育培训,为人民提供多样化的优质教育。
首先,企业创办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学校。政府对于社会资本进入基础教育,尤其应鼓励实力强的民营企业进入,在做好资格审核的同时,应给予政策倾斜、奖励扶持。政府可以采用财政贴息、无息贷款等各种灵活手段来降低企业兴办基础教育学校的成本。政府在市场准入、办学评价、学校权益保障等方面应公正对待。
其次,引导校外培训机构开展互补的培训内容。政府可以协调学校与校外培训机构加强联系,就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进行沟通。校外培训机构可以因需制宜,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订单式服务。在巩固学生主体性课程的基础上开展兴趣特长类课程。这有利于促进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必须促进公平高质量的发展。要真正维护好和践行好农村基础教育公平,就要牢固树立共享发展理念,在内涵发展中推进基础教育公平、在深化改革中推进基础教育公平。办好农村基础教育,必须要整合各种资源,利用政府、学校、社会等维度的优势条件,努力探索多重耦合保障机制,优化配置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鼓励学校办出特色,鼓励教师教出风格,真正实现 “立德树人”和“以人为本”的教育公平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