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思政教育渗透策略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7期   作者:马小军
[导读] “育人”先“育德”,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
        马小军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龙山小学 陕西宝鸡 721006
        摘要:“育人”先“育德”,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在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教师要深入挖掘各学科的思政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中积极融入思政教育,加强对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包括社会常识、公序良俗、法律法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等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课程本身的价值引导功能,积极探索融入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学内容要突出针对性、趣味性和启发性,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健康成长。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思政教育;方法策略
引言
        道德与法治是小学教育阶段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学科,在小学阶段开设这门学科的主要意义是为了让小学生在成长之初,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使学生具有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积极地进行自我行为的规范,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健康地发展,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需要教师重视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效率,确保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一、以课程思政理念指导教学
        良好的道德品质是现代公民素质的核心,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育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规范的行为举止。道德品质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法治是思政教育的硬性要求,从逻辑关系上看,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安排与思政教育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小学阶段是培育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树立正确三观、提升价值判断能力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加强学生思政教育,有利于从根本上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紧跟时代步伐,增强新形势下在课程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的使命感与紧迫感;要聚焦课标、加强研究,准确把握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导向和教学要求;要加强开发和运用实际生活中的思政教育资源,着力打造体验式课堂,让课程设计既能实现学科教学目标,又能突出思政教育功能,强化对学生思想品质和行为规范的引领。
二、合理设计教学方式和内容
        作为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教学课程,道德与法治一直都存在于各个阶段的教育中,只是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理念对于升学率的重视,使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被人们所忽略。虽然多数学校都开设了这门课,并发放了教材,但由于多方面原因,这堂课一直都如同虚设,无法体现出其所具备的效用。基于此,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时,不仅要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教学,也需要以超出教材但不高于学生理解能力的社会案例进行教学活动,才能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素养和能力,由于教材编制具有统一性特征,而学生之间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教师仅按照教材进行教学便无法顾及各个方面和每个同学,不仅会打击到部分学生的学习信心,也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因此,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与能力等情况,针对班级学生的特点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并以因材施教开展教学活动,使教学内容与方式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治意识奠定基础。


三、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
        教师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以及德育的主要实施者,应当充分发挥自身对学生的示范作用,在教学和日常生活中严格约束自身,为学生树立榜样,身体力行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习惯。教师需要深度把握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并以此作为自身行为的规范,真正做到言行一致,在不知不觉间熏陶学生,促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例如在教学“说话要算数”相关内容时,教师利用丰富且趣味化的内容向学生展示相应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明白说话算话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教师更是约束和规范自身言行,在说话时考虑能否实现承诺,而在说话后也要注重落实,譬如承诺奖励表现优异的学生糖果,那么教师就一定要在之后及时兑现承诺,身体力行地培养学生“说话算话”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
四、探索创新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
        小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是非辨别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相对较弱,对事物的认识偏感性。因此,小学思政教育不能只讲大道理、深理论,不应只是向学生简单灌输社会行为规范、法律法规条例等理论知识,而是应采取游戏互动、多媒体展示等参与体验式教学方式,寓教于乐,将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让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如在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生活离不开规则”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红绿灯路口、超市和公交车站等地开展现场教学。在红绿灯路口,让学生学习交通指挥手势操,指挥行人按照交通信号灯指引有序通行,亲身体验“小小交通指挥员”的重要作用;在超市,安排学生担当秩序维护员,引导购物者在结账时遵守秩序、依次排队、禁止插队。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教学活动,让学生理解规则的内涵以及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切实体会规则与生活密不可分,从而养成遵守社会秩序、弘扬文明行为的好习惯。
五、组织开展道德实践,促进融合发展
        践行正确的道德行为是学生形成优良品德的基础与关键,而这一行为的养成必须把实践活动作为根本载体。所以不管是德育还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都要高度重视道德实践,那么在二者的融合发展中,就可以把道德实践作为沟通二者的桥梁和纽带,通过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养成正确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促进教育融合发展目标的实现。教师在实践活动的组织研究中,要注意认真挖掘和研究教材中的渗透资源,与此同时,向生活和社会拓展引导,让学生以学习主体的身份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例如,在学习了“传统美德源远流长”这部分内容之后,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教学以及美德教育的要求,组织开展各种各样的道德实践活动,比如公益献爱心活动、孝敬父母长辈的道德实践活动等。这些活动可以督促学生自我反思,正确认识传统美德在社会发展建设中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在思想以及行动上给自己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
结束语
        总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思政教育是相通相融的,教师要创新发展特色教学模式,为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
参考文献
[1]苏娜.新课标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19(A3):114-115.
[2]陆长松.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19(12):89.
[3]原旭辉.如何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J].教育界(基础教育),2019(12):39-4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