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军
临泉县第三中学 236400
【摘要】:生活是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离开生活的语文必定如一潭死水。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多开发生活的元素,让语文教育走进生活,走进丰富多彩的世界才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发学生更大的潜能。
【关键词】:语文 课堂 生活
语文源于生活,它并不是一本单一枯燥的教材,而是充满活力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生活有多丰富,语文的学习就有多丰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贴近生活的语文才会有活力,才能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所以在语文的学习中可以多走出课堂,走进实实在在的生活,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认识到五彩斑斓的世界,不断在丰富多彩的世界中发展自我的个性,从而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贴近生活进行教学
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能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且要求综合性实践活动具有明显的开放性,以及个体的主动性、探究性。这也就决定了综合性实践活动不能简单地以课堂为主阵地,不能尘封于教室内的三尺讲台上,应该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自然去发现、去体悟、去实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足迹”就是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生活、走进自然地一次尝试。之前在学习这一综合实践活动时,也只是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春天的画面,朗读一些关于春天的诗句、散文等,但学习效果不太好,学生也只是观看了几幅“死图片”无法激发他们主动地去寻觅春天。后来我反思:春天是五彩缤纷的、多姿多彩的,怎么能在教室里、在讲台上去寻觅呢?于是我决定大胆尝试一次:让学生走出教室,用自己的双眼去寻觅、去发现、去感受春天的美。我让学生带上自己的笔和纸到小树林中、到小河边、到田野里去寻觅春天的足迹。尽管看到的依然是熟悉的风景,但每个人却有不同的发现,不同的感受。每发现一处可爱的风景,我们便停一会,我随口背诵几句与之有关的诗文,再指导学生进行观察,让他们各自记录自己的体会。林间的小路上,繁盛的花草间不时传出孩子们的欢声笑语。等到结束时,我看到了许多学生本子上都记了许多文字,后来的“寻觅春天”作文中,我发现他们所写的内容比原来充实的多,语言流畅的多,感情也更真挚。可见,走进生活,融入大自然能使语文课焕发出巨大的生命力。
二、阅读教学也应贴近生活
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尤其注意的是考虑如何启发学生,把所学的应用到实际生活的各方面去。”其实教材中每篇文章都来源于生活,任何一篇课文也都是作者对自己生活的思考与提炼。就拿《童年》来说吧,这部作品是高尔基以自身为基础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他讲述的是阿廖沙(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谢的昵称)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所以在讲述这一名著导读时,必须要联系生活,让学生能够从中获得生活的经验,并在作品中体会生活的苦与乐。
在语文讲读课文中同样可以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自然。记得有一次我们支教的小学要组织全体支教语文老师来听我的公开课,而且还指定上苏轼的《 题西林壁》。这是一首哲理诗,诗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可是文字的背后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小学生由于缺少必要的生活实践,是不容易理解的。
如何巧妙引导他们理解诗理,对我来说,这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为此,我陷入了沉思。
我在备课时,外面突然传来的孩子的吵闹声,打乱了我的思绪。走出去一看,原来几人在争论着一个问题。我笑着问他们:“你们到底在争论什么呀?能和我说一下吗,,看我是否能给你们解答?” 孩子们先疑惑地看了我一会儿,然后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原来在争论这个学校到底看着像什么。听到这里,我哑然失笑了。从这群孩子所给的答案里,我知道了每个人都是从自己观察的角度来给出答案的。他们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答案是对的,所以便认为他人的答案都是错误的。我蓦然想到自己在此支教将近一年,居然不能真正的了解学校的概貌,确实有点尴尬。自然,我不能也像孩子们一样,也犯盲人摸象的错误。于是便对孩子们说:“咱们一块走出去看看,再下结论好不好?” 孩子们兴高采烈地答应了。
孩子们和我一起兴高采烈地出了大门。我们先出了西大门,站在门口傍边的一个土堆上,让孩子从第一感觉出发,说一说学校到底像什么。他们因为处于同一个位置,给出的答案居然惊人的一致。这让他们每个人都感到诧异,怎么会这样呢?我们又在几个不同的方位停下脚步看学校,孩子们从第一感觉给出的答案也是惊人的一致。于是,我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孩子们,其实你们每个人所说的学校像什么都对,但又不全对。那是你个人只从一个角度看待学校,而其他人与你所看角度如果不一致,答案绝对不一样。”看他们还略带着疑惑,我接着给他们讲述了“瞎子摸象”的故事。这下,他们恍然大悟,总算明白了这个道理。接着,我又对他们说:“孩子们,如果你们深陷一件事情之中,还能对人对事有个客观的品论吗?”孩子们都摇了摇头,虽然知道了刚才的现象略有所悟,如果上升到道理他们还是有点不好理解。我告诉他们,年龄大了,慢慢就能懂得我那句话的道理了。他们听后都笑了,遂作鸟兽般散去。
此刻,我内心一下子释然,即将进行的教学中所存在的困惑也迎刃而解了,刚才我不正用这首诗知识给孩子们解释生活吗?课堂就应该走近生活,他们才会觉得知识有用。
陶行知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这实际上是在指导我们改变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学习的倾向,积极推行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让语文课丰富起来、活跃起来,能达到学以致用才是真正的教育。所以教师要善于寻找课文内容与生活实际的结合点,尽一切可能让语文教学更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能产生共鸣,与周围世界息息相通。
三、在语文课堂中也可再现生活
生活是语文的源泉,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教室里同样可以努力营造大的语文环境,与生活同行,让语文教学生活化。传统的语文教学严肃而沉闷,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在注重教授知识和训练语文技能的同时能巧妙的引用时代的内容、时代的活水,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引用到学习中来,创设一种学生熟悉、轻松、愉悦的情境,才能让学生无拘无束的交流思想,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孙权劝学》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角色去朗读课文,让他们在角色扮演中走进人物对话的场景,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进而理解人物的形象特点。在学生积极地表演中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的活跃性。在学习《斑羚飞渡》时,可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滥砍乱伐、乱捕杀动物等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给学生展示一个现实生活的场景,让学生能直观的去认识,促使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深入理解。当然仅仅依靠以上两种方式也是不够的,教师要根据课本内容,可以把看电影、听戏曲、讲故事等内容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入课堂,这不仅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总之,教师不仅要积极创设情境展现课文内容,更要让学生身临其境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新课程标准下,语文的教学必须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并运用语文,在课堂中千方百计的展现语文,变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不断开发语文教育的新空间,让语文学习回归真生活。
参考文献:
【1】段昌平.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2】李国忠.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教学视点,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