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下的班级管理策略初探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7期   作者:袁小娜
[导读]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善于构建符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德育环境
        袁小娜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纯化镇中心小学  256507
        摘要: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善于构建符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德育环境,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但是在当前的班级管理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一些教师为了追赶教学进度,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身体健康问题,没有科学、合理地制定思想品德教育方案,这些都不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价值观。针对以上问题,初中班主任就要加强对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结合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制订思想品德教育计划,把班级管理和思想品德教育融合在一起。要注重与各科教师沟通与交流,在全面了解学生生活需求、学习需求的情况下,才能有针对性、目的性地开展班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引导他们自主参与到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中,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学习与生活,在师生之间构建和谐、健康的班集体。
        关键词:班级管理;品德教育;心理健康
        一、在班级管理中有效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班级管理制度是思想品德教育知识的来源
        苏格拉底说:“美德就是知识。”他更为提倡人们学会认识自己。由此可见,要想在初中教育活动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正确认知自己,了解自己的行为、思想是否正确、合理。另外,在初中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要制定一系列的班级管理制度,以约束学生的消极思想、不良行为习惯等,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存在的优点、缺点,做到有则加冕无则改之,所以说,班级管理制度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知识的重要来源。而且教师在制定班级管理制度时,要结合思想品德教育素材,让学生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学会利用班级管理制度来约束自己。比如,在班级管理制度中要求学生之间要学会互相尊重,互相热爱,这同样也是思想品德教育中的核心内容,由此,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思想品德教育能够为学生发展提供重要的价值导向
        在传统的初中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都是结合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否遵守纪律、是否尊敬教师与其他同学来评价学生,这样的班级管理教育模式较为单一,无法展现出班级管理工作的德育教育功能,而思想品德教育能够为班级管理提供重要的价值导向,其中包含了道德规范与道德价值等,让学生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不断升华自己的情感、约束自己的行为,对于班级管理产生强烈的心理认同感,这样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做到相互配合,共同构建和谐、温馨的班集体。
        (三)思想品德教育能够构建良好的班级管理环境
        班级属于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基本单位,具备相同的教育目标、共同价值,而班级中的主体为教师与学生,班级社会关系主要体现为学生和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而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引入思想品德教育,能够更好地优化班级管理环境。思想品德教育制约下的班级管理环境不仅约束学生的思想、行为,还能约束教师的教育行为,防止出现教师教育权威过度膨胀等问题,让教师与学生构建平等、民主的角色关系,共同构建优秀的班集体。同时,思想品德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渗透,能够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属于被教育对象,提高中小学生的自信心与自尊心。


        二、在班级管理中有效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策略
        (一)构建和谐、温馨的班级管理氛围
        要想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有效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教师就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和谐、温馨的班级管理氛围,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叛逆期,如果一味采用强硬式的管理模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而人性化管理模式能够让学生自主参与到班级管理活动中,共同构建和谐、温馨的班级管理氛围,从而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命名班级的名字,比如“书香班集体”,每一个学生集思广益,自主创作一些班训、名言,或者引入一些书籍名言、古诗词等,张贴到教师的读书角中,这样可以使学生每天在步入教室时就能感受到浓浓的书香气息,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中小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差,需要相应的规范与纪律来约束,但是教师只有引导中小学生自觉遵守规范与纪律,才能够充分展现出德育功能。教师可以制定一套班级管理规章制度,并且设立相应的奖罚制度,对于一些表现优秀的学生则要给予一定的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让学生能够自觉规范行为、思想意识。同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到班规制定活动中,体现出班级管理的民主性、平等性。
        (二)加强心理问题预防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应坚持“防患于未然”的基本原则,对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指导。在初中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给予高度的重视,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主要负责人,因此班主任一定要尽到更多的管理责任和义务。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既肯定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又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给予正确的引导。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且当学生遇到问题后,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分析学生在这个特殊年龄段中所遇到的心理状况,最后及时进行疏通和教育。在预防学生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过程中,班主任首先要加强与学生谈心谈话、走访交流,通过敏锐的观察以及对各类信息的整合,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并根据问题的严重程度作出决策;加强与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沟通,配合教师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常态化,丰富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学生自我应对心理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学校心理辅导室等资源,对学生进行定期的心理测评,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升教育防范效果。
        (三)丰富班级管理活动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应利用活动育人的优势,引导学生在体验参与中逐渐疏导心理压力,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班级的文化建设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积极地开展班级文化活动,既可以增加班级的凝聚力,又能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集体荣誉感,同时又能够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要将文化建设作为重要的工作方向,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要引导班级所有学生共同励志奋进,并且在班级文化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例如,班主任可以在心理健康教师的辅助下,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参加抗逆训练,通过情境构建等方式,让学生在生理、心理方面接受挫折教育,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积极开展拓展训练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活动中减轻压力、消除焦虑、体验快乐;组织学生参加心理社团,引导学生分享成长故事,相互鼓励支持,同时加强正面引导,以强化隐性教育效果。
        总之,在初中班级管理教育活动中,教师需要科学、合理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结合学生的真实生活需求、学习需求来设定班级管理方案,注重对学生思想意识、行为举止的引导。同时,教师还要多设定一些多样化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德育活动的自主性、积极性,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而让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情感价值观,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
        参考文献
        [1]李秀英.尊重和微笑并行——小学班主任管理浅谈[J].学周刊,2019(21).
        [2]周海文.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促进班级德育工作和谐发展[J].课程教育研究,2019(28).
        [3]施琦.浅议班级管理中对中职学生的德育管理[J].职业,2017(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