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7期   作者:夏彬
[导读] 劳动教育是高等学校德、智、体、美、劳综合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夏彬
        天津市第一商业学校300180


        摘  要:劳动教育是高等学校德、智、体、美、劳综合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许多高等学校的专业课程教育与劳动教育分离开来,这就导致了劳动教育实施模式单一、师资力量不足等弊端。新时代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这为二者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必要性。高校要从课程建设、素质教育、学生的劳动情怀、实践教学等几个方面入手,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育之中。
        关键词:劳动教育;专业课程教育;课程建设;深度融合
        劳动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的重点。提倡劳动和热爱劳动和增强劳动教育是习近平关于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1]。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2]。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体现在促进高校学生的智力发展、人格形成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是德、智、体、美、劳全面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深度融合的必要性
        目前,高校开展了一系列的劳动教育课程,劳动教育逐步纳入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但仍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劳动教育分离在专业课程教育之外,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劳动教育的实施模式单一
        目前,高校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不够全面。第一,对劳动实施模式认识的单一,只简单的认为劳动专指体力劳动;第二是对劳动教育最终目标的认识不够深入,认为劳动教育只为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3]。高校劳动教育的内容基本是单纯的体力劳动,如打扫教室卫生等,劳动教育与专业知识和人才培养相分离的问题普遍存在。体力劳动不是劳动教育的全部,劳动教育要与专业课程知识、专业课程教育相结合,丰富劳动教育的实施模式,将单一的手工劳动转化为具有创新内容的劳动。
(二)师资力量不足
     师资短缺是导致劳动教育发展停滞不前的重要因素。高校普遍没有专门从事劳动教育的教师,劳动课程的教师主要由行政人员组成,但是这些教师普遍缺乏实际的教学或管理经验。这会造成劳动课程“照本宣科”,不能实现劳动教育的功能[4]。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育,我们一方面可以利用专业教育经验丰富的师资,另一方面可以使劳动教育的模式多样化、专业课程教育内容丰富化。所以,劳动教育和专业课程教育都具有深度整合的必要性。
        二、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深度融合的实现路径
        (一)融入课程建设,重构课程体系
        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融合的关键是要找到准确的切入点。如果说教师是实施教育的主体,那么课堂就是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得以实现的有效载体。要把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育之中,首先要实现的是劳动教育课程化。首先,课程整体优化。在高校四年学习过程中,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在不同层次设置了劳动教育的必修课和模块选修课。其次,创新专业课程标准。及时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劳动教育资源,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设计课程教学知识目标水平应反映对专业劳动知识和劳动的理解对动词概念的初步理解;能力目标水平应强调能力与专业掌握相应的劳动技能;注重质量目标培养学生的崇高劳动素质,加强劳动精神和劳动精神的培养示范精神与“工匠精神”,以打造专业课程特色色彩劳动教育价值体系。


        (二)素质教育的基础
        新课程改革后,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劳动教育逐步走上正轨一切都是为了发展。因此,新时期劳动教育的内涵应坚持“全面发展”的理念,兼顾“技能教育”和“价值培养”的要求[5]。因此,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一方面,职业教育具有培养显性技能的功能。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各行各业对专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成为某一岗位或领域的合格劳动者,必须认真学习专业知识,达到该岗位或领域的专业水平,在劳动过程中实现其专业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职业教育为劳动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劳动教育具有隐性教育的功能,可以与德育充分结合,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意识[1]。只有在劳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劳动的崇高、美好和伟大。当然,这种劳动不仅是狭义的体力劳动,还包括思考问题等脑力劳动。
(三)提升学生的劳动情怀
     在大多数情况下,任何工作都需要长期的艰苦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工作和学习的内容很枯燥,这就需要在平时的学习或学习中进行在劳动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做好枯燥重复的工作。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收获。无论教学方法如何变化,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都需要有心理上的“意志”品质,需要克服内外困难。否则,遇到一些困难就容易“退却”。在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贯彻这一“匠心素质”的要求,使学生在工作中克服一切困难,不断创新和创造,这更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
(四)融入专业实践
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发展,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发展。随着一些新的经济形式的出现,发生了重大变化,职业技能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而赋予劳动实践以新的内涵。因此,必须不断改进要开辟专业劳动实践教育平台,催生新的专业劳动实践形式。一是整合各种资源,建设校外劳动实践基地。不断整合社会资源,建设校外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走进社会,了解专业领域的最新市场动向,在自己的劳动实践中树立家与国的情怀。二是发挥学校优势,设置学生劳动岗位。比如充实学校内勤工俭学的工作,再比如结合专业特点开辟特色学生劳动园区等。
        (五)加强师资培育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直接实施者,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师。劳动教育可以有效地融入职业教育的各个方面。关键是要建设一支劳动质量有保障、教学方法高、劳动技能强的教师队伍。
        一是扩大“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一方面“双师型”专业教师应具备传授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熟练操作现有应用生产线的专业技术。专业教师要亲自参与劳动实践,掌握最新的生产技术,根据企业调研和行业分析,及时调整教育教学策略,改进教学内容,不断提高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合格率。
        二是压缩社会劳动教师队伍。从企业聘请劳模、道德模范担任兼职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亲身示范教学锤炼技能的经验。一般来说,教师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能够加强与学生的情感连结与思想共鸣。教师用自己的经历与感受,传达劳动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养成勤恳创新的劳动态度,培养劳动第一的信念与追求。
        参考文献
[1]雷虹,朱同丹.以学生为中心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的意蕴解读及路径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38(3):134-138.
[2]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
[3] 郭晓云.高校劳动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探析[J].龙岩学院学报,2019(6):112-117.
[4]黄英,李保国,雷菁,等.新工科的专业核心能力探索及课程体系构建[J].大学教育,2020(5):20-22.
[5]周美云.轨迹·焦点·走向:劳动教育研究七十年[J].当代教育论坛,2020(3):106-1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