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薇薇
沈阳市教育研究院
摘要:基础教育小课题是沈阳市促进一线教育科研发展的品牌项目,本文将从转型节点、布局调整和根植一线三个角度对沈阳市基础教育小课题项目的实施进行梳理解读,并从教育科研管理的角度对项目的发展提出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基础教育小课题 教育科研管理
小课题研究源于一线中小学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的反思以及对教育实践困惑的追问,是教师在短时期内以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中心,而积极主动进行实践改进的一种课题研究方式。[参考文献:
夏玉成,卢远民,刘明明.研究自我,自主成长[J].上海教育科研,2010.07.]它改变了一般课题研究中一线教师“被动成为研究参与者”和“旁观者”的角色定位,而是真正地以一线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为课堂实际问题为抓手,与一般的“大课题”研究相区别。
基于此,沈阳市启动了“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项目,希望能够引导教师通过科研聚焦教育教学实践问题,以课堂为现场、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个人为主体展开教学实践研究,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项目伊始至今,沈阳市的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项目已经从逐渐从探索走向成熟,并向优质品牌化发展迈进。本文也将从小课题项目的实施现状以及科研管理策略分析两个方面,对沈阳市的一线教科研品牌项目进行梳理介绍。
一、沈阳市基础教育小课题项目的实施现状
(一)转型节点:小课题研究项目从科研普及化进入科研优质化发展阶段
回顾沈阳市各区县及直属学校小课题项目五年的立项总体数据可以发现,2016年——2020年期间,分年度立项数量分别为:2016年1705项、2017年1020项、2018年2060项、2019年699项、2020年680项,数据总体呈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这样的数据走势也正反映出了我市小课题项目发展的转型规划。
其中,在2016至2018年这三年期间,属于科研普及化阶段,我市希望通过小课题研究项目,激发一线教师的研究意识,因此,从立项数量上可以发现,三年间的立项数量总体呈增长状态,全市立项的总体量均在千项以上,尤其到了2018年,全市小课题的立项总数已超过两千项,是2016年启动初期的近两倍。而从2019年开始,小课题的立项数量出现陡降,原因在于经过前三年的普及化阶段之后,一线教师的科研意识和区县科研部门的指导能力均得到了有效的提升,研究内容和研究学段也基本得到了全面的覆盖,因此按照项目伊始的发展规划,沈阳市基础教育小课题项目需要进入优质化发展阶段。面对新的转型节点,我市首先从立项入口进行把关,根据各区专任教师总数的1%的比例进行额度配置。虽然从数量上看,立项的总数减少了,但是在实践中,无论是对区县的科研指导还是一线教师自身的重视程度,都更有助于实现质的提升。
(二)布局调整:突破传统科研布局模式,点燃郊区县科研参与积极性
通过市规划、省规划以及各类专项“大课题”的统计数据不难发现,沈河、和平等这样的市内教育科研强区往往无论在立项还是结题数量上都处于领先位置,但是小课题研究项目提出后,这种传统科研的布局模式则出现了新的变化。市内各区一线教师申报小课题的比例虽然较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郊区县教师的参与积极性则出现明显增长。尤其是苏家屯、法库、新民等地区,其立项数量甚至高于市内地区。
从立项申报数量可以发现,基础教育小课题项目弥补了传统“大课题”中难以触及的课堂“小问题”,因此对于一线教师尤其是郊区县地区教师而言,更接地气,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激发其研究的积极性。
(三)根植一线:打造小课题培育扎根学校、区县保障、市级统筹的联动模式
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的核心是在一线课堂,我们教师的研究问题、研究实践、研究成果的运用都是源于课堂用于课堂的,因此,在项目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扎根学校、区县保障、市级统筹的联动模式。学校是培养研究型教师成长的最实时环境,也是为其研究探索提供第一手支持的助推者。学校作为培养主体其职责主要在于营造积极的研究氛围,为教师的研究工作提供制度支持,为优秀的研究教师搭建成长平台,推动研究成果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运用等;区县的职责主要在于从科研专业指导的角度帮助教师提升问题意识和研究能力,从全区的角度综合进行区内学校的研究交流展示活动,帮助教师提升综合研究素质和自我职业价值感,从专业性的角度去指导我们的教师如何做研究、如何做好研究;市级的统筹职责主要以科研管理为主,从全市整体情况的角度为区县、教师提供研究引领,让教师能够了解我市研究的基础和趋势,不做重复、模仿式的研究,保障我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的培育质量。
二、基础教育小课题项目的科研管理策略
(一)市级布局
小课题研究项目的市级布局主要划分为三个阶段:普及化开展、优质化提升和成果型推广。普及化开展阶段的目标主要是调动教师的科研意识、激发教师对于科研的积极性,采用宽进严出的方式,促进全市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的逐渐形成;优质化提升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注重教师研究能力、研究方法、选题的有效性以及研究过程的科学性等科研素养方面的提升,采用严进严出的方式,培育一批具有辐射价值的优质小课题研究项目;成果型推广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在前两阶段积累的基础上,以区县为单位遴选出具有一定辐射推广价值的小课题研究成果进行重点培育,并通过校、区、市三级平台进行展示与推广,同时通过科研交流的方式,与省内外其它科研强市进行学习与互补,实现优质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
(二)区域推进
区域推进策略的实施需要综合考虑可行性和规范性两方面。区域挖掘小课题的可行性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基于现实的调查、关于定位的思考、“关键事件”的确定。区域科研管理人员进行课题指导的前提就是要了解区域内学校的特点、了解申报教师问题的指向以及一定时间内区域特点的“关键事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才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除了研究的可行性外,区域的另一项重要推进策略就在于科研的规范性。因为小课题的门槛低,部分教师虽有研究的热情,有好的选题,但缺乏研究的基础,因此,强化研究规范是保障研究质量的底线。简而言之,区域推进需要保底(规范性)和操作(可行性)双线并行。
(三)校本指导
校本指导要突出实践性、操作性和专业性三个方面。首先,突出实践性。小课题研究校本管理要紧密围绕中小学教改实践,将教师实践中的问题提升为课题的研究内容,组织教师在实践中研究并在研究中提高与发展。其次,突出操作性。学校在“放心、放手”地让教师在小课题研究中发挥其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及创造性同时,要加强校本管理,突出操作性并使其形成良好的规范。最后,突出专业性。作为教育科学研究的组成部分,务必要以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对待小课题研究,主动接受并配合学校的审查和监督,在教育科研部门的指导下开展研究以加强小课题研究专业指导。
综上,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作为沈阳市教育科研的一项品牌项目,已经成为一线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助推力量,在接下来的教育科研“十四五”规划中,我们也将再接再厉,保质争优的同时,注重科研成果的推广和转化,让小课题散发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