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华
江苏常州经济开发区幼儿园 213011
摘要:劳动是人们维持生存的基本手段,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是伟大而光荣的,爱劳动也是现代教育对每个幼儿提出的要求。但是从当前我国幼儿的发展情况来看,很多家庭都缺乏对幼儿劳动方面的教育,导致幼儿并没有很强烈的劳动意识。幼儿园教学中自然角的创设,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劳动的平台,通过对自然角的照顾,幼儿可以体验到劳动的乐趣,从而得到劳动意识的提升。
关键词:自然角创设;幼儿;劳动意识培养
引言
自然角是幼儿生活的一部分,不仅可以美化幼儿园的环境,让幼儿的学习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还可以给幼儿提供观察和劳动的机会。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幼儿的特点组织班级活动,给不同年级的幼儿安排合适的劳动,这样能够更好的保证自然角活动开展的效果。
一、自然角环境创设的原则
(一)环境的创设应当具备多样性
物质条件是幼儿观察的基础,教师可以结合幼儿的智力水平,操作能力等进行活动材料的投放,让幼儿可以自由的参与到活动中,像一些小实验拼图等等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或者教师也可以让幼儿去观察动物的饲养过程,植物的栽培过程以及种子的发芽过程等等,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器官,让幼儿能够在照顾植物观察动物的过程中了解到植物动物的生长规律,不仅如此,通过自然教活动的开展,也可以增强幼儿的责任心,提升幼儿的劳动意识[1]。
(二)自然角环境创设应当符合科学教育的目标
有效的自然角活动应当能够让幼儿通过学习获得一定的科学经验,让幼儿可以亲近自然去发现周围有趣的事物。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创设自然角环境时,应当尽可能的保证自然教活动的趣味性,可操作性。让幼儿能够去观察,触摸,探索例如,可以在自然角中放置一些新鲜的瓜果蔬菜,让幼儿了解这些瓜果蔬菜的外形特征,或者也可以将水果制作成水果娃娃或者是有趣的动物形状注意自然角材料的更换应当符合季节变化和科学教育的要求,这样才可以更好的保证教育的效果[2]。
(三)自然角的创设应当符合不同年龄幼儿发展的需要
幼儿时期是人一生中最关键的时期之一,是幼儿思维从具体过渡到抽象的过程,因此这一时期教师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3]。教师在创设自然角环境时,应当结合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来选择合适的材料,例如小班的幼儿年龄比较小,他们的动手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差,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比较容易观察认识的事物,像动物、花卉以及玩具等让小班幼儿观察;中大班的幼儿则可以安排他们种植一些容易养活的植物。或者给他们提供一些半成品原材料等,让幼儿去动手实践,以此来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
二、自然角活动过程中幼儿劳动意识的培养
(一)做好观察对象的选择
在传统的观念中,幼儿通常是通过校外观察大自然,自然角的创设让幼儿能够在幼儿园学习的过程中学到关于大自然的知识,教师也可以利用生动活泼的植物模型向幼儿传授有关大自然的内容。例如在学习认识春天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让幼儿去到自然角活动室,观察春天的变化。秋天,教师就可以带领幼儿在自然教活动室内观察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的样子这样一来,通过幼儿的亲身体验可以更好的提升教育效果,让大自然真正的成为教育幼儿的好素材。
(二)活动过程中指导幼儿观察,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学习,教师应当引导幼儿去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并探索问题,与此同时教师也应当鼓励幼儿去种植一些比较容易养活的植物,让幼儿可以系统地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并做好记录,这样幼儿可以从种植的过程中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劳动的乐趣,从而得到劳动意识的提升[4]。
(三)引导幼儿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幼儿园教学纲要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时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探索、交流分享。教师可以在自然角科学活动中引导幼儿通过绘画、符号等方式积累自己的发现,并鼓励幼儿主动向小组成员分享自己的感受,大胆地说出自己发现的结论,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很好地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此同时也可以加深幼儿的学习印象,让幼儿可以通过这一过程体会到收获劳动成果的喜悦。
结束语
总而言之,幼儿自然角虽然是为幼儿创设的,但是对于教师和家长来说自然角也是一个很好地拉近与幼儿距离的场所,家长和教师可以协助幼儿种植植物以及养殖一些小动物。通过自然角科学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幼儿更加真切地了解大自然,让幼儿可以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以及收获劳动成果的喜悦,与此同时通过参与自然角活动也可以帮助幼儿养成热爱劳动、关心他人的好习惯,这对于幼儿之后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曾梅芬. 提高幼儿园自然角创设的有效性[J]. 黑河学刊, 2012(10):154-156.
[2] 季爱华. 浅谈幼儿教室中"自然角"的创设与作用[J]. 吉林教育, 2010, 000(004):P.69-69.
[3] 许喆. 大自然的浓缩——浅谈幼儿园自然角的创设与管理[J]. 考试周刊, 2016(67):194-194.
[4] 林萍, 张邵园. 幼儿自然角的创设与劳动意识的培养[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9, 021(006):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