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生态课堂”中“做几何”----“平移和旋转”教学案例与反思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月7期   作者:丁化勇
[导读] 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丁化勇
        马鞍山市雨山实验学校  243000
                        
        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构建以学生为本,崇尚自主,互为互动,持续发展的“生态课堂”呼之欲出,如何为学生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使学生从被动学习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真正发挥其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精神,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现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平移和旋转”一课为例,阐析实践与反思。
        一、案例描述:
        片段一:情境的创设
        [为创设生动有趣,民主和谐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兴趣高涨,欲望强烈的状态下自主学习,探索发现。我是以两个游戏活动开始这一节课]
        游戏一:教师选几名同学生上台表演,要求学生听老师口令,按口令的要求去做。并请其他同学做评委,看谁表演的最棒
        师报口令:向前3步走→返回→向右2步走→返回……引导全班学生评议刚才几位同学完成情况。
        生:我觉得某某同学表演的不好,因为老师的口令要求向前3步走,他只走了2步。(感知平移的距离)
        生:我觉得某某同学表演的不好,因为老师的口令要求向右2步走时,她差点向左走了。(感知平移的方向)
        生:我觉得某某同学表演的不好,虽然他走的方向和步数都是对的,但他走动时总是东张西望,返回时,还转过身返回。(感知平移时物体或图形本身方向不变)
        (以“游戏活动”的方式开始新课,既避免了新课伊始的突兀,又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通过让学生之间互相评议的方式,巧妙地用学生自己的回答代替了教师的说教,让学生意识到并初步感知平移的二要素:方向和距离,以及平移时自身方向不能改变这一重要特性)。
        游戏二:师请刚才几位同学围着教师,听口令转圈走,引导全班同学观看,讨论比较:想一想做这个游戏时与上个游戏有什么不同?
        生:上个游戏同学们是直直地移动,这个游戏同学们始终围着老师转圈走。(感知物体旋转运动时是圆周运动)
        生:上个游戏每个同学始终面向一个方向移动,这个游戏同学们在转圈时面朝的方向不断在变。(感知物体旋转时自身方向不断改变。)
        (让学生在游戏中初步体验“旋转”;在同第
        一游戏比较中,感知“平移与旋转”的不同特征。学生在生动真实的游戏场景中初步构建起“平移和旋转”的几何表象。)
        片段二:新知的揭示
        [在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后,以生活中常见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缆车穿行,升降梯运行,直升飞机飞行,风车转动……]
        引导学生先用手势比划每个运动现象,再让学生将这些运动现象分类,先小组内讨论交流:分几类,为什么这样分类。再全班交流。
        生:分三类,第一类:国旗和升降梯,它们在上下移动;第二类:缆车和窗户,它们在左右移动;第三类:直升飞机螺旋浆和风车的风叶,它们在旋转。
        生:分两类,第一类:国旗、升降梯、缆车、窗户,它们就像第一个游戏中的同学们一样都是在移动,虽然它们移动的方向不同,但都是始终面朝着一个方向直直的在移动(感牾平**移的方向可以是水平方向,也可以是竖直方向);第二类:直升飞机螺旋浆,风车的风叶,它们是在旋转。
        师先肯定前者,重点引导学生对后者达成共识,并启发学生分别为这两类物体的运动现象取个名称。
        生:第一类运动现象可以叫物体的移动,第二类运动现象可以叫物体的转动。
        生:第一类运动现象可以叫物体的直移,第二类运动现象可以叫物体的旋转。
        生:第一类运动现象可以叫物体的平移,第二类运动现象可以叫物体的旋转。
        师点拨揭题:“平移和旋转”。再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还有哪些平移和旋转现象,互相交流。
        (建构主义认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兴趣,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通过引导学生给几种生活实例分类,取名,寻找身边平移和旋转现象,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并理解“平移和旋转”,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片段三、难点的突破
        [在学生认识并理解“平移和旋转”基础上,针对本课难点:平移的距离,我设计一组操作活动来肢解突破。]
操作一,引导学生在围棋谱上平移棋子:师报口令,
先请一同学演示,再全班操作,口令:向上平移1格
→返回→向右平移4格→返回→先向左平移3格,再
向下平移5格……(平移“点”)
        
操作二,平移小棒:口令:向上平移1格→返回→向下平移5格→返回→向右平移1格→返回→向左平移3格→返回→先向下平移3格,再向右平移2格……(平移“线段”)

        操作三,平移长方形卡片:让学生报口令:向下平移1格→返回→向上平移4格→返回→向左平移1格→返回→向右平移3格……(平移“面”)
        
        操作四,平移小房子:先让学生猜想小房子平移了几格,学生意见不一,有猜平移2格的;有猜平移5格的;有猜平移8格的。再让学生操作平移来验证。
          
                向    平移    格

        小组讨论交流正确判断“平移距离”的策略。
        生:找到一个点,比如房顶那一点,数一数这个点平移了几格。
        生:还可以找到一条线段,比如房底那一条线段,数一数这条线段平移了几格。
        (《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针对本课难点“平移距离”,如何让学生正确认识平移的距离,我设计由易到难的操作活动,将这一难点分层化解:引导学生操作点的平移,再到线段的平移,最后到图形的平移。,同时,巧妙利用学生猜测小房子平移距离时的矛盾冲突,并通过操作实验来验证,渐而激发学生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每一名学生都积极参与了操作探究活动,每一名学生都得到了不同发展。)
        片段四:思维的拓展
        [在课的结尾,我再次设计了两个操作游戏:平移魔方块;有趣的拼盘和魔方。拓展学生思维的同时,培育学生的数学兴趣]
        游戏一,平移魔方块:同桌之间互相协作玩游戏,一个报口令,另一个在方格纸上平移魔方块。
        (由平移点→平移线→平移面→平移体,这一层次性操作,在巩固和拓展的同时,也是对学生立体思维的有序渗透训练。)
        游戏二,有趣的拼盘和魔方:互相介绍拼盘和魔方的玩法,并用今天学的知识说一说,你是怎么把拼盘和魔方上杂乱的图案变成了一幅完整而美丽的图案。
        生:我把拼盘上的每个小图案一次次平移后拼成了一幅可爱的熊猫图。
        生:我把魔方上的每组小木块一次次旋转后拼成了一张小朋友的脸。……
        (拼盘和魔方是学生非常熟悉和喜爱的玩具,他们在玩的同时,也强化了“平移和旋转”的应用,意犹未尽的结束了一节课,增强了学习数学兴趣)
        二、案例反思
        “平移和旋转”对低学生来说,的确是具有挑战性的一课。如何营设一种“自主,互动,合作,和谐而愉快的生态课堂情境”,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经历知识的自我建构过程,就成为本课教学成败与否的关键。
        1. 构建“活动”的课堂,让学生在活动操作中体验数学。
        “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的最初方式。《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学生独立、自主的原初的社会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戏、同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自身体验,仅仅是看书、听讲是无法透析的,是难以学会的。因此,本节课我以“活动”为载体,组织学生经历一个又一个有价值活动:新课伊始时的游戏活动、新知揭示时的分类探究活动、难点突破时的操作活动、最后结尾时的游戏活动,都是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来体验和感悟。学生手、脑、眼、口等多种器官直接参与了学习活动,不仅解决了数学知识高度抽象性与儿童思维发展具体形象的矛盾,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学习的主人。
        2. 构建“生活”的课堂,让学生在学习发现中感悟数学。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这就要求教师创造性地利用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生活背景出发,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新知揭示时,由日常生活常见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引导学生对这些现象辨析和研究,寻找自己身边各种平移和旋转的现象。难点突破时,通过让学生操作生活和学习中熟悉的棋子、小棒、卡片、小房子的平移,引导学生由点的平移→线段的平移→图形的平移,将难点分层化解。在这些学习活动中,不仅强化了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加深了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感悟,同时也让他们深切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