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引导学生数学课上爱提问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月7期   作者:骆乐
[导读] 在寒假,我认真拜读了由莎娜·皮普斯撰写的《深度教学》
        骆乐
        河源市第二中学小学部   517000
        在寒假,我认真拜读了由莎娜·皮普斯撰写的《深度教学》。一开始看到这本书的封面,我就深深的被它吸引了——运用苏格拉底式提问法有效开展备课设计和课堂教学。苏格拉底是雅典时期的著名哲学家,他建构的“苏格拉底提问法”,也称之为“产婆术”相信不少刚接触教师行业的人多少都听说过,即他通过追根究底的提问方式,让学生发现自己思维里面的漏洞,锻炼学生思维。现在我们就结合苏格拉德的提问法和本书作者的一些观点,来简单谈论一下如何用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我认为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去点燃学生渴望知识的火花,让学生求知的愿望变成一种追求,从而激发学生用更多的时间去读书。”现新课程标准也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而本书的作者也说过:“我们之所以设计教学是为了引发学生提问而不仅是取得好成绩,是为了激起好奇心而不是考试,是为了激发创新而不是倡导服从。”这与我们国家所倡导的教学也是一致的。
        传统的教学就是老师讲,学生听、答,这种教学方法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引导和鼓励学生多向老师提问,这样才能解开他们心中的疑惑,才能真正的学好他们所学的知识。
        那要怎样做才能让孩子敢在课堂上提问、愿意在课堂上提问呢?首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的观念要改变。教师不要害怕学生问一些出其不意的问题难住自己。

对于有问题敢于提问的学生,教师要适当引导,并给予其鼓励,让学生慢慢养成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举个例子,在数学课上,经常会出现一些情景图,让学生看图提数学问题的。之前在学习倍数的时候(二年级,还没有学有余数的除法),有这样一副情景图:一个月的天气情况,晴天有12天,雨天有5天,阴天有4天,让学生提一个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刚学完倍数孩子们都能提出倍数的数学问题,但是这道题的数据,如果选晴天和雨天,12÷5,学生是不会算得数的,如果老师会很刻薄的说:“你怎么这样子提问的,你都不会观察数据的吗?”这样子可能会让学生感到难堪,会挫伤学生对问题的探究热情,甚至以后他都不想再上课举手了。如果教师换过一种方式,跟学生说:“你提的这个问题真好,但是我们列式后发现呢,这个算式我们并不会计算对不对?我们把这个问题放进我们的问题箱,等我们能解决它了再拿出来好不好?”首先肯定了这位学生的思考,然后告诉他这个问题我们以后可以解决它。这样不仅回答了学生的问题,也调动了这位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激发了其他同学探究数学的兴趣。
        其次,我们还要抓住机会引导学生质问。教师除了要对敢于提问的学生进行鼓励之外,还应该根据课堂中出现的意外情况、抓住机会引导学生质问老师。例如再课堂中,解决应用题:花园里有17朵小花,小朋友们采完后,还剩8朵。问:采了多少朵花?老师不小心把算式写成了17-9=8,一旦发现自己写错后不要立即向学生发出声明这个是错的,而应该鼓励学生观察看看有没有疑问,让学生大胆的把自己的想法提出来,质疑老师。老师不是圣人,偶尔肯定会有出错的时候,利用这点不经意的错误培养学生的质问能力,这样子做不仅仅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同时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创设出愉悦的学习环境,要舍得花时间去培养、去引导学生敢问、善问。只有让学生靠自己的能力自觉地去学去思考,我们的学生才会形成一定的生存能力,才会成为一个健全的人,我们的民族,才会有不竭的新动力,才会永远傲立于世界。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