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起点 后续生长—基于核心素养,探究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月7期   作者:曾国妤
[导读]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发现问题
        曾国妤
        河源市第二中学(小学部)  517000
        摘要:纵观人类发展历史,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中发展进步的。问题意识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基本方法”。强化“问题意识”,鼓励孩子“敢问”、鼓励学生“会问”是造就创新人才的一个关键。我国已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纳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内容之一。
        关键词:问题意识 ;教育;核心素养
翻开我国的教育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就已经意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其中《论语·公冶长》提出:“ 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强调问题意识的重要性,问一次没达到目的,那么还可以接着问。其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可见探讨问题意识已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
一、学生问题意识的当代现状
        在我国,学生的问题意识仍比较薄弱,善于质疑问难的学生太少,缺乏自信,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上课时能独立主动提出问题的潜在意识,远比不上解决问题的意识强。
其中学生问题意识薄弱主要有两点表现:
(一)被动学习,不愿意主动提出问题
        好奇心人皆有之,学生同样也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是有些学生的问题意识往往没有表现出来。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不愿思考。
(二)思维固化,不善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不善于思考,思维惰性大,最终难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二、具有探究价值问题的特点
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具有探究价值。我认为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探究价值的数学问题有这样两个特征:
(一)从生产生活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学生是否乐于对某个问题的探究,将直接影响探究活动的开展。一般来说,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学习中有疑问的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赋予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开放性问题可以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增强学生的探究信心,确保探究活动深入而持久地开展。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措施
(一)热情鼓励,使学生有“疑”敢“问”
        教师创设愉快、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才能使学生敢于提问。教师应把微笑带进课堂,以可亲的教态,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评价,多表扬、多引导,使学生感觉到有成就感。要正确对待学生提出问题的态度,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可能是无价值的,或是与活动无关的甚至是“不合理”的,教师都要予以肯定,保护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尤其对学困生,只要他们能提问题,就要给予表扬。

在教学“18.9÷6”的估算时,有个学生把18.9估成20,6估成5,其他学生都对他持否定态度。这时,教师应立即肯定学生上课积极回答问题的勇气、表扬鼓励他,并询问其想法,进而引导学生说出更优的估算方法。
(二)设计合理情境,使学生有“疑”想“问”
        学生的学习是基于情境的。围绕着情境,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围绕目标、按照一定的结构精心设计。通过这个核心问题,教师不断追问,从而产生问题串,再由问题串指向数学知识、方法、思想等发生发展问题,从而引领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效地实现学习目标。
在教学“分数的认识”时, 我设计了一个“秋游分食物”的故事。桌面上有4块蛋糕和2瓶果汁,要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可得2块蛋糕和1瓶果汁。那只有1个苹果,怎么分了?学生的回答是一半,那一半可以怎样表示呢?进而引出分数。这时学生会想问,什么是分数?为什么要学分数?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三)指导提问技巧,使学生有“疑”善“问”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的应用”时,给出轴对称图形的一半,要求画出另一半。大部分学生都能自己总结出方法,先找出全部的对称点,然后按顺序连线。这时有学生质疑,为什么有些线按相同的方向连,但有些线是按反方向连呢?此时,冲突产生。这时有些同学善问,如何区分?可以改进方法吗?还有更好的方法吗?通过小组讨论,分享交流,他们探讨出,先找出两个对称点,连线并重复此操作,就能避免出现这种问题。
(四)激发兴趣,使学生有“疑”乐“问”
        在教学“商不变性质”时,我设计了一个“猴子分香蕉”的故事。唐僧把20根香蕉平均分给5 个猴子吃,悟空听后,很不高兴,唐僧问:“悟空,你为什么不高兴啊?”悟空说:“每个猴子分4根,太少了。能不能多分一些?”唐僧听后说:“可以,我给你们200根香蕉,平均分给50个猴子吃。”这时,老师引导学生问:“你们说,这次猴子分得的香蕉多了吗?为什么?”如此教学,巧妙地编制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让问题寓于其中,可使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需要学新知识的情感,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思考,才能常有探索,才能常有创新。强化“问题意识”,鼓励孩子“敢问”、鼓励学生“会问”是造就创新人才的一个关键。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提问,还要善于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参考文献:
[1]吴正宪,张丹.让儿童在问题中学数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7.8.1
[2]吴正宪,张秋爽,李惠玲.和吴正宪老师一起读数学新课标[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3]王天蓉.问题化学习[M].第二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4]吴正宪,王彦伟,韩玉娟.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