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改进职业教育出口评价的几点建议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月7期   作者:李保祥
[导读] 改进出口评价体现了职业教育能力本位的评价理念
        李保祥
        天长市工业学校,安徽省滁州市天长市

        摘要:改进出口评价体现了职业教育能力本位的评价理念,有利于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也能够增强“建制合法性”所树立的职业教育的公平性与权威性。当前职业教育评价存在诸多问题,如缺乏对职业教育评价内容的科学开发、职业教育不同层次和类型评价结果间缺乏衔接和转化机制、职业教育“德技并修”评价难以落地,其中不少与出口评价有关。因此,应重点开发系统科学的职业能力框架,提升职教高考作为评价方式的公平性和权威性,广泛建立校内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关键词: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出口评价;能力本位评价;职教高考

1.做好出口评价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保障
        1.1有利于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
        尽管中国的高考制度已历经多次改革,部分省市力图通过改变考试方式和内容,实现多元人才的选拔和降低考试的负面效果,然而实践层面的一些改革举措并未有效降低应试教育的影响。正是在严密的出口评价制度下,普通教育的人才培养各环节紧密衔接,课程标准、教学设计、考试纲要之间形成了严密的人才培养与质量检验闭环,构成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循环机制。
        不可否认,出口评价的确存在实践层面的缺陷,然而通过不同类型的考试、考察、测试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末端检查,本质上是希望能够形成一个人才培养的“内循环”机制,通过这一机制,人才培养的各主体能够发现问题,并不断完善课程、教学和其他环节,从而实现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的统一。因此,把好出口关的重点是建立以出口关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质量控制的内循环,发挥出口评价对人才培养的导向作用,从而确保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符合多元需求,并在动态机制中调整不同需求之间的关系。
        1.2体现了能力本位评价理念
        从职业能力发展的角度来看,能力本位评价符合职业教育人才成长和发展的特点。它在允许学生个性发展和自由探索的基础上,为学生的阶段性发展结果提供一种认证(如资格性认证、等级性认证);评价的主体以雇主为主,且评价的标准以雇主的实际需求为准。此外,这种评价还关注学生的关键与核心能力,能较好地反映学生在模拟的测试环境中的综合表现水平。
        由于能力本位评价是结果、目标式的评价,评价的内容是学生取得的学习成果,因此客观上要求学校必须做好人才培养的出口端管理,通过对学生在某一学习阶段形成的学习结果的评价,给出学生的量化学习成绩和质性描述。从学校实施育人的过程来看,能力本位评价也平衡了科学和效率之间的关系,使体现职业教育类型特点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得以可能。

2.出口评价改革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2.1缺乏对职业教育评价内容的科学开发
        出口评价主要是通过考试、测试、测评等方式,在一个学习阶段结束后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是一种关注最终表现的评价。因此,“考什么”成为影响出口评价信效度的关键。从国家层面来看,目前“分类考试”是职业教育评价的基本载体。各地实施分类考试的方式不一,大致按照“技能考试+文化素质”的方式安排考试内容。从学校层面来看,学校在课程标准、教学设计中频繁提到“多元评价”“过程性评价”,但缺乏对评价内容的分析和研究;一些期末考试简单以纸笔测试的方式考察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情况,然而这些理论知识是否真的是职业能力需要考察的核心技术知识,仍有待商榷。一些操作技能评价指标划分不科学,指标体系的描述缺乏可操作性,对操作过程的关键环节及操作要点把握不准确,从而降低了技能操作评价的效度。


        2.2不同层次和类型评价结果间缺乏衔接和转化机制
        我国现有人社部设计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教育部设计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这两种制度在证书内容、覆盖范围、更新机制、评价实施等各方面都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尤其是证书背后的职业能力开发与更新机制尚不成熟,无法支撑全国各行业的大规模标准化评价。而现有的中高职专业教学标准缺乏能力开发的思维与内容,难以扮演评价标准的角色。在缺乏统一评价标准和机制的前提下,不同层次和类型的职业教育分别以不同的标准开展评价工作,评价结果间的比较和转换效果差,无法形成内部相互衔接的评价体系,以及与行业企业对接的机制。这反映了支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制度基础仍不稳固。
        2.3职业教育“德技并修”评价难以落地
        “德技并修”中德的评价不是一个考的过程,也不是一个静态的结果性评价。它必然要依托对成果的综合性评价,是一个从学校到工作场所的连续性评价的过程,也是一个他人评价和自我反思相结合的过程。当前一些职业院校忽略道德评价,或者以简单的量化分数作为德育评价的做法显然不符合“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的基本理念,也不符合职业教育德育评价的基本原则和规律。

3.职业教育出口评价改革的路径
        3.1开发系统科学的职业能力框架
        建议在国家层面建立职业能力基础模块库,实现职业能力的动态更新、查询和下载。职业院校可在基础模块库的基础上选用适合本地需求的能力模块,或根据本地产业发展的特点,按照标准程序适当开发新的能力模块。在此基础上,教育部门可根据职业能力标准开发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对每条能力的知识、技能和素养要求进行分析,形成基于能力模块的学习模块,供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开发课程使用。通过这一设计,职前学历教育和职后培训之间在内容及其评价上形成了有效衔接,各部分评价的结果可相互借鉴和转换。职业院校教师的育人和评价实现了“有标可依”。
        3.2提升职教高考作为评价方式的公平性和权威性
        现有一些省市设计的职业教育分类考试评价制度主要采取“技能考试+文化素质”的组合式考试。在能力框架和技能测试方法、体系均尚不完善的情况下,采取技能考试对技术技能人才进行选拔具有一定的缺陷,如测试结果缺乏严谨性,不同学校考试结果缺乏可比性和公平性等。缺乏公平的评价机制,会严重伤害职教高考作为人才选拔机制的合法性,从而降低这一考试的权威性。因此,现阶段职教高考改革的方向是提升其公平性和权威性。对于技能考试应谨慎考虑其所占权重,探索更适合的技能考试内容、组织模式与成绩使用方式。
        3.3建立健全校内教学质量督导机制
        校内教学质量督导机制的建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充分发挥教研组的教研职能,让教研组把好人才培养质量“第一关”;教研组功能的发挥要依托专业带头人的责任意识和带头能力,将教研组视为专业建设的基本单元,强化对教研组的关注和考核。二是要建立教学质量抽查制度,包括课堂教学随堂听课、学生作业抽查、期末考试过程与结果抽查、教师教案抽查等。三是建立教学质量多方评议制度,让学生、教研组同行、院系领导、用人单位等参与教师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提升评价结果的代表性。四是建立与质量督导结果相匹配的激励和惩罚机制,对质量督导结果优秀的教师允许在职称评聘、绩效工资、项目申报等方面有优先权,对连续多年质量督导结果倒退,且不具有改进意识和行动的老师给予相关限制。

结 语:
        改革需要对过去已有的评价理念、评价方法、评价内容进行深度变革,做好增值评价的类型化设计、过程评价的系统化建构、综合评价的科学化实施、结果评价的高质量改进,重构符合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人才评价体系,就现阶段而言,改进职业教育结果评价,把好“出口关”是新时代职业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李政.新时代改进职业教育出口评价的几点建议[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21.
[2]柳博.选择性:高考制度改革的机遇与挑战[J].教育研究,2016,37(6):72-8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