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市场经济逐渐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破坏以及环境污染的问题。尤其是河湖水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要求相关单位能够基于绿色环保的理念,深刻研究河湖水生态的修复技术,一方面改善水体环境,另一方面保障人们生活生产的用水安全,进而为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绿色基础。本文主要基于生态学的角度,探讨河湖水生态的修复技术等相关问题。
关键词:生态学;河湖水生态发展;生态修复技术
前言:随着绿色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如何能够又快又好地在短时间内对河湖水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改造,成为当前绿色工程首先要研究的内容。但是在进行实际生态修复的过程中,由于受气候水文因素及人为设施的限制,河湖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面积相对较小,而且还具有污染源复杂的特点,使得部分污染在长时间沉淀后发生转移,不仅威胁附近的生态多样性,同时也不利于保障附近人们的生命健康。
一、优化河湖水生态修复技术的意义
首先,能够减少污染物降解的途径。在河湖水生态修复的过程中,依托多样化的生态技术,例如在口岸附近设置硬质驳岸,可以防止土壤微生物发挥作用,减少其降解途径的同时也能够确保水体不会出现富营养化,造成大面积污染。
其次,能够防止雨水径流污染的增加。在一些地区,如果没有对当地的河湖水进行有效的治理,在强降雨天气,雨水径流就会增加水体污染。但是通过生态修复技术能够有效地截留初期的雨水径流,以此来达到防止污染的目的[1]。
二、水生态修复的基本概述和分类
(一)基本概述
水生态修复技术作为治理河湖工作的重点应用措施,一方面能够加强水生态系统的修复效率,同时还能够对一些湿地空间资源占用以及侵占河道的行为予以取缔,不久的将来,还可以通过一些退渔还湖以及退田、还湖还湿等措施,提高附近居民的水资源保护意识。同时,针对河湖本身来讲,拥有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系统,能够使其中的一些贝类、虾类、鱼类等浮游生物在干净的环境中生存,不仅可以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同时还能分解其中的污染物和微生物。基于此,将水生态修复技术应用于河湖治理的工作当中,不仅是一项技术升级举措,同时也是利用生物多样性来开展环境治理工作的有效措施。
(二)分类
首先是利用植被的作用来开展生态修复,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自然资源及植被的作用来发挥其自净功能,使水体达到干净的程度。一方面可以降低水体内的污染物含量,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污治污效果。具体工作是依赖河湖中的水生植物,借助它们本身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以及污染物吸附性等功能,并且可以在恶劣的水体环境中长期生存下去。但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水体生物还是其他普通类植物,能够忍受污染的程度都是有限的。一旦水生环境的污染物含量超标,水生植物也会出现大面积死亡的情况。基于此,在利用植物作用来开展生态修复的时候,要求技术人员能够事先针对河湖中的污染情况进行有效的区分,并充分考量植物自身的耐污染能力,事先进行实验或培育工作。当前,常见的方法包括建设氧化塘、生态浮岛以及生态浮床技术应用等,这些技术都主要以水生植物为生态工作治理的重点,以便于提高河湖水的自净能力。
其次是微生物净水技术的应用。该技术针对河湖水体生态环境中所存在的微生物对其进行动态化的修复,一般的方法是向水体环境中添加一定的微生物促生剂,使水体内的微生物可以大量生长和繁殖,以此来确保其有效生存的目的。但是在投入之前需要进行预先的实验室培育和筛选等工作,同时还可以利用生物膜技术来有效地提升微生物的污染物降解功能,以便于为水体中的生物提供更为良好的生存条件,增强微生物和其他生物的生存能力,便于进一步优化河湖水的治理工作。
最后是人工湿地净化技术的应用,该技术主要是依托化学、物理以及生物等方式来对水生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和有效调节,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因为湿地生态系统本身结构复杂,而且治理起来难度较大,甚至在一些特殊的地域湿地生态系统,表现为与地面有一定距离的洼地,由填料和基本土壤构成,与河床甚至留有一定的空隙。因此在进行湿地治理的时候需要确保在河湖床底的表面种植一定量的植物,一方面提高植物的成活率,保障该地区有一定的观赏性;另一方面使这些植物本身自带的净化功能可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从而修复河湖水中的污染问题。
除此之外,利用该技术还可以确保水生环境当中生物的多样性,并起到良好的调节温湿度的作用。以云南省普洱五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在进行水环境治理的时候,依托水生态修复技术,使永久性湖泊、人工库塘以及水区森林能在当地得以建设,并取得良好的生态修复效果和成绩[2]。
三、基于生态学角度分析河湖水生态修复技术应用的要点
(一)追本溯源生物多样性,并进行污染源系统调查
因为由于地域的不同,再加上自然条件的限制,各地区河湖水在进行生物治理的时候,尤其是对已经受到大面积污染的河湖进行修复的过程中,要求技术人员能够充分考虑到当地植物种类的合理性以及多样性,选择合适的生物且较容易生存的生物,对河湖水的生态环境进行综合化的修复。例如,可以依照当地土质水体污染情况以及自然条件因素来综合考量,选择不同类型的植物,在培育的时候还应该结合河道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的配置,一方面提升植物的生态修复能力,另一方面为净化附近的水生环境和保障生物多样性提供可靠的基础。除此之外,还要求技术员能够充分利用生态系统当中的自然法则来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生物群落,以此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先对已经受到严重污染的河湖水体中的微生物进行有效的实验分析,一旦水体中含有大量的鱼虾等,要为其预留一定的生存空间,并基于食物链的关系体系使水体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能够可靠地联系起来,进而建立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实现有效的修复目标。
(二)构建多元化的河流模式,控制截污技术整合
在对河湖进行之类的过程当中,依托水生态修复技术,能够帮助河流恢复原有的自然状态,并使其横纵向出现必要的关联。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减少对附近生态系统的破坏,而且还能够降低由于化学、物理技术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二次污染现象。因为河流横向的关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使河流的蜿蜒性更强,变得多变和曲折;而纵向的河流则能够改善原有河湖水槽复核断面的现状。例如在河湖、湖岸的区域设置一定的保护措施,促进截污技术的有效整合以此来确保附近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3]。
(三)建立有效的治理交互和监督平台和技术水务平台
对于当前需要管理和治理的众多河湖,要求相关单位能够建立统一的信息化交互平台、监督平台和水务平台,保障各地区在开展治理工作的时候能够及时将信息上传到有关单位,然后通过综合分析、预先实验来指挥治理工作的有效实行。与此同时,还应该基于地理信息定位系统来建立多样化的河库渠管理模式,加强对河湖水域环境的动态监督,使水质监测、涉河工程等能够实现信息的动态化和技术的高端化。除此之外,为了可以保障治理效果,还应该建立相应的信息监督平台,无论是水环境监测的数据,还是后续治理的成效,都应该布局合理,统一监督。在完善相应监管网络的同时,由相关治理单位统一发放水质监测标准,并对各类工程和治理措施进行综合化评价,以便于保障我国河湖治理工作中水生态修复技术的有效应用。
(四)发挥舆论的价值和功能,完善预警机制
相关治理单位可以通过精心的组织、策划,利用电视媒体以及网络客户端等宣传传播手段,对当前生态修复技术在河湖水治理工作中的应用结果、应用现状进行公示,并通过宣传绿色环保的理念向普通群众展示做好水资源保护工作的重要性。除此之外,还需要建立信息发布平台向社会公示河湖水治理主要的负责机构、监督电话、管护目标等,以便于开拓全民监督的局面。
四、结束语
基于生态学角度,有效应用河湖水生态的修复技术,不仅能够优化河湖水生态质量,同时也贯彻落实了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基于此,在实际进行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应该合进行系统配置,并构建多元化的治理模式。与此同时,要对相应的技术标准进行预先的实验,提高河湖水生态修复技术应用效率的同时,为优化我国生态环境系统奠定可靠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晨光,赵英东,张哲.生态修复技术在界河流域治理中的应用[J].山东水利,2021(03):44-45.
[2]陈敏,王静,李晨华.河湖水生态修复技术探析[J].广东化工,2020,47(04):152-153.
[3]蔡杭安,洪丽清,虞俊欢,刘轶鋆.硬质驳岸河湖水生态修复技术探索[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8,36(03):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