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丽君
临海市台州学院附属中学 浙江省临海市 317000
摘要: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一直来都是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教学任务,而语言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本文从多读、多说、多看、多写四方面详细阐述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积累语言的具体操作,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文能力;语言认识能力;语言积累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一直来都是重要的教学任务。语文能力包括语言认识能力和语言审美能力,其中语言认识能力是基础,它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的课程教学中无论是组句或者是写词写诗它都存在一定的规律。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语言这种“米”,不管老师多能耐,学生也无法做出可口的饭菜,能不能听明白别人说的话,能不能在阅读中理解文章的意思,也都是需要自身的语言储备作为基础。当学生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是没有办法去提高写作的高分的,这可以看出来平时的语言积累多么重要,所以需要我们重视语言的积累,那我们应该怎么科学的记忆的积累语言呢?
一、提倡多读,在诵读中积累语言
曾经一位优秀的教育家告诉了我如何将学到的变成自己的知识,这需要实践去将我们在日常积累的语言,这远比去学习语言里面的规则有效,比如我们可以动手去抄写合作模仿,开口去朗读,并且将这些行为融入日常生活中。因此,我们在阅读别人文章时,要仔细琢磨文章里的语言特色和写作手法等方面,选取有特色的内容进行学习,然后再根据自己的体验运用到说与写的活动中去,最后写出自己的作品来。
现在语文教学提倡语感教学,在语感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做的是抓朗读。学习是一个过程,我们对语言的感知也需要有一个过程,先是接触,再理解、记忆、感触、联想等等,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活动。从列宁那里我学到了,人想要实践,这需要人们重复百次甚至千次,这样子才能把这个行为刻画在人的大脑皮层上,形成人语言逻辑的一部分。当然语感的培养道理也是如此,只有做到百次千次的重复训练,才能呈现出有自己韵味的语句和表现形式,从而有藏在大脑里面的语句群。这样当我们听到或者接受有关联的信息时,大脑自动将语句群调出来。这样子可以提高我们的语感,有利于我们写作和理解文章。当然了,想要这样子的效果还需要学生有丰富的词汇量,且能掌握文字的规律和情味等。
那么如何强化语言呢?主要是让学生多读,读多了,语言感觉就自然而然形成。这可以用老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所以课堂上应让学生多读。读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朗读、默读、泛读、跳读、背诵等等。首先是朗读,朗读是最常用的方法。方式多种多样,比如老师带领式范读、学生自己朗诵、选择个别个体读、全班同学一起读等。老师的范读胜于简单的讲解,因为老师的范读能够快速把学生带入阅读文本。而学生自己通过各种朗读,更能够直接与文本对话,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如果平时不加强朗读,那么当需要朗读的时候就会读得不流畅,结结巴巴含糊不清。那么如果需要口头表达的话那就更是语无伦次、不知所云啦。所以说朗读有助于我们语言的积累和表达。其次也可以让学生对文章进行默读,默读就是把文章里的文字转化为自己的口头语言。默读可以边读边思考,这样更有利于对文本内容的感知 、理解、鉴赏和吸收。但在默读环节上,老师要合理安排学生默读的时间,并要进行适当的方法指导和相应的检查,使学生默读方法行之有效。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背诵。背诵是最传统一种阅读教学方法。它是在学生默读和朗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行记忆。在阅读过的内容里进行有效的积累,特别是精彩片段、优美的诗文,都有利于学生写作时的借鉴和运用。所以说要提倡各种形式的阅读,在阅读中感受语言不仅丰富学生的知识,也是指引学生进入审美感知领域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例如教学生学老舍《济南的冬天》这一课时,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背诵等形式。这样子可以将老舍笔下的被阳光笼罩的温暖山城带学生领略,或者是用心感受另外不一样的济南风光,脑子形成一幅幅油墨山水画。文章里面还采用镜头的拉进,美丽的特写的多重手法,将那美丽的山水活灵活现的呈现出来,直接让学生们感受到了作者老舍对济南的热爱。当进行各种形式的阅读之后,学生多课文的理解加深了,从文中积累的语言也多了,那么到运用的时候就会更加得心应手。
二、提倡多说,在表达中积累语言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各种形式的阅读是把别人文章里的一些内容搜索提炼出来加以保存,充分使用就是一种表达。叶圣陶先生说:“听,也是读,是用耳朵读;说,也是写,是用嘴写。”多说,能使我们经常注意词语的积累,语言的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以及应注意语法的结构。经常练,就会使语言运转自如,使心中的死“知识”活起来,能够合理巧妙的运用。所以平时应指导学生多说,用普通话说,说一句话或一个片段都可。课前可以留三分钟让学生练说,可采用集体说,也可采用个别说。可以让他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也可以给个题目或挂幅画加以限制。课堂上尽量留时间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地,这样既可以加深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总之,多说之后,不仅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而且语意也会很准确。因为想表达更流畅完美,也就会使他们自觉搜索语言,组织语言,交流语言。同时也无形之中增加了语言的积累,增加了语言的表达效果。因此,多说、能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
三、提倡多看,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确实如此,学生在广泛阅读后,就会或多或少地学习到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的精髓,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写作的素材。阅读面广了,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更活跃了,作文素材也多了,再也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了。
1.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常常听到学生作文时的哀叹声,常常看到他们举笔难下的情景。所谓“书到用是方恨少”的心情真是苦不堪言。语言的积累不仅仅在于课内的学习,课外阅读也是落实语文积累的重要因素。因此,学生除了要学好课本上的知识,也需要接触大量的课外读物,特别是那些古今中外的优秀名著,还有难度适宜、体裁多样、内容健康的课外读物。多阅读对提高阅读能力会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课外大量阅读,在阅读中反复印证扩大充实,才能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接受各类知识。因此,在中学阶段老师应有计划地制定课外阅读方案,并指点学生做好课外阅读。
2.指导学生挑选阅读
学生是喜欢看课外书的,尽管有考试的压力,尽管老师不让看,家长反对,学生还是偷着看,见缝插针地看,甚至课堂上也看。但是学生阅读的盲目性、随意性太大了,往往是社会上风行什么就看什么。可是流行的称之为书的并不都是真善美的。然而中学生的阅历不深,还比较缺乏对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辨别力,比较缺乏对形形色色的腐朽思想的抵制力,易受影响,甚至沉湎于其间难以自拔。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好书可以拔高一个人的精神层次,低级读物可以毁坏一个人的道德情操,这是不可不慎重对待的大事。所以,作为老师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应把课外阅读纳入正常的教育渠道。让他们在好书的博览中积累语言,让他们荡起课内外知识的双桨,在语文学习中破浪前进。
四、提倡多写,在写作中积累语言
语言积累是一个过程,经过了理解、感悟、鉴赏、记忆的复杂过程后需要运用进行落实活化。所以强化积累,训练是关键。在日常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写作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去做了动了,思考了,才能将写作学会。而且写作的思考可以使脑子的信息被调动出来,这也能做到知识的巩固。所以由此知道,最高层次的积累语言就是通过写作。
1.适当加大写作力度
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中,重阅读,轻作文的现象存在普遍,老师对写作教学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重批语不重修改,作文讲评很随意。只有到了初三时候,才进行审题立意等强化训练。但是却不了解,学生所写下来的文章,语言空洞,且平平无奇毫无特色。因此上面说说的训练,压根不能使学生写作有突飞猛进的进步,只会使学生脑子想法更加呆板,不知变通,无法用语言将想要表达的东西表达出来。学生的写作水平提不高,甚至可能比以前还差并非危言耸听,情况确实存在。所以说要改变这样的局面,平时加大写作力度是最佳的方法。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指点学生多写日记,多写随笔。把自己想表达的内容随时记下来,把自己平时读到的或看到的或想到的随时记录下来。
2.多种写作方法并用
大家从日常的学习中明白,理科的科目需要刷题,每天都要写题,那为什么作文不能采取这样子的学习方法呢?只要我们能合理的安排好,一步一步来,先从简单开始,然后再尝试困难的,重要的复发练习,这样子肯定能使学生能写出一篇好文章。不过,强调多写并不是一味的加重负担。老师可以从精批细改中走出来,学生也未必天天写长篇大文章,可以多种形式地进行,比如可以是口头作文的形式,也可以是书面作文的形式,可以只写一个片段,也可以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可以自由命题作文,也可以与统一命题要求作文。
3.批改方式不拘一格
写作完成之后,可以老师批改,可以学生互相批改,方法多样,不拘一格。其实这样子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能在不断利用语言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钱积累语言,因此来使自己的语言得到丰富。老师要根据学情的需要大胆尝试新的作文批改方法,去掉一些无关紧要的讲析,减少无足轻重的练习,平时多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积累习惯的作文批改方式。
由上文的描写得出,多读文章,多看文章,多写文章可以使自己的语言积累增强,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米”源就能滚滚而来,学生就能拿到学好语文的“金钥匙”,语文教学中语文能力培养的许多问题也就能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马雪蕊.语言积累是语文能力提高的基础[J].散文百家,2016(4).
[2]范爱菊.谈谈语文教学中的读与写[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6).
[3]黑马,南乡子.润物细无声[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01.
作者简介:冯丽君(1970年11月—),女,汉族,浙江临海,中级教师,大学本科,临海市台州学院附属中学,研究方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写作问题研究。浙江省临海市,邮编:31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