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久卓玛
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东辉中学
摘要:数学是一门抽象性比较强的学科,各部分数学知识之间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在复习课当中,教师要充分考虑这些知识之间的逻辑性,使用创新型的教学工具来提高教学效率。思维导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更为形象化的方式展示出来,帮助学生理清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归纳总结法,总结了思维导图在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中的应用意义,并在这个基础上探究了巧用思维导图教学提升初中数学复习课效率的途径,希望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数学;复习课效率;提升路径
一、思维导图在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在数学复习课当中,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对相关知识进行理解与思考,构建起完善的知识体系与结构。具体来说,思维导图的应用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可以为数学复习课教学的开展创造条件。复习课的特点是完成知识的整合,而这些内容比较复杂和繁多,如果没有按照一定规律来开展教学的话,容易出现遗漏或者重复性教学。而基于思维导图,教师可以将零散的知识规整在一起,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在这个基础上轻松掌握这些知识[1]。第二是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思维导图可以将片段式的知识整合在一起,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使学生更加全面地进行复习。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可以得到有效提升,能够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来解决数学问题,提高创新能力,并在这个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数学空间。
二、巧用思维导图教学提升初中数学复习课效率的途径
(一)构建知识网络、优化教学系统
在数学考试当中,题目所考察的并不是个别的知识点,而是多个知识点的综合利用情况。而在教学环节当中,教师所讲授的往往只是零散的知识点。只有通过复习课,学生才能将这些零散的知识联系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思维导图,可以将这一知识网络以具体化的形式呈现出来,便于学生的理解,实现教学系统的优化。在该知识体系当中,各个部分的知识展现出了较强的结构性,学生在复习某一部分知识的同时可以自动地联系其他的知识,在理清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形成更为具体的认知条理。
比如在对“相似三角形”这一部分知识进行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判定条件、判断方法等知识作为元素构建思维导图,并在这个基础上加入“与全等三角形的对比”这一分支,引导学生在复习这部分知识的同时对之前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并在这个基础上对相似三角形形成更为深刻的理解,完善关于三角形的知识结构。
(二)加深知识印象、巩固数学知识
数学复习课的主要目标就是对过去已经学过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与巩固。但是很多学生对复习课不够重视,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需要复习的知识,没有必要进行二次学习。而通过思维导图,可以使复习的过程变得更为生动有趣,不仅能够使学生在脑海当中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网络,同时还可以帮助他们掌握自主思考的逻辑,更好地体现复习的价值。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复习课上的听课记录和笔记转化成为思维导图,并在其中标记自己的薄弱之处便于今后再次巩固。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完成杂乱知识点的梳理、加深对知识的印象,避免陷入到死记硬背的学习误区当中。比如在复习《相交线与平行线》这单元知识的时候,学生可以总结重点和难点,制作思维导图,并结合自身的情况标记需要注意的问题,实现对知识的进一步巩固。
(三)转换复习策略、强化学习效果
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在复习课当中,学生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进行针对性的复习,而不是按照教师的要求按部就班地复习,这样才能保障复习的效果[2]。在过去的数学复习课,教师会要求学生按照要求和既定的流程进行复习,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缺乏自主思考,创造力得不到发展。而通过思维导图可以转换这一复习策略,更好地适应新课标的要求,促进认知效果的深化。比如在复习《二次根式》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复习的基本框架,在这个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复习,完成思维导图的制作。学生认为二次根式的乘除运算难度比较大的话,可以将此作为思维导图的重点;如果在加减运算当中经常出错的话,也可以将这部分知识作为思维导图的重点。
结语
总的来说,思维导图的特点是可以将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展示出来,在数学复习课当中具有明显的应用优势,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重难点,完成查漏补缺的工作。在数学复习课中,教师要基于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巩固数学知识,并基于此实现复习策略的转化,为复习效率的提升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咸静华.有效利用复习课整合学生的知识碎片——初中数学《一次函数复习课——求面积》有感[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5):67-68.
[2]张美旋.“设计教学法”在初中数学复习课中应用的有效性探微——以几何课《平行四边形》的模块复习为例[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8,30(03):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