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娇
重庆市江津区几江实验小学校 重庆 402260
【摘要】量感指的是对物体的感觉,其对学生学习相关数学知识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培养学生量感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对提学生数学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小学生量感培养受生活中的“量感”感知浅表化、教学中的“量感”体验不持续以及评价中“量感”发展有待完善等因素影响。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的培养,教师应结合生活事物,形成“量”的感知;开展测量活动,丰富“量”的体验。
【关键词】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策略
量感指学生触觉、视觉等感官直接的感觉事物,人们通过体验或观察评估事物大小、厚重以及多少等,是感性认识[1]。小学数学学科的学习中,量感指的是重量、时间、长度等比较感性的认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当密切。但仍有不少教师容易忽略量感非标准化的特点,这就需要教师探索培养学生量感的有效途径,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
1 影响小学生量感培养的因素
1.1生活中的“量感”感知浅表化
虽然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一些基础的计量单位,如千克、斤、米等,购买体重、物品以及身高等活动,学生形象感知了基础的计量单位且形成一定的生活经验,但这种感知却却是比较片面且肤浅的,且学生没有深刻了解毫升、公顷、吨等单位,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理解方面的困难,且感知极为模糊,无法应用这些单位准确估测与比较,并不利于学生发展自身量感。
1.2教学中的“量感”体验不持续
以计量单位为例,教师在教学中教师应以现实为基础科学设计实践情境,使学生在测量活动中亲自体验物体长度,亲自体会物体长度、重量和大小,使学生获得更独特的感受。但要想在建立课堂上帮助学生建立量感需要学生体验和运用等,且逐步体验感知甚至内化,提升学生量感。学生在空间和时间影响下形成的量感经常存在被搁置的问题,若无法得到连续性体验,则对发展学生量感产生不利的影响[2]。
1.3评价中“量感”发展有待完善
课程标准明确了评估的内容,但量感是估测比较基础的内容,从某种程度来说要求不明确,且无量化的境地,且“量感”具有随机性和个体性,并不利于把握教学评价,这就造成师生“量感”和引导等存在一定的盲区,因此学习过程中存在过于重视掌握量感而不重视发展学生量感,对进一步提升学生量感产生不利影响,不利于提高学生提高自身数学学习能力。
2 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量感可从两个大的方面进行:
2.1结合生活事物,形成“量”的感知
2.1.1结合生活事物,形成“量”的表象
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量”与生活联系相当密切,由此可知培养学生量感与学生对生活的理解离不开。因此,教师建立事物表象时应合理利用学生的熟悉的事物,并在建立表象之前及时告知学生熟悉的内容与程度,以此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措施[3]。
以教学“分米、厘米、毫米”时,在课堂上除了给学生深刻体会支持感知单位并以具体实案例,使学生在学习中从身边事物真实感知身边事物。我让学生深处双手并告知学生指甲盖宽度接近1厘米,1枚硬币厚度接近1毫米,手掌长度接近1分米。我先是给学生建立了“量”的表象,之后要求学生以具体生活感知“量”,逐步增强学生量感。估测和比较在培养学生“量感”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学中绝大部分知识与量的估测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应提高对教学量估测的重视,使学生在接受针对性指导中逐步提高自身估测技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良好的量感。
2.1.2结合生活事物,丰富“量”的感受
教师除了可以在课堂上培养学生量感之外还可结合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且用于生活,“量”的自身在生活中应用比较常见[4]。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创新教学观念,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体会“量”这一抽象的概念。以教学“米和厘米”这部分内内容为例,我结合生活开展教学活动,先是提出问题:“同学们能说出生活中有哪些物体长度是1厘米的吗?”这时同学们提出很多,比如一颗瓜子的长度为一厘米,橡皮擦的厚度为一厘米等等,随后我让同学们测一测,学生在测量中形成了厘米的概念。
2.2开展测量活动,丰富“量”的体验
量感指的是学生对量的感觉,其是学生学习数学学科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更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量感并非一日之功,需要结合生活中的事物感知而成。生活中感知物体量是具有较大的随机性且比较模糊,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引导学生,使其在学习中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活量。为了改变这一目标,我带领学生开展了针对性的定量刻画的活动,使学生感知偏差逐步得到修正,培养学生良好的量感,这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5]。以教学“千克和克”这部分内容为例,为了强化学生感知千克和克这一概念,我结合了“比一比谁最准”的活动教学。在课堂上我准备了一台电子秤、一袋米,之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由小组长的一位成员负责抓米,另一位成员则负责计算,还有一位成员则负责比较差值,在多次游戏后学生逐步意识到计量单位之间的联系。这个过程中学生互相协作,逐步形成良好的合作能力,使其逐步从生活量感转变为数学量感。
教师培养学生量感时结合游戏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如此一来学生在实践中除了可以体会量的属性和量的变化之外还能强化对量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中及时评价学生的表现。
综上所述,数学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量感。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构筑表象是应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切入点,给学生设计更多可以帮助其培养量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产生更真实的体验,这是提高学生量感准确性的关键,如此才能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这对学生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冬菊. 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的培养策略[J]. 数学教学通讯, 2019(34):62-62.
[2]徐晶晶.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量感"[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9, 16(5):177.
[3]盛燕莹. 浅谈小学生数学量感的培养策略[J]. 基础教育参考, 2019(19):64-65.
[4]梁培斌. 浅谈培养小学生量感的有效策略[J]. 江苏教育研究, 2019, 409(13):60-63.
[5]丁正霞. 小学生数学"量感"培养策略初探[J]. 阅读, 2016(95):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