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锚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的应用——以人教版“大气的受热过程”为例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6期   作者:麦少娴
[导读] 随着地理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地理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更加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
        麦少娴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中山中学,广东惠州  516200
        摘要:随着地理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地理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更加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基于这些理念,如何提高地理教学质量,成为了教育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以“大气受热过程”为例,基于相关问题的教学模式,确立发展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以主要问题为抓手整合教学内容,构建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学习情境系统,学生能够在情境中去感受和体验问题。
        关键词:抛锚式教学、地理教学、教学模式
        抛锚式教学模式是深受西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以技术学为基础的重要教学范式。抛锚式教学也称为“基于问题的教学”或“实例式教学”[1][         [1]孙媛媛,张祥.抛锚定题 提高学生信息素养[J].名师在线,2020(11):15-16.]。抛锚式教学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从而构建的教学模式[2][         [2]胡时萍.抛锚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求知导刊,2019(41):70-71.]。抛锚式教学是基于情境认知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抛锚式主义理论以及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抛锚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需要,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互动,也就是合作学习,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学习,从而参与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提出目标和达成目标的全过程中。总的来说,抛锚式教学立足于日常生活,对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抛锚式教学的基本流程
        “抛锚式”教学基本流程大致包含六个环节 :一是引“锚”入境,把教学需要使用的“锚”融入到问题情境中,创设一个教学的主体线路,围绕着“锚”才能有待发现、待解决的问题,才能展开后续的学习和探究活动;二是适时抛“锚”,学生在融入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后,教师要迅速合理地引导学生发现隐藏情境中的“锚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三是自主探究,在这个环节上,需要学生从已有的知识推测未知的知识。教师需要加以引导,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通过查阅课本、相关教学材料等方法手段进行自主学习;四是合作攻坚,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参与,组织学生沟通、协作,产生的不同看法、观点会碰撞出“火花”,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建构,并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五是效果评价,注重学习过程性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的相结合,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与反馈,将问题解决情况视为学习效果最根本的价值考量抛锚式教学就是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评价教学效果时应以多元化的过程性评价为主;六是交流分享,引导学习小组尝试运用适当适当地方法手段,表达交流、分享研究“锚”问题的探究成果与心得体会。
二、抛锚式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技巧分析
        抛锚时,需要巧妙灵活,运用多变的教学技巧,合理的选择与运用问题的“锚点”,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合理利用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教师一定要掌握“抛锚”的技巧,巧妙地运用学生的认知冲突,把与学生日常生活思维认知相矛盾的现象作为问题的“锚点”抛出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保持探索问题的兴趣。其次是巧妙设置“锚陷阱”,让学生先得到一个错误的答案,然后再引导学生探究正确答案,获取知识。最后是巧抛问题引领的“锚点”,同时设置多个具有递进关系的问题,层层深入、步步引导,最终将锚点的问题落实到课堂教学目标上来。例如,“大气受热过程”教学中可设计这样的问题:“读图1,分析为什么一天中气温最高出现在14时而不是12时?”

通常,人们认为一天中12时的气温最高,而事实上一天中气温最高出现在14时。教师将这种认知上的冲突用问题的形式提出让学生思考,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问题的解决具有很强的挑战性。
        为了解决问题还需要设计如下问题串:
1.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何不同?为什么?
2.比较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差异,并说明它们之间的联系。
3.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产生了哪些自然现象?
4.阅读课本活动部分,分析说明月球与地球昼夜温度存在差异的原因。
5.为什么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自太阳,而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探究解决以上5个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提升认知水平。之后,让学生解答课堂最开始提出的最高气温出现时间的问题。回答的过程也是学生对本节内容整合与回顾的过程。
        在完成上述任务之后,教师可联系生活实例设计下列探究问题,让学生学会迁移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实现深度学习。
1.为什么人们可以用人造烟雾来防御霜冻?
2.为什么同一地区晴天昼夜温差比阴天大?
3.你能解释“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和“高处不胜寒”的科学道理吗?
4.青藏高原为什么成为我国太阳辐射能最丰富的地区?
        通过把知识转化为问题,将问题融合在情境之中。问题的设计围绕着学科基本概念和教学的重、难点,实行对课程内容的重组,让学生在体验问题情境中逐步形成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的能力。
三、结语
        抛锚式教学使学生体验真实的问题情境,围绕“锚”展开学习探究活动。教学要注重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重点强调学生独立探究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进行问题的探究尝试。教师要充分的尊重每一位学生,要意识到学生的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有着闪光点,做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