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路径探索——推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构建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6期   作者:陆茸
[导读]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推动大中小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和一以贯之坚定政治立场的重要课程,尤其是培养青年爱国主义情怀的主要途径。
        陆茸
        甘肃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730070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推动大中小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和一以贯之坚定政治立场的重要课程,尤其是培养青年爱国主义情怀的主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大中小学思政教育的核心要素是爱国主义教育,建立大中小学生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需要通过阶梯式的教育覆盖、分阶段的教育方式持续推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学生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手段,也是引领学生形成爱国主义思想的“风向标”,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体系中既是应对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时代的新要求,又能有效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改革。
        关键词:实践教学;爱国主义;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思想教育体系,尤其是意识形态引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增强广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强化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主要途径。近些年来,虽然我国对多元化、多维度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高度重视,但从整体实践情况来看,思政课实践教学依然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要想尽快扭转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被动局面,必须充分认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找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机平衡点,依靠强有力的改革措施,尤其要通过构建全方位、系统化的教学模式来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长效发展。
        一、新时代、新格局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提出新要求
        纵观中国教育史,政治理论学习是我们一以贯之强调的重点学习途径,思政实践在整个学习体系中的作用和存在感较弱,然而随着时代变迁,为适应思政教育新发展阶段,构建思政教育新格局,需要对思政课实践教育重新定位,运用新的理念、新的视角分析和理解思政课实践教学尤其的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一)强化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时代发展中“授业解惑”的重要手段。
        我国正处于国内、国际互相促进发展的新格局之下,时代在变化,推动多元化意识形态的浪潮对我国大中小学生思想产生冲击,在这样的大前提下,思政课必然需要从理论走向实践,加大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资源配置,增加学生直面社会、直面信息、直面时代进步、直面发展实际的机会和途径,通过真真切切的感受,“手把手、面对面、有感触“的社会实践,来答疑解惑、发现规律,来了解祖国强大、强化理想信念、树立爱国之志,提高学生在多元化思潮中辨别是非、认知社会的能力,从而掌握适应社会、推动社会的真正本领。我们要在原由课堂、书、教师的“三维式”教育中拓展更多的维度,通过增加社会实践、调查分析等新的教学手段,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让学生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责任人”,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强化,从根本上提高思政课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强化思政课实践教育是新时代、新格局下赋予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推动培养新时代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
        (二)实践教学改革是推动大中小学递进式提升创新素质的必由之路。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和深化”[1]。突出实践教学重要性是引导广大学生树牢学习主体意识的必由之路。在实践教学中,通过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强化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和实践责任意识,鼓励学生探索未知世界,从传统教学体系中的参与者转变为深度融入的主导者,从而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强化实践教育改革是推动广大学生建立创新思维的重要举措。通过持续加强实践教学的形式创新,螺旋式开发学生创新意识,鼓励学生递进式养成积极动手、动脑习惯,在竞争与合作中培育学生创新思维。
        (三)实践教学改革是实现思政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教育现代化要“把统一性和多样性有机结合起来,在统一的前提下,提倡办学形式的多样性”[2],强调以学生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因此,强化思政课实践教学也是教育现代化对爱国主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要通过不断丰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学生自觉的参加到实践教学中去,从而实现把思政课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爱国主义成为思想自觉。
        二、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中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
        (一)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大中小学思政课是适应新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
        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大中小学思政课对于推动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强化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意识、勇担时代重任具有重要意义。爱国主义教育是推动大中小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的重要手段。学生是国家的希望,贯穿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推动学生培养爱国主义的最有利抓手,对于多元化思潮“围攻”下的“拔节孕穗期”的新一代,爱国主义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需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思政教育全过程,建立贯穿式的思政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爱国主义教育是推动大中小学生树牢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意识的有效途径。通过寓教于乐、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思政教育模式,推动大中小学生充分认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和神圣职责,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将“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根植于心。爱国主义教育是推动大中小学生勇担社会责任的强大驱动力。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只是喊喊口号,表表态度,停于表面,流于形式,需和学生讲清楚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密不可分的历史、现实和理论逻辑,切实转变少数学生的认识偏差,引导学生以爱国情怀激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勇担社会责任。
        (二)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随着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现阶段大中小学生成长环境、所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对其性格塑造及思维模式培养有一定差异,身处一个社会较为稳定、经济快速发展的和平年代,这个群体都是家里的“小明星”“小皇帝”,爱国主义意识、社会责任感等相对欠缺,因此对于推进一体化思政课教育造成现实困惑。主要体现为“三高三缺”。一是大中小学生爱国意识可塑性高,但缺乏常态化教育的意识形态环境。

家庭、学校、社会是推进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三方合力,相辅相成、互助共促、缺一不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社会层面宏观地对大中小学生的意识形态引领,但从学校和家庭的角度来讲,对于爱国主义的教育仍然略显薄弱,首先,和平年代定义的爱国主义对于学生及家长来说相对抽象,加之学校对于爱国主义教育从课程设置、课时分配等方面重视不够,造成学生潜意识形成“思政课不重要”的思想,从而致使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受到限制。其次,很多学生的政治意识薄弱,无法站在国家梦想、社会理想的角度建立理想信念,一体化、常态化、政治化伴随成长的爱国主义教育环境仍亟待建立。二是大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热情高,但缺乏体系化教育的机制举措。思政课区别于其他课程的主要特点是政治思想建设、意识形态引领、理论入脑入心、思想引领实践。当前思政课教育体系化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处于以理论教育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缺乏系统性、阶梯式、递进式的意识形态引领模式,单一的、缺乏针对性教学方式,阻碍了爱国主义教育与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产生合力、共鸣。近些年,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的关注度不断提升,爱国主义实践教育也成为许多学校的“必选项”,但是这些实践教育仍流于形式,多是“走一趟红色基地、办一场教育讲座、看一档主题影片”等,无法从根本上、深层次触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因此,如何有效利用思政实践教育平台,仍值得认真思考、狠下功夫。三是大中小学对新科技、新媒体应用度高,但缺乏系统化的思政课教育科技应用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信息技术成为率先渗透到经济生活各领域的先导技术,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先导的新发展时期”[3],当代大中小学生的成长伴随着科技信息化的发展,站在信息化生活、教育、工作的最前沿,对新科技、新技术的认知相对具有较为前卫的理解、较强的接受能力。但是思政课教育信息化建设仍然处于发展和健全的阶段,为大中小学生提供的学习、工作、交流的平台和空间有限,信息化的思政课系统教育机制仍然需要完善,无法满足当前思政教育的现实需求需求。同时,由于当前大中小学生对现有科技的运用不合理,逐渐忽略了信息化的学习交流、资源共享、信息采集等功能,造成信息技术的资源浪费。以上原因导致信息技术在开展思政课教育,尤其是爱国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基本处于利用空白阶段。
        三、推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实践教育的几点建议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促进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教育,加强课堂教学和思政课教育,把青少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同时丰富校园文化和思政课实践活动,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强基铸魂工程。
          (一)强化大中小学对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责意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特别提到要使爱国主义教育面向大中小学各阶段学生,聚焦当代青少年。这充分表明党中央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视,作为教书育人“主阵地”,要进一步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主责意识。一是要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通过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同时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让有爱国情怀的人讲爱国主义精神。二是要充分发挥党、团、少先队组织生活作用。要把爱国主义相关教育内容通过多元化方式融入大中小学的党团组织、少先队和其他学生组织生活开展的全过程中。三是要提高大中小学生爱国主义礼仪活动参与度。通过普法的形式,强化大中小学生对国旗法、国徽法、国歌法等法律的敬畏感,让学生了解国旗的升降、国徽的使用和国歌的奏唱等爱国礼仪,通过轮流式的参与爱国礼仪活动,让学生们在仪式活动中阐发内心的爱国情感。四是充分重视入党、入团、入队等活动。认真组织大中小学生的入党、入团、入队仪式等,通过公开宣誓、重温誓词等形式强化集体观念、纪律意识和对国家与民族的使命担当。
        (二)多维度建立跨越式“大思政”爱国主义教育体系。一是常态化、机制化推动思政教育贯穿式嵌入教育体系。着力推进大中小一体化思政课教育改革创新,将思政课作为基础教育通过跨学段、贯穿式等手段嵌入学生的求学生涯各个阶段,形成常态化、机制化的基础思政教育体系,推动大中小学生从不同阶段、不同年龄差异化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二是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体系。强化多维度、多方面的全面沟通协调,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模式,建立大学、中小学、社区等多方面合作机制,共同开展爱国主义实践教育工作,贯通思政课大中小一体化教学、实现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无缝衔接,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扩大爱国主义实践教育意识形态引领力和影响力。
        (三)将党史学习教育作为常态化教育模式持续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作为2021年爱国主义教育重点工作,从方式方法、普及范围都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现实模式,但是意识形态引领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建立长效机制,常态化推动党史学习教育。一是以“体验式”教育强化大中小学生历史参与感。通过开展“思政课程展演”“开展党史画展”“故事沙龙”等形式,充分发挥实践教育“第二课堂”作用,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式”“感悟式”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党史教育参与度和积极性,激发爱国主义激情。二是以“互动式”教育充分发挥课堂和实践教育主渠道作用。通过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完成“思政课程展演”“开展党史画展”“故事沙龙”等实践教育作品,建立老师、学生教育互动渠道,畅通爱国主义教育渠道,充分发挥教师在爱国主义教育“传、教、带”作用,形成以思政课堂和实践教学为“主阵地”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三是以“指导式”教育充分发挥名师示范引领作用。以甘肃省首批及二批成立的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为抓手,积极发挥名师示范引领作用,建立思政课教学名师“传帮带”机制,强化思政课名师对思政课和实践教育的指导,带动青年教师不断提升指导能力和指导水平,把准思政教育政治方向,确保爱国主义教育的导向性、时代性、人民性和政治性,为建立常态化思政教育、党史教育、意识形态引领夯实基础。
        (四)将科技创新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全过程。科技赋能是当时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强化思政教育,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推动爱国主义教育不断深化的不然要求。一是建立线上化教育体系。通过线上化教学模式,引导大中小学生合理利用信息化设备、平台,充分发挥其学习交流、资源共享、信息采集等功能,将爱国主义教育嵌入大中小学生感兴趣的渠道、平台,全覆盖式巩固爱国主义教育成果。二是建立爱国主义教育资料库。充分发挥大中小学教育平台作用,分阶段在学校建立适龄化电子化的思政学习教育资料库,通过图文、视频等学生感兴趣的渠道,深入推动日常化的爱国主义教育。三是形成多元化爱国主义教育信息化渠道。将爱国主义教育嵌入信息化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如在学习网站、学习平台、公众号等大中小学生感兴趣的、常用的信息化渠道中嵌入爱国主义教育模块,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在意识形态信息化建设中的全覆盖。
参考文献:
[1]崔红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2014 (12) 64-65.
[2]林庭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现代化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6:47.
[3]习近平总书记,《让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人民日报,2014年6月4日。

作者简介:陆茸(1992,3-),女,汉族,甘肃民勤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