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德性”的体验式教学探究——以《道德与法治》历史题材为例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6期   作者:傅丹阳
[导读]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近代和现代历史题材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求我们老师注重以“德性”彰显课程的德育价值。
        傅丹阳
        浙江省义乌市后宅小学 322000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近代和现代历史题材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求我们老师注重以“德性”彰显课程的德育价值。本文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试从教师角度谈一谈笔者体验式教学的一些思考和实践。
        【关键词】历史题材 问题 创设情境 数据 活动 德育

        历史等题材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充分体现了课程的综合性特点。纵观十二册教材,有关近、现代历史内容集中安排在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此类历史题材的学习旨在帮助学生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全面看待历史,并能与自己的道德成长相融合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凸显了生本德育的课程理念。学生学到的历史知识,体验的情感,发展的能力,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因此,其教学应当有别于单纯的历史知识教学。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注重以“德性”彰显课程的德育价值。在此,以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谈一谈笔者体验式教学的一些思考和实践。
        一、巧设问题,在问题体验中引领正确史观
        问题是探究学习的出发点,不仅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增加学生的互动体验,更涉及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教学目标的达成。课堂教学应具有较强的交互性,只有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互动,才能提升教学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红军不怕远征难》时,可以先布置学生自主阅读相关资料学习红军长征途中的困难,然后在思维导图中用关键词梳理长征的“难”作为问题起点。再以“你觉得红军长征途中什么是最难的?”作为探究重点来激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而后继续出示资料:红军长征出发时一共30多万人,最后到达陕北的只有2万5000人,除了死亡人数,还有一大批中途放弃的人。此时设置问题“现在你觉得红军长征中什么是最难的?”作为探究难点,学生交流感受后老师再作点评。在这样的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问题设置下,学生更能体悟红军那种难能可贵的大无畏革命精神,真切学习和领悟到红军坚毅的品质。在课堂的尾声,还可以让学生继续思考问题“疫情中,我们中国人民是如何让长征精神是绽放时代光芒的?”让学生离开课堂也能在生活中延续红军的精神,意识到学习历史的意义在于汲取先辈的精神和力量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师生达到互动,学生有探索欲,有成就感,更积极主动地走近历史,形成自己的认识。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多设置一些新颖性和启发性的问题,这样才能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二、创设情境,在情境体验中拉近古今联系
        历史知识题材的课文内容相对比较严肃, 尤其是那些凝重深沉的近代史,容易造成教学气氛沉闷压抑。教师巧妙地创设情境有利于学生直观地、富有意义地、快乐地理解知识或发现问题乃至创造知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现实生活是教学的源泉,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才能真正体会、感悟和理解知识的内在意义和价值。比如在《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课例中可以这样导入:“今天早上升旗的时候,有同学和我说,真不想起床,外面太冷了,升旗的时候还要再国旗下站很长时间,特别苦,特别累。大家觉得苦吗?”很多同学觉得苦。紧接着再创设生活中的一些苦,并且引用常说的俗语:“苦不苦,想想红军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由此导入本节课,这个导入虽然看似简单,但却很好地吸引了学生。并且在后面的教学当中,也这样创设生活中的例子,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热情,让学生自愿、主动地参与课堂。将学生亲身经历的一些“苦”与红军战士在长征过程中所体验的“苦”进行对比,让学生自己心生感悟,对红军长征心存敬畏与钦佩,感悟今天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有更好的情境体验,可以为学生重新演绎历史事件,将学生带到“历史细节”之中,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并在古今联系中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意识到铭记历史的意义。例如在本课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遵义会议的重大意义,学习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的道德品质,可以在出示湘江战役的图表资料后这样创设情境:湘江战役使红军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广大干部和战士的不满达到了极点,假如你是当时的一员,你有什么想法?像这样学生入情入境地体验历史,才能让他们明白当时中国共产党的独立与自主,从而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感悟。
        在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以情铸境,以境促情。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如沐春风,在情境体验中富有意义地拉近古今联系,体验学习历史的乐趣,感受历史课堂的魅力!
三、运用数据,在数据体验中增强直观感知
        课标提出要让学生知道近代我国遭受过列强的侵略以及中华民族的抗争史,敬仰民族英雄和革命先辈,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加深对社会主义祖国和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教学本单元课文教师可以充分搜集、利用数据资料,来这些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教学《甲午风云》时,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入理解《马关条约》中“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这一内容的危害,可以出示数据:白银2亿两是当时日本政府年财政收入的5.1倍,是当时清政府年财政收入的2.9倍,让学生在强烈的数据对比中更直观感受到白银外流对带给中国的沉重负担,更强烈地揭露了侵略者的卑劣行径,能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战争的危害和国家落后的耻辱,让学生对家国情怀有更深刻的感悟。
        教学历史类题材的时候,教师必须把准方向,有意识地运用数据让学生直观感知,内化为自身的情感体悟。
四、开展活动,在活动体验中提升道德感悟
        教育家杜威提出:“儿童的发展不是外在强加的,而是通过主体实践活动实现的。只有通过主动探索,才能使自己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准得到提高。”历史课堂不必拘泥于教材的束缚,教师精心组织,同样能够创设活动舞台,提升道德感悟。
        例如,教学《圆明园的诉说》时,新课导入可以从题目中“诉说”二字入手,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以历史小侦探的身份去探究圆明园写的一封信,通过圆明园今昔对比图、圆明园毁灭的相关资料以及圆明园是否重修辩论会等,紧紧围绕“圆明园向我们诉说了什么”展开探究,最后开展给圆明园写回信的活动,在写回信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内化为自己前进的动力,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富起来到强起来》第三课时的教学难点是将中国梦和我的梦建立联系。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可以开展“同绘中国梦”的活动,围绕“中国梦是谁的梦”开启寻梦之旅。前三站教师将提到的人物贴进黑板上绘制好的中国梦中,最后一站是绘制自己的中国梦,让学生将自己的梦想也贴进中国梦中。充分活动后教师进行总结:中国梦是我们每个人的梦,只要我们都为了梦想去努力,梦想一定会实现。由此,学生能够很好地在活动中建立中国梦和我的梦之间的联系。
        开展活动,有利于让学生有更深入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置身于历史现场身临其境学历史,得到更真切的感知和领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道德感悟。
        
        总之,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要增强学科意识,用德育眼光审视历史等题材,以生动的学习活动设计充分激活其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彰显历史等知识教学的德育功能,才能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和社会性发展,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法治观。
        
        参考文献:
〔1〕徐静.让地理走进儿童生活——例谈小学品德课程地理题材教学 [J].中小学德育,2015(8):28.
〔2〕杨调调.浅谈情景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J].名师在线,2020( 14) : 27 - 28.
〔3〕赵盼.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J].名师在线,2020( 16) : 62 - 6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