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徽州乡贤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6期   作者:张雨莲 王梦迪 郭亚川
[导读] 乡贤文化作为传统乡村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乡村社会的精神底蕴,还是乡村治理的基本规范。
        张雨莲  王梦迪  郭亚川
        黄山学院 文学院, 安徽 黄山,242700
        摘 要:乡贤文化作为传统乡村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乡村社会的精神底蕴,还是乡村治理的基本规范。本文在徽州乡贤文化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资源基础上,从物质、精神、行为、制度四个层面来分析徽州乡贤文化资源,提炼其精神内涵和价值,探讨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如何保护与传承徽州乡贤文化的问题。
        关键词:徽州;乡贤文化;乡村振兴
作者简介:张雨莲(1999.11.21- ),女,汉族,安徽天长人,学历,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专业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8年提出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政策背景下,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的战略,文件中提及要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1]。而乡贤文化作为农耕文化中的重要一环,如何在政策的引领下得以保护、开发、传承,需要我们为其思索一条符合时代发展的方案。
        乡贤文化作为传统乡村社会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乡村社会的精神底蕴,还是乡村治理的基本规范。地灵人杰、文风馥郁的古代徽州,历来名家如星、大师辈出。乡贤则是传承着徽州地区传统文化内蕴的人文纽带。因此,深入挖掘区域传统乡贤文化资源,提炼其精神内涵和价值,并加以开发和弘扬。不仅是对传统乡贤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是为乡村文明建设提供文化养料。深入挖掘徽州区域传统乡贤文化资源,不仅要提炼其优良的精神内涵和价值,更要反思乡贤文化资源对于徽州乡村文明建设的推动力。
        鉴此,本研究以徽州乡贤文化的研究为重点,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个方面对徽州传统乡贤文化进行较为全面的解析,促进徽州乡贤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挖掘其中的优良传统,为乡村振兴建设提供文化养料。
一、徽州乡贤文化概述
(一)乡贤与乡贤文化
        乡贤这一称谓,其最早见于“东汉”,古时又称“乡绅”,在称谓用词上,就点明了成为乡贤既要有道德和才能,也要在地方上有势力和地位,立功、立德、立言、造福于一方。地方乡绅在国家行政体制之外,代替或配合官方处理大量社会公共管理事务,这些事物涉及诸多内容,如基础设施建设、救灾、教育、维护社会秩序、社会福利等。[2]一定意义上来说,乡贤在其生活区域内担任着精神偶像的职责,代表着个人与其宗族的威望,由于人们对于乡贤的精神崇拜,因而产生了祭祀行为,明清时期大量的祠堂和牌坊修建就是乡贤受重视推崇的体现。各地所祭祀的乡贤都是本地人,因为地缘上的亲近使乡贤更具榜样作用,是人们的道德模范,形成“居于斯者皆有志于乡贤”的文化氛围。
        在中国漫长的乡土社会发展的历史上,乡贤是每个时代留下的浓墨重彩的符号。他们因为德行才能出众而被本土民众所尊重推崇,这种推崇不仅仅是体现在精神上的崇拜,在当地人的社会生活、道德行为以及遵从的礼法秩序中都有诸多表现。所以我们说乡贤是传统乡村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乡村社会生活的重要纽带,主要体现为乡贤身上有影响力、号召力的嘉言懿行,形成一种见贤思齐的榜样氛围;不仅如此,乡贤还通过家训、祠规将封建社会中的礼法进一步印刻在乡土中,一些乡贤通过家训族法、乡规民约教化族人,将严苛的制度化为文化心理认同的一部分,促进了乡土社会管理秩序的和谐,将国家制度传至乡村社会的末梢。传统的乡贤文化就此形成,在物质、制度、精神、行为层面都有着丰富深厚的文化资源。乡贤文化是以乡贤为主体,经过历史的积淀而形成的有关乡村社会的生产、生活、思想、情感、习惯及民间信仰等要素的总和[3]。我们可以理解为乡贤文化是地区文化的代表,但是体现的更多是地区贤者名人,他们以自身的努力对推动地区发展发挥的价值,以成就贡献汇聚形成的文化宝库对后代人的滋养。
        而在现代乡村社会中,传统乡贤文化也并没有在新的文明秩序中消失,人们在传统乡贤名人的宗祠、牌坊中感受他们的精神气度,在历代乡贤名人的思想著作和事迹中汲取了崇德向善的力量,这种文化道德力量不仅对醇化世风民俗、培育社会规范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对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更是具有重大作用。
(二)徽州乡贤文化资源多样性
        1、以牌坊、宗祠、故居为代表的物质文化层面的徽州乡贤文化资源
        徽州地区乡贤名录保存较多,徽州府志记载完整,在地方县志中乡贤的身影被处处记载。此外,牌坊宗祠也是乡贤文化传承的载体,据统计徽州地区现存牌坊、牌楼、里坊、桥坊共计136座。徽州地方牌坊种类繁多,据记载:“景泰六年为输粟义民建尚义坊”;“在商山为知州吴继京建大夫坊”[4]此外还有进士坊、中翰坊、世科第士坊、休宁理学九贤坊等为圣贤才子所建。徽州地区人文鼎盛、明贤辈出,传统乡贤宗祠也得以部分保存,例如:呈坎罗东舒祠、棠越的敦本堂、横川程氏墓祠。而今乡贤名人故居的开发案例有坐落在黎阳IN巷的徽州乡贤博物馆,在古宅贾家大院的基础上建立的徽州乡贤文化博物馆,对徽州地区乡贤名人的生平事迹与物件进行收录汇总。在馆中不仅有对乡贤们事迹的详细介绍,还在展柜中陈列了乡贤们的成果,包含了思想圣贤的著作以及家族家训以及诚信商贾所使用的公平秤等等……这些陈列的物件使得乡贤文化在历史长河的流动中,作为物质载体,留存见证着乡贤文化的内涵,传承给一代代的徽州人。
        2、以乡贤事迹为代表的精神层面的乡贤文化资源
        传统精神文化中乡贤文化占据着重要地位。徽州地区自古以来乡贤辈出,立功、立德、立言、造福于一方。乡贤文化是礼治秩序在乡村的一种表现形式,乡贤在其生活区域内担任着精神偶像的职责,是人们的道德模范,享受祭祀。
        在歙县的棠樾牌坊群,鲍氏家族作为乡贤代表所立的宗祠至今屹立在牌坊群中,值得一提的是,鲍氏祠堂不仅有传统的男祠,还有突破封建传统的女祠。供奉着家族中品德高尚,坚忍良善的女性模范,这与我们传统印象中封建社会中女性社会地位的受束缚有所出入,更加开明理性,使得徽州地区的乡贤文化的精神更加深刻,其影响范围也更加广泛。
        不论是在朝堂上为官做宰的臣子,还是在路途上奔波的盐商巨贾,甚至是在家中守节持孝的妇女等等,都被乡贤文化的精神凝聚在一起,他们身上具有诸多美好的精神品质,追求着诚信、正直、友善、忠节孝义……这些精神被乡里人所传颂,逐渐形成了崇德向善的精神氛围,并将其融合在宗规、家训、祠规中,刻在牌坊上,使得乡贤们的精神传承不绝,他们的事迹也被一代代徽州人所铭记。
        明道先生程颢,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承认“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其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伊川先生程颐提出的“天下之物皆能穷,只是一理”,与程颢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在文字、音韵、训诂、数学等方面都以精审著称的戴震先生创作出《筹算》、和《六书论》等著作。这些乡贤文化名人用毕生精力打造出了徽文化宝库,除此之外放眼近代,生于安徽歙县的陶行知先生,将毕生精力投入与教育,身体力行地进行了大量的教育实践。从绩溪走出去的胡适先生,始终心系乡梓,捐助办学。从古至今,徽州地区可以挖掘的乡贤精神文化资源着实是深厚广博。
        3、以乡规、民约、文会为代表的制度层面的乡贤文化资源
        徽州地方上一些乡贤通过家训族法、乡规民约教化族人,内容上主要涉及精忠报国、孝悌和睦,尚德息讼等,将国家制度传到至乡村社会的末梢。《文堂乡约家法》是我国制定最早最完整的一部乡约家法,不仅对当时管理乡村社会起到了规范作用,而且对当今社会法制建设也有积极促进作用,尤其对端正新一代年轻人的“三观”教育起到了很好的影响。立于祁门县彭龙乡彭龙村的《嘉靖五年四月十二日歙州府祁门县为申明乡约、以敦风化事碑》碑文记载:“于本里内,推选有德行者一人为约正、有德行者二人为副之。照依乡约事宜,置立薄籍二扇,或恶或善者,各书一籍。每月朔一会,务在劝善惩恶、兴礼恤患,以厚风俗。

”碑文中谈到了乡约“劝善惩恶、兴礼恤患”的“厚风俗”“训童蒙”道德教化和礼仪规制的功能[5],传统社会中乡贤文化对于制度的影响力尚且如此,在现代乡村治理中更是可以发挥其优越性。
        除了制度上的引导,在伦理教化方面,徽州乡贤中的士子所兴起的文会,更是在“以文会友”的形式下,在徽州的土地上进一步散播了儒学文化的种子,“岩镇自明嘉靖中立南山文会,与斗山、呆山相领顽,人文之盛,南山称甲。”[6]儒家的伦理道德在乡贤文人的带领下,以更生动的方式教化民风。
        
二、徽州乡贤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一)乡贤文化开发反哺乡村
        在对传统乡贤故居开发建设的过程中加强乡村建设中,自然会进一步促进文教产业在乡村的发展,利用民居、祠堂、牌坊等物质层面的徽州乡贤文化促进乡村建设,从而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在对传统乡贤故居开发建设的过程中加强乡村建设,对与乡贤名人相关的民居、祠堂、牌坊进行维护修缮,加强群众对于乡贤文化的认同感。以传统乡贤文化号召新乡贤反哺乡村,为徽州地区较落后的乡村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进一步促进文教产业在乡村的发展,也可因地制宜,发展乡贤文化旅游业,打响徽州乡贤文化旅游品牌,配合乡贤文化产业链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挖掘传统乡贤文化,以乡贤号召乡贤,引导大量有才能、有品质、有情怀的新乡贤投入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去,带着新的历史使命接过振兴家乡的接力棒,促进乡村更好、更快发展。以传统乡贤文化中的诚信、敬业、忠义、爱国等为典范,呼吁人们“学乡贤,做乡贤”。
(二)乡贤文化推进乡村文明建设
        在弘扬徽州乡贤崇德向善、造福桑梓精神的过程中,其实也是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同时也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利用本地区徽文化资源重塑乡贤精神文化,积极保护与传承乡贤文化,纪念传统乡贤,重振徽州地区崇德向善的乡贤文化。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 ,吸引一部分离地乡贤扎根乡土,唤醒人们心中的乡贤之魂,从而传承乡村精神文明。
(三)乡贤文化促进乡村教化治理优化
        乡贤作为乡村地域精神和文化的代表性群体,其蕴含的道德文化力量,可以引导乡民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崇德向善,突出表现为德治与善治相结合。在发扬传统乡贤美德的基础上,促进乡村道德新风尚的形成。乡贤文化可以改良乡村文化生态,涵养文明乡风,凝聚成与徽州记忆相关的乡愁,乡贤作为乡村地域精神和文化的代表性群体,其蕴含的道德文化力量。可以发挥榜样的作用,在发扬传统乡贤美德的基础上,促进文明新风的建立,促进乡村内部教化和治理的进一步优化[7]。

三、徽州乡贤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一)保护性开发乡贤物质文化遗产
        1、在保留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修复文化遗产
        在徽州乡贤文化遗产的修复中,我们需要坚持的理念对乡贤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开发。对尚存的故居,保护性开发,湮灭的故居恢复重建。在此基础上发展徽州乡贤文化旅游业,建立乡贤文化展览馆,改善古村落生态环境,形成美丽乡村建设与乡贤文化展示相结合的旅游开发新路径,在此基础上也可实现经济创收。在对棠樾村的考察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理念贯彻下的良好旅游生态,在对传统牌坊和宗祠的修复过程中,并没有为了商业性而破坏了乡贤文化的物质载体,不论是古宅建筑还是石碑篆刻,保留了很鲜明的传统特色,对于文革中遭到破坏的乡贤文化遗产进行了一定修复。
        2、利用先进信息技术保存文献资料
        除此之外,我们也应当收集整理当地传统乡贤名录,挖掘整理乡贤文献资料,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对乡贤文化数字化储存,建立乡贤文化资源云储存平台,进一步加强保护管理。物质文化载体由于人为原因或是政治文化影响难免会受到破坏,但是当下先进的科学技术则可以有效地对这些资源进行整理保存,达到对于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传承。
(二)培养乡贤文化传承自觉意识
        1、依托实际条件传承乡贤文化
        在传承传统乡贤文化的过程中,任何生硬的措施都会使得文化的传承浮于表面,不能深入人心。因而我们要与时俱进,在传承乡贤文化的形式上打破固有模式,扎根于实际的环境,要与现代文明理念相结合,以更加人文化的手段培养地区乡贤文化自觉意识。
        2、融入社会灵活推进乡贤文化传承
        在推进乡贤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可以在中小学乡土教材中编撰乡贤内容,让孩子从小就受到乡贤文化的熏陶。利用徽州地区教育资源让乡贤文化内化于心,加强当地人的乡土认同感和凝聚力。发挥乡贤文化的教育功能。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邀请专家、学者举办文化普及讲座,对传统乡贤文化进行开发,进一步凝练新乡贤文化的内涵,为乡村振兴背景下转型的乡村文明提供智力支持。此外也可以设立乡村大讲堂、文化礼堂等文化教育类平台,讲好乡贤故事,树立精神榜样[8],让村民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并且接受吸收乡贤文化。为了进一步带动传承乡贤文化的积极性,地区内部可以定期开展地方乡贤名人的评选活动,以实际的奖励支持乡贤文化的行动,鼓励人们形成“学乡贤,做乡贤”的良好氛围。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乡贤名人事迹展播,投放在公共交通工具的影视屏幕上,使我们整理的乡贤文化资料得以发挥价值,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现代化的传承有效的结合起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传承乡贤文化乡村治理经验
        乡贤文化中的家训、祠规等不仅对当时管理乡村社会起到了规范作用,而且对当今社会法制建设也有积极促进作用,是端正人们“三观”教育的标尺,对当下乡村治理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挖掘其精华,并且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
        古时人们就以乡贤中的礼制为约束,促进了乡里和谐。而乡贤为了维系礼制,常常将此以家法乡约的形式保存。他们将规矩刻在宗祠里,刻在石碑上,再由子孙乃至乡人自发的去遵循。在而今我们更要在对传统乡贤所流传下来的宗法家训中领会传统乡村社会的治理内涵,传承精华,应用于当下乡村的管理建设中。
(四)在乡民日常活动中践行,创新乡贤文化的内涵
        1、将乡贤文化传统渗透人们日常生活
        乡贤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以自身的修养和行动感染和教化人们,依托乡贤文化形成的睦邻友好、求真务实、尊老爱幼的优秀品德,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在呼唤传统乡贤文化回归的过程中架构徽州地区传统的礼俗、民俗以传统家训带家风,以家风树村风,从而形成崇德向善的民风。
        2、在继承传统的过程中进行现代化创新
        适当保留一定的祭祀传统活动,如开展乡贤文化节,既可以对传统乡贤名人进行祭祀,又与黄山地区旅游产业合作,打开一条文化旅游产业链。以乡贤事迹、乡贤文化为素材,结合徽州地区特色以戏曲或者民谣的方式进行表达。在继承传统的过程中进行现代化创新,推动传统乡贤文化和现代化文明相结合,通过打造乡贤文化长廊宣传乡贤道德模范事迹、开展文明村镇创建等活动,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四、结语
        在考察徽州乡贤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过程中,提炼其内涵价值只是前提,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认识到传承与保护乡贤文化对于乡村的发展的长远作用,增强地方发展的文化软实力,而不是仅仅将开发传承乡贤文化当做一句口号。一代代徽州人用善行义举凝结成文化的明珠,而我们得其恩荫,手捧这颗明珠,更要发挥好传统乡贤文化的现实价值,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乡村振兴,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如此,才是真正响应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号召,实现对徽州地区乡贤文化保护开发传承。
        
参考文献
[1]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见.普尔日报,2018.07.04.
[2]张小明.徽州历史上乡贤文化的基本要素[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01):86-90.
[3]钱念孙.乡贤文化为什么与我们渐行渐远[J].群言,2016(04):27-30.
[4]道光休宁县志.[M].江苏古籍出版社
[5]郑刚. 明清时期徽州乡约自治作用及借鉴[N]. 人民法院报,2018-10-19(0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